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从事后勤工作的党员,在学习党史时,我多次被我党普通后勤工作者的事迹所感动,在工作中,我也时常被后勤党支部党员的敬业奉献精神所感染,后勤工作的历史和现实,通过红色精神的传承连接在了一起。在我心中,逝去的烈士和我负重前行的战友,都好像在一个支部中,他们的点点滴滴值得我去记录、传颂。
1935年,长征红军翻越海拨4930米的夹金山,许多战士身上穿的还是从江西出来时的单衣,山中风雪肆虐,跋涉劳累的战士甚至不能坐下休息,一坐就被冻成冰雕,再也无法起来。前行的军团长发现一位老战士端坐山口,手中捧着一件薄薄的军衣,被冻成了雕像,但依然保持安详的姿态。军团长眼睛湿润了,对警卫员怒吼:“叫军需处长来,为什么不给他发棉衣?”一位经过的战士走了过来,说道:“军团长,他就是军需处长!”
一位老红军回忆,长征过草地时,只能找野菜吃,司务班的战士,为防止战友吃野菜中毒,每天轮流试吃找到的野菜,一天战友们来到灶旁,发现一名负责拨野菜的老兵倒在灶旁,抽搐着、指着身旁的野菜对大家说:“这菜有毒,你们不要吃!”那天,并不是轮到他试吃,他却因为找到的野菜少,感觉没有尽到炊事员的责任,主动试吃,牺牲了自己。
长征过乌江时,乌江两岸都是峭壁、水流湍急,历史上从未架过浮桥,老百姓对红军说,过去军阀试了很长时间都架不起来,还是要想别的办法。而红军队伍中一个干过竹篾匠的年轻战士,就想出了办法,用三层竹排重叠在一起,组成门桥一个个放入水中,再用竹篾编成的粗绳连接,用放入重石的竹篓固定每一节门桥,天堑乌江变坦途,数万红军顺利通过,毛主席走过浮桥时赞叹:红军之中有神人!
三个小小的红色故事,将从事后勤工作的先烈们不屈的斗志、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
再回到我所在的现实生活,每天当我走进我工作的楼层,总能看到在平凡的后勤岗位上默默奉献、忙忙碌碌的支部党员们。徐波同志在特殊时期承担起采购、“两庭”建设、“两援”工作、综合事务等多项重任;葛伦创同志长期一人承担原本两个人的工作量,已近夏季,还要用围巾防护因劳累而损伤的颈椎;张媛媛同志家中有两个年幼的孩子,但依然笔耕不辍,党建、司法保障理论研究颇有心得;汤佳伟同志把纷繁复杂的内勤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朱艳增同志在特殊时期一人同时办理多项装备工作;许艳莉同志反复核对全省法院财务报表的大量信息,得到最高法的通报表扬;张平同志一身正气、严于律己,忠实地履行廉政监察员的职责。
这些都是我们后勤支部的党员、我的战友,他们秉承着美好的初心,在服务审判事业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他们辛劳工作的场景,让我不禁回想起抗美援朝时战火纷飞的上甘岭,面对敌人史无前例的密集炮火,坚守在上甘岭坑道中的志愿军战士到第八天时,几乎弹尽粮绝,15军军长秦基伟下令:谁能给上甘岭阵地送一箱弹药、一袋萝卜或苹果,就给谁记功!幸存的后勤老战士高全贵回忆,他奉命和班里的7名战士向上甘岭主峰运送苹果和萝卜,从山脚出发到主峰最远不超过1000米,可在这短短的距离里,我军就牺牲了2000多人,高玉贵班的战士一个个倒下,他虽两处负伤,依然怀着悲愤坚持爬到了山顶,直到一发炮弹的气浪,将他连人带背上的苹果掀入坑道,幸运的为战友送到了苹果。
今天,我身边的后勤支部党员们,不再面临纷飞的炮火,却依然要为任务繁重的审判执行一线提供优质的后勤保障,他们挥洒着辛勤的汗水,从不退怯,为审判执行工作的“上甘岭”不断运送着鲜艳的红苹果!
后勤先烈们以高尚的人格,顽强的意志,为挽救民族危亡、建立新中国做出了伟大的牺牲,我身边的支部党员们和千千万万名共产党员并肩携手,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新中国而努力奋斗。工作在这样的支部,我是幸运的,身边党员的乐观、自信和坚持,无时无刻不带动着我,给予我勇气和力量,努力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微薄的力量。
衷心祝愿后勤支部的党员、战友们,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属于法院后勤的“乌江奇迹”!
(作者单位: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