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案件报道,对于推动人们的规则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尤为有效。所谓“审理一案、教育一片”,通过案件报道,更能扩大这样的效果。
法治新闻最主要的功能是对某一个案件、某一类法律现象和问题的报道与剖析,运用法律观点回答问题,给人以教育、启迪或警示。其中,案件报道是法治新闻采写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做好案件报道,对于推动人们的规则意识、树立法治信仰尤为有效。所谓“审理一案、教育一片”,通过案件报道,更能扩大这样的效果。
案件报道在法治新闻中占有的重要地位和必要性不应被忽视。法治新闻担负着向社会大众宣传普法的重要任务。在全面依法治国的当下,法律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导向正确的法治新闻可以增强民众的法律观念和守法意识,同时对于化解同类纠纷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至于什么样的案件适合做宣传报道,笔者以为,首先,在做案件报道时要将社会责任放在第一位,要有担当意识,要有人文关怀。
案件报道的目的在于以案释法,引导、教育群众。因此,在案件的选择上,需多选取贴合生活,对社会大众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案例。比如,生活中时常遇到的邻里纠纷、赡养纠纷、继承纠纷、买卖合同纠纷等,这些案例的报道对于同类纠纷的化解往往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效果。对于一些刑事、行政案件的报道,往往警示的作用更大,这类案件报道的意义在于告知大众法律的底线,警示那些心存侥幸之人。因此,在案件的选择上,要始终秉持这一原则和目标,且报道时应更注意角度的把握,强化此类案件的警示、教育作用。
我们知道,很多案件在判决结果作出前,往往会陷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胶着状态,双方各执一词,真相尚未显现,难分对错是非。在这个阶段进行报道,除了让受众看个热闹,很难起到典型案例的指引作用。因此,笔者认为,对于常规案件的报道,更适宜在法院判决作出后进行。相对于判决前充满争议和情况不明的案情本身,受众更想知道的是法院查明的真相,以及法院对于案件的评判。当然,除非是社会关注度极高的案件,对于案件进展的追踪也是对社会大众的交代,这种公开、透明反而能起到消除负面舆论的效果。但是在报道中也要注意尺度和分寸的把握。
实践中,越是重大、复杂、疑难的案件,越是众声喧哗,报道时越需保持理性、客观、公正。这也需要新闻从业者提高思想认识、丰富法律素养、恪守职业道德,不恶意炒作、不一味猎奇,在扎实采访的基础上,把握好案件报道的时、度、效;要站稳立场,不要出现只为一方说话、一边倒的局面,避免偏听偏信,让未经证实的单方陈述混淆视听,并引导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增强法治信仰。
法律的完善往往有滞后性。当一个新鲜事物出现后,不论是人们传统认知的改变,抑或是法律法规的完善,都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完成前,由此产生的矛盾纠纷会率先进入法院,所以,很多法官其实更是法律实践的前沿者和蹚路人。对于这种前沿案件,法官们通常经过深思熟虑和多方考量才会作出判决,而这样的判决在法律、法规完善前,往往是难得的规则指引,更具示范效应,也更具新闻报道的价值。但是,社会大众对于这样的判例往往需要一个理解、接受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