法治传播,怎么做,才更好?
2021-12-29 08:31:33 | 来源:庭前独角兽微信公众号
 

  近期,有不少人后台留言希望了解“如何才能做好法宣工作”。确实,在这个新媒体时代,法院宣传工作是传递法院人真实声音、弘扬法治精神的重要环节,它既需要熟悉多种宣传工作思维,更需要把握法院工作的立场和角度。情怀与担当的背后,是无数个苦思冥想的策划与编辑,该如何确定方向、寻找素材、提高流量、树立品牌?作为一个法宣小白又该如何上手、顺利入坑?

  本期庭前智囊栏目特别邀请到了在法宣领域耕耘数年,有着丰硕成果的法宣人,为我们分享她的经验与心得,希望给你带来灵感和帮助。

本期问题:法宣工作,应该怎么做?

智囊伙伴:余凤(上海一中院研究室法宣科科长)

  你经常因为法宣工作感到“头秃”吗?费了很大心思做的策划,流量却非常不理想……用力拍的普法剧,和兄弟法院的剧情一样的……以为很正的推文却引发舆情,被要求删除……灵感枯竭了,这个节假日该做点啥策划……发现没素材可推,公号要开“天窗”了……梦见公号月度榜单连掉几名,惊出一身冷汗……

  这些让人“头秃”的情景,作为法宣人的你是否似曾相识?是不是曾一度怀疑自己不是做法宣的料?那么,如何做法宣工作,让法宣人少一点“头秃”?这几年自己从事法宣工作,掉了很多秀发的同时,也积攒了一点经验和教训,欢迎“拍砖”。

  舆情风险:宣传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法宣是法院负责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的部门,是法院自己的官方媒体,所以,法宣人要牢记自己“官方”属性,对外得代表法院发声,安全是底线,任凭策划多有趣,流量多高,在安全面前,通通都是浮云,没有安全这个1,一切都是0。

  印象很深有一次审核推文,其中一张从网上下载的配图有不雅英文,作为官媒,这是万万不能出现的,所幸审核时发现。我理解的安全其实就是,选题、标题、封面、内容、用词,甚至是配图,都要政治立场正确坚定,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官方平台定位,不能有低级差错。

  如何确保安全?强化审核责任制是其中之一。可以实行法宣内部交叉审核,外部逐级审核,强调“每个审核人都是最后一道关口”以及“再怎么仔细都不为过”的意识,这也是法宣人经常自嘲是“强迫症晚癌患者”的原因。账号管理的安全是其中之二。近几年,新闻时有爆出个别官方平台账号被盗或管理员安全意识不强等,导致推出明显与官微定位不符的言论,引发舆情。严格限定接触账号的人员范围、定期更换账号密码、时刻进行账号安全教育等,是法宣人要经常性做的工作。宣传千万条,安全第一条,法宣不规范,领导两行泪。

  流量焦虑:有所为,有所不为

  作为法宣人,流量考核排名是必须面对的一道坎,无论你喜欢或是不喜欢,它都在那,每个月如约而至,网络公布,广而告之,让法宣人为之焦虑。我们说的流量,就是推文阅读数、在看数和点赞数等。新媒体时代,流量的多少一定程度反映宣传效果的优劣,所以以流量考核排名为抓手推动整体宣传效果的提升,有一定合理性和必要性。如何对待流量焦虑?

  我认为,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对法宣人而言,当然要重视流量,但又不能唯流量,努力将流量考核变压力为动力,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

  什么是有所为?涉及优秀法院人、典型案件、法院重点工作的宣传,反映法院专业权威、公开公正、便民利民等价值主线的宣传,是法宣人必须为的重点宣传。在遵循上述宣传重点和价值主线的前提下努力追求流量,这是法宣人应有的态度。

  什么是有所不为?与法院工作无关的社会热点、与法院干警身份不符的低俗恶搞或尬舞、反映人性灰暗面的暴力犯罪或性侵犯罪等,即便再博眼球、再有流量、再上热搜,只因与法院价值主线不相符,法宣人都应该坚决不碰。

  灵感枯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

  每逢临近宣传节点或年末,多半都是法宣人抓耳挠腮的时候。如何突破策划瓶颈,从形式到内容持续创新?

  我的经验是,靠个人单打独斗、绞尽脑汁是不行的,三个臭皮匠还赛过一个诸葛亮。要发挥集体的智慧,法宣人要当好三个角色:

  “星探”。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有宣传特长的干警,组建编外团队集思广益。除了会发掘,法宣人还要会为能人提供才能展示平台,或邀请参与飙戏,或主讲微课程等,收获双赢,才能持续正向激励更多能人参与。

  “学生”。在选题的精准把握、策划的有趣多元、宣传的传播规律等方面,媒体和专业院校老师有着更为丰富的经验、专业的知识背景和独特的视角,法宣人要勤于与他们多沟通、求教,拓宽思路。

  “调查员”。广泛征求同事、亲朋好友、“粉丝”等受众的意见建议。每年年底,上海一中院都会推出“粉丝”福利活动,感谢“粉丝”一年大力支持的同时,听取“粉丝”意见建议,为来年策划寻找灵感。今年也不例外,活动线上一经推出,后台收到170多位“粉丝”留言。

  此外,实习生尤其新闻传播专业实习生的意见,也值得关注。他们不缺idea,不缺宣传专业技能,与潮流接轨最密切,思维不受限,会让法宣人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在收集整理不同人群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法宣人再适时组织头脑风暴,不论是锁定主题激辩,还是纯粹无目的地漫谈,都会让策划思路越来越清晰。

  素材告急:晴天带雨伞

  我经常戏称法宣人是大厨,几乎每个工作日都要做“菜”(推文),面临没“菜”可做的尴尬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么办?临时抱佛脚偶尔可解一时之急,长期来看还是要学会晴天带雨伞,建立素材供应储备机制,实现未雨绸缪早当先。

  找准“供应商”。在法宣和全院各部门之间搭建一座桥梁,这桥梁就是联络员,负责收集本部门宣传素材,做好“情报员”“供应商”工作。同时,对各部门法宣素材质效实行季度考核并通报,以引起部门领导关注,激发联络员法宣工作热情。

  明确“承包商”。由法宣人按片承包某几个部门的法宣任务,确保平面媒体、电视媒体、自媒体等宣传任务责任到人,指标考核到人。法宣人除与联络员对接外,还可通过紧盯重点法官、主动系统搜罗案件等方式,寻找承包部门的宣传素材。

  备好“储备粮”。提前谋划,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可在每年年底、每季度末、每月月底安排下年、下季、下月的重大宣传事项、重要宣传节点,并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间,确保早策划早准备。此外,提前一周明确下周宣传计划,提前储备时效性不强的素材,偶遇素材告急或推送计划调整,也有“储备粮”。

  品牌同质: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何在上海乃至全国法院打出自家宣传特色,我想深耕品牌位列首位,这就好比都是饭店,某款点心或某道大菜是你的招牌,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如何打造特色品牌,几方面值得探索:

  “顾客”至上。也就是要明确品牌的受众,并根据你的受众喜好推出适合的产品。如“欣法官”普法,受众是普通大众,普法是价值追求,语言就必须通俗易懂、形式尽可能有趣;而微课程,受众是职业共同体,追求的是专业度,内容就必须是干货。

  “菜品”优选。任何一个品牌,取胜的法宝都必须是“内容为王”。如微课程,在内容上,必须经过主讲人、院内专家法官、院领导层层审核;在形式上,从主讲人着装、录制现场布置到成片包装等都要力求精美。

  个性“摆盘”。也就是包装要具有辨识度和个性特点,表现在封面、标题、栏目名称和内文排版等风格总体上的一致,区别于其他法院或者是本院其他栏目。如“欣法官”普法栏目的“欣法官”卡通头像,就具有很强辨识度。

  “营销”招牌。可以理解为宣传数量、推广平台和成果转化的规模化。塑造一个品牌,需要持续深耕,达到一定量的积累,如微课程两年推出70期。同时,还要借助学习强国、央视等权威媒体平台规模推广,扩大品牌影响力,更要丰富品牌表现形式,如集结成册公开出版、参加全国性比赛等,形成品牌扩散效应。

  法宣小白:笨鸟先飞早入林

  如果你不是新闻传播专业出身,只是阴差阳错“入坑”,自认不擅长法宣工作,也不用惶恐,只要有做好法宣工作的意愿和激情,学做有心人,定能“笨鸟先飞早入林”。

  多看。媒体公号、机关公号、企业公号,电视,广播等各种平台,甚至广告牌、电梯广告屏、朋友圈,浏览的时候,及时收藏对自己有启发的,也许你就会触发一个新的创意问世。

  多听。上下班路上、食堂用餐、午休时间甚至电梯间等,可能你跟朋友、同事之间或者当事人之间不经意的聊天,你就会发现一个好案例或一个爆点选题。

  多分析。对推文的选题、标题、封面、推送时间节点或形式等与流量间的关系适时做分析复盘,多做数据的积累和比较,多做尝试,掌握流量规律,在法宣价值追求和流量之间寻找最大平衡点。

  多走出去。走出去,跟公检法司等机关多交流,跟媒体多交流,甚至跟企业宣传部门多交流,突破自身思维局限,拓宽法宣思路,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最后,我始终认为,做好法宣工作,最重要的是法宣人要对法宣工作充满热情。只要有热情,一切皆有可能!


责任编辑:刘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