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新理念就须不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改革司法体制机制,创新司法方法,推进审判体系、审判能力现代化并通过司法的新发展,阐明、维护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发挥实在而深刻的作用。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贯穿我国“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2035远景目标全过程、全领域的指导性的新发展理念。与新发展理念的实践如影随形的司法活动自然也离不开经济社会,并与发展的新理念相得益彰。研究与应用新发展理念对服务经济社会的司法工作功用至大。
创新乃社会活力所在,科技文化创新是民族迈进文明的灵魂,是有史以来人类经济社会演进的不竭源泉。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和新时代的历史性变革、成就都离不开党的创新理论的引领和人民群众的创新实践;如同人们物质、精神财富的创新一样,法律是不同于丛林规则的人类创新,“法律助明不助暗”,近现代以来,文明的法律应是鼓励保护创新的,进步的司法也应是益于营造创新文化经济环境的,比如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反垄断的经济社会政策都是鼓励创新的。同时,创新对社会不遗余力的影响,自然或早或迟或快或慢地反映到司法活动中来,如同人们运用互联网改变工作、消费时,司法也因此改变着自己的活动方式,守正而创新,法的稳定性不排斥司法方法革故鼎新,俗谚云“定法不得法”不无道理。适时、及时的司法机制、方法的创新、人工智能协助裁判者智慧司法,有助于观察、吸纳社会矛盾纠纷新特点,并寻找到澄清讼源,化解新矛盾的司法新方法,以期通过司法来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呵护创新的作用与成果。为促进形成鼓励自主创新、推动科技进步的法治环境,最高人民法院2020年出台知识产权民事诉讼证据等十个司法解释和规范性文件,全国法院依法保护科研人员及其发明成果,激发创新活力,审结一审知识产权案件46.6万件,判赔金额同比增长79.3%,严惩抄袭盗版恶意抢注傍名牌等侵害著作权商标权行为。上海、江苏法院与当地知识产权局共同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科技创新知识产权保护。广西、云南法院创新巡回审判机制,及时化解边境贸易纠纷。
科技文化进步信息化、经济社会发展全球化是现代化内涵的具体表现,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全面”二字点明了协调——使诸方面、各部分统筹兼顾、配合适当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治理中科学方法论的功能和价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国际与国内、市场与计划、国有与民营、业态新旧、城乡差异,发展与抗疫等东西南北多元经济主体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等多方面都需协调发展;协调、调适、平衡利益冲突各方,调解、化解他们的纠纷矛盾,修复社会秩序,构建和谐社会是司法介入现实生活的实质目的,这里有诉讼与非诉讼的协调,民、行、刑三大诉讼的协调、诉讼参与人与社会治理者的协调、公正与效率的协调、程序与实体的协调、原告和被告权益的协调、国内与涉外的协调,协调的理念与方法适用于司法全过程、司法应在协调、调解中使公平正义更充分的表达出来,使裁判更易被接受和执行。近年来,京津冀法院加强司法协作,妥善审理涉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案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部大开发、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浦东高水平改革开放等,人民法院研究制定司法服务举措。广东法院出台三年行动方案,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庆、四川法院强化司法协作同城效应,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绿色环境是人们生活美好的应有之义,无公害、无污染是环境友好型发展模式的要求。雾霾、沙尘、黑臭水体、土壤沙化、气候变暖、生物种群锐减是人类唯恐避之不及的困境、危局,各国科技、产业、文化等政策、法治都焦虑于何以应对;司法支持绿色科技与经济,支持无毒无害绿色低碳民商事经济活动,支持环境公益诉讼,因为法的宗旨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福祉。“打官司”是耗能的事儿,为使司法绿色低碳,就要在诉讼的程序机制、办案方法上不断创新,正义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而且应以绿色低碳的方式实现。无关乎实质正义的不低碳、不绿色的程序活动应简而再简,精而再精,力戒拖延、循环、缠诉等耗时费力欠环保的司法浪费。近年来,技术变革引领人民法院电子诉讼、电子卷宗、智能化执行、泛在化服务,全国中级以上法院及大多数基层法院主要业务信息化覆盖率已达100%。2021年8月1日,以公正高效、合法自愿、权利保障和便民利民原则为指导的《人民法院在线诉讼规则》就要实施了。人民法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审结一审环境资源案件25.3万件,审结环境公益诉讼案件3557件。西藏、青海法院依法守护雪域高原生态屏障,守护中华水塔生态安全。甘肃、山东等黄河流域9省区法院加强环境资源审判协作,保护中华民族母亲河。
“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学习比较和借鉴应用离不开开放,自然人意思、意志自治即契约自由是自我开放的典型表现,所以,在市场经济中要反对抑制、封锁开放的行业垄断巨无霸,也要防范有碍自愿、平等交易的零散多见的欺行霸市,还要革除不利于放管服的行政陋习,铲除黑恶毒瘤,促进市场和社会进一步开放;以公正为灵魂的法律、司法以社会认同的内容和公众满意的方式而存在与运作,这是常识中的司法开放,公正是社会公共资源,公正应面向社会。过度专业、技术化甚至神秘化不便于向社会公众敞开法律、法治的公正而热诚的怀抱,“人类构建历史的方式必须使历史本身向超越开放”,诚哉斯言。所以,只有开放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理解认可司法、支持拥护司法。近年来,全国法院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多元解决纠纷和诉讼服务机制,为群众解决纠纷提供菜单式、集约式、一站式服务,促进公正、高效、实质性化解纠纷。最高人民法院加强国际商事法庭建设,共聘请来自25国的55位专家、法律工作者担任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特邀专家,服务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海南设立自由贸易港知识产权法院,完善服务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庆、西安、兰州等法院妥善化解国际铁路联运纠纷。外国当事人主动选择或将国外仲裁变更为我国海事法院管辖,我国海事司法国际公信力日益提升。
共享自己劳作的财富是中国社会公正的应然之义,共享是人们热情逬发和财富涌流的动力,自然人、法人等大小主体共享更充分的自由、更多的创意与财富是经济社会进步的要求和表现;大道至简、公正朴实而通俗,共享者应因尊法、守法而共享社会的公平、正义,各类营商主体因依法依约共享自然和社会资源,共享经济法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平等机会与利好实惠。司法是促成和维护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重要力量,公正司法会让公平正义的阳光普照每一个生活主体,让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共享到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仅2020年,人民法院审结教育、就业、医疗、住房、社会保障等民生案件134.7万件。开辟残疾人诉讼绿色通道,充分保障残疾人合法权益。严惩扰医伤医犯罪和“校闹”行为,保障医院平安,维护教学秩序。
理念源于实践,却是思想的花朵,自有舒芽、放苞、展叶、结果的历程。发展学专家认为方兴未艾的“发展研究的一项常规认识是:发展问题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没有哪一个单一学科能够包罗,更不能提供解决办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深刻总结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和科学发展观的实践经验而形成的新发展理念。它“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与守旧、僵化不同,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与目标,与失衡、封闭不同,协调和开放是发展的方式与策略,与污染、独享不同,绿色、共享则是发展的目的与伦理。因为我们的“根本目的是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所以,实现新理念就须不断学习习近平法治思想,改革司法体制机制,创新司法方法,推进审判体系、审判能力现代化并通过司法的新发展,阐明、维护新发展理念、让新发展理念在实现“十四五”规划和2035远景目标中发挥实在而深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