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晓鸿,现任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
2013年11月调入沈北新区法院工作,先后在小额速裁庭、虎石台人民法庭、民事审判第四庭、立案庭工作。沈北新区法院工作期间,于晓鸿荣立省法院二等功1次,市法院优秀法官并荣记三等功2次、优秀调解能手1次、市法院优秀共产党员1次、区优秀公务员两次并荣记三等功2次。
袁枚在《苔》中写道:“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哪怕隐匿在角落、无人喝彩,哪怕开花时如同米粒那样大小,仍执着地昂然怒放,认真地把自己的美丽,毫无保留地绽放给这个世界……
在记者的眼中,这位沈北新区法院立案庭女庭长,正是如“苔花”般外表温婉安静,内心强大坚韧。翻开于晓鸿的工作履历,无论是曾经作为基层民警,还是现在的基层法官,她始终坚守一颗初心,积极向下扎根,砥砺奋进担当。她说:“我不是一个聪明人,不是一个善于表达的人,但我愿意做一个最勤奋、最踏实、最真诚的人,无怨无悔地付出,始终带着对工作和生活深深的敬意,活出自己的精气神儿。”
“最勤奋”
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
“30岁出头,从公安系统考入法院,我就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采访之初,于晓鸿坦言,在10几年的工作中,多元化的工作经历磨砺了她对待工作、对待生活“干事不避事、负重不怕重”的坚强意志。
在担任派出所内勤期间,正好赶上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当年于晓鸿提出的“网状纵横普查法”在全省得到推广。在交警队使用交通违法处理系统期间,面对罚、报、录三个环节的混乱问题,于晓鸿通过创新工作方法用一年的时间将处罚、回报与录入有效衔接,实现了零错误率;2015年度,因先后4名法官离开虎石台法庭,遗留旧存案件60余件,面对旧存案件的审限要求、上诉率高和可能涉诉涉访的多重压力,于晓鸿“主动请缨”,逐一整理相关案件的卷宗、查找案件迟延审理的症结。即便期间患病手术,当年仍将包括60多件旧存案件在内的274件民事案件全部审结完毕。在于晓鸿的过往履历中,“勇创新”“敢担当”贯穿始终。
2019年2月,于晓鸿到立案庭工作至今,从原有的立案审查单一工作模式到成立五大分中心多种工作模式的转变,倾注了她太多的心血和精力。如何安排人员、如何划分各中心工作任务、如何做好对外衔接等工作都需要牵头和谋划。没有更多可借鉴的成型经验,她就带着新组建和新入职的同志一点一点研究,一步一步落实。
在摸爬滚打中增长才干,在层层历练中积累经验,于晓鸿说:“责任心不分大小,凡事多做一分、多想一步,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看行动没行动。”
多元化矛盾调处中心成立之初,于晓鸿即确定了八个调解室要基本实现“诉讼与非诉讼的二元调解大格局”的工作目标。在实际工作运转中构建起人民调解、行业调解、律师调解、法官调解于一体的立体化、全网式多元调解工作格局——在街道、社区、村屯、婚登处设立诉源治理工作站和巡回法庭,与全区527名网格员、警务室、社区、村委会、司法所建立起了矛盾纠纷调处网络;用“云庭审”的形式,突出“智慧诉服”,运用人民法院调解平台、辽宁智慧法院平台开展远程视频调解,所在区域内的当事人可在自己社区、村内参与法院调解、庭审。在她的带领下,2019年沈北新区法院立案庭被评为全省指导人民调解工作先进集体;2020年,在最高人民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服质效74项指标工作中勇得全省桂冠。
“最踏实”
把细小的事情做到位
法官的工作看似单一,只有开庭和写判决,实则繁琐复杂,有时牵扯法官审理案件精力和时间恰恰是送达、司法鉴定和查封保全,常常一个鉴定下来要一年半载。于晓鸿对查找被告困难、启动鉴定程序和需要继续查封的案件,分门别类登记造册,定期与原告或鉴定机构进行沟通,跟进每个环节的进度,有限地减少和缩短了鉴定周期和办案审限。
“把细小的事情做到位,大事自然就做好了。”于晓鸿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2019年,沈阳某交通装备公司面临破产,一、二百名职工到区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请求支付工资、加班费和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补偿金。该公司其他近千名职工对案件是否能够立案,以及后续处理结果都在持续关注,仲裁委无论立案与否都极易引起群体性事件。为了稳定职工情绪,妥善处理相关事宜,作为曾经审理全区劳动争议案件的民四庭庭长于晓鸿,与仲裁委工作人员一起介入处理,1个月内,于晓鸿接待了职工代表不下数十次,磨破了嘴皮子,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解释,直到职工们都听懂了理解了为止。另一方面,她积极到该某交通装备公司了解情况,帮助公司提供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最终,她成功劝导职工撤回仲裁申请,并在后续持续的跟进工作中将问题顺利化解。
在于晓鸿看来,法官的工作不止是用缜密的法律思维、严谨的工作态度用心去审理案件,只要能实现“定分止争”,大量重复性的释法和调解工作也同样重要。
用半年的时间,成功的实现从警察到法官的角色转换,用3年的时间,从法官到连续2年被评为“优秀法官”,于晓鸿说她并没有什么捷径,靠的都是在细节上花心思、细微处下功夫、细小处做文章。
“最真诚”
做法官先要学会做人
2017年6月,于晓鸿审理了一起劳动争议纠纷案件,原告丛某某系90年代大型企业的厂长,90年代末因企业不景气下岗,至此20年的时间里,一直因档案问题找相关部门处理,并诉讼至法院。
于晓鸿在开庭时发现,丛某某作为原告起诉的这起案件属于重复诉讼,为了节省案件当事人的时间和诉讼成本,她多次找丛某某沟通、谈心,彻底消除其长久以来的抵触情绪,最终丛某某选择了撤诉。2018年末,于晓鸿在开庭审理另一起案件时,被原告张某某“认了出来”,“于法官,我认识您,去年丛某某起诉的案件开庭时,我是旁听人员,老丛几个月前因为癌症去世了”庭审结束后,张某某说了这样一番话。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但这件事让于晓鸿深深思索,作为法官首先先要学会做人,无论案件标的和影响是大是小,要用专业的法律知识和良知底线去审理每一个案件,否则连向当事人说抱歉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遗憾终生。
多年来,于晓鸿在审理案件中,面对老弱、贫困以及文化程度不高的当事人,她总是用微笑传递温暖,用贴心话传递关爱,用真挚与热情诠释司法为民。
“道交纠纷网上一体化处理”平台是沈北新区法院解决交通事故纠纷的重要窗口,自2018年6月12日正式成立以来,横向上打破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和信息壁垒,纵向上无缝衔接纠纷处理的各个环节,不断开创道路交通一体化工作的新局面。到立案庭工作后,于晓鸿梳理总结相关案件特点发现,在一起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中,两台肇事车辆投保的交强险与商业险常常分属多个保险公司,肇事车主亦是身在多地,为了帮助当事人降低诉讼成本和时间成本,最大限度地方便各方当事人,于晓鸿通过线下语音指导当事人“足不出户”通过远程视频方式“面对面”地把事情解决了。
2019年2月以来,于晓鸿带领全庭使用远程视频方式调解道交纠纷236件,真正满足了人民群众多元化纠纷解决的需求,实现了便民利民。
后记:
虽然缺少鲜花和掌声,于晓鸿也始终发扬着“苔花”的精神品质——既经历“白日不到处”的艰苦奋斗、又保持“青春恰自来”的乐观豁达、还秉持“也学牡丹开”的自信志气。虽不见盛放之婀娜,不着馥郁之浓香,却攥紧力量、顽强生长,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业绩带动了沈北新区法院立案庭工作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