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指导当事人自助阅卷
法官指导当事人办理立案手续
材料收转岗收转当事人材料
召开会议推进审执效率提升
近年来,河北省石家庄市两级法院从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和智慧法院建设入手,积极分流审判辅助事务,优化司法办案模式和工作机制,打通了制约审判质效提升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不断提升审判质效。
分流辅助事务
盘活审判资源配置
只有把法官那些事务性工作剥离出去,法官才能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让他们凝心聚力地做好“审、判、写”等核心业务,从而实现审判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办案质效的有效提升。
2019年10月,河北省石家庄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论证研究,学习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做法,决定深入推进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社会化服务改革。该院设置了诉讼中心事务、审判辅助事务、庭审事务、卷宗档案管理、执行辅助等五个辅助事务种类,并细分为诉讼引导、诉讼咨询、排期开庭、庭审记录等多个具体工作岗位,明确职责清单,细化流转程序,诉讼材料统一收转、诉讼文书统一送达、案件开庭统一排期,程序性事项全程留痕。
石家庄中院通过将“核心业务”和“辅助事务”分离,把法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使其可以集中精力“打歼灭战”,大幅提升办案质量效能;审判辅助工作回归“流水线”工作模式,压实了审判辅助工作责任,大幅提升审判辅助人员工作队伍执行力;司法办案逐步形成一站式工作模式,大幅减轻当事人在司法程序性事务中的诉累。
该院把立案辅助性工作转交社会化服务办理,去年社会化服务团队接待当事人7013人次,接听12368电话10740次、转办案法官办理电话3290件。协助立案窗口录入案件信息24047件,全部同步生成电子案卷。
把案卷管理转交社会化服务,去年社会化服务团队统一接转案卷18194册,平均移送周期不超过3个工作日。扫描、装订、归档29224案61370本,电子卷宗同步生成率为100%,合格率为100%,归档率为100%。
把文书送达转交社会化服务,去年社会化服务团队电子送达31510件,邮寄送达80457件。判后裁判文书集中打印、送达7629案32804份,庭前送达、判后文书送达周期大幅缩短。
把庭审事务转交社会化服务,法院明确各类案件排期时间标准,由社会化服务团队统一排期。去年,统一排期18618件,开庭16800件,全程制作笔录并录音录像,庭审录像率为100%。民商事案件首次开庭平均时长较2019年同期缩短了10天,办案节奏明显加快。
把执行辅助事务转交社会化服务,去年社会化服务团队协助执行局发起网查并送达935件,配合外查1052件,制作诉讼文书交邮寄送达8857份。
为解决法官助理短缺问题,石家庄中院结合聘任制书记员改革,招录了一批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综合素质较高的聘任制书记员,弥补法官助理不足,让他们承担起法官助理的工作任务,专业审判团队法官和助理按1∶1配比,速裁团队法官和助理按1∶2配比,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审判团队“1+N+N”配备。
全程智慧监管
倒逼规范司法办案
石家庄市两级法院注重应用智慧法院在审判质效上的助推作用,从智慧法院建设入手,着力在审判全流程、自动化、静默式进行监督管理,从而实现了智能化倒逼司法办案规范化的目标。
为从源头识别关联案件、系列案件和疑似虚假诉讼案件,他们应用立案风险甄别系统,在立案登记时根据案由、当事人等要素信息,自动查询关联案件,并自动标记,为后续分案、办案、统一裁判尺度,确保类案同判奠定了基础。
针对上诉案件缺乏源头管理、移送周期长、流程节点失控的堵点问题,他们制定了上诉案件流程管理规定,研发了上诉案件流程管理平台,两级法院诉服中心增设上诉材料收转岗,上诉材料统一收转、即收即录即转,解决了上诉案件流转不规范、不及时等问题,做法在全省法院推广。
为打通卷宗流转缓慢低效的堵点,他们研发了案件卷宗流转系统,实行扫描二维码交接,卷宗流转网上全程留痕,解决了过去案卷流转环节不清、流转周期过长、卷宗管理责任不清等问题。
针对院、庭长个案监管弱化问题,他们结合自身审判工作实际,将“四类案件”细化为27个具体子类,设置229项识别规则,建立结构化的“四类案件”识别规则库,并实时根据一线法官反馈、涉诉信访、大法官留言等情况动态调整完善,实现了“四类案件”的全自动、静默式标记提醒,去年全市法院自动提请院、庭长监管的案件,占监管案件总数的84.66%;建立监督痕迹库,将识别标记、提出意见、反馈结果、流程审批、处理意见、佐证材料等每一步操作的主体、内容、时间记录下来,并予以公示,实现了监管流程规范、留痕、透明;建立了类案监管库,平台识别类案后,自动向主审法官、分管院领导发送系统消息和手机短信,提醒系列案件情况,要求进行会商并重点监管。
石家庄市两级法院的院、庭长们发现,类案监督作为“四类案件”平台的一项附加功能,虽然是一个小的系统功能,但在工作中却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据介绍,以往对关联案件下了很多功夫,但总是存在不易发现的堵点,自从有了这个平台,基本上就实现了全市范围关联案件的全覆盖,大家通过这个平台,可以相互提醒,可以启动跨团队、跨部门、跨法院的专业法官会议协商处理,特别是能够迅速定位哪些可能是虚假诉讼案件。
石家庄法院开展“四类案件”监督管理的做法,在全国法院第六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介绍。
为解决审判质效管理缺乏时效性的问题,他们经多次调研、论证、测算和征求意见,建立了科学评价法官办案数量、质量、效率和效果,全面覆盖法院、部门和法官等三个层次的考评体系,建立了信息化审判绩效考核平台,通过“一张表”实现司法办案质效全时段监控。院长、庭长、法官、法官助理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实时查看自己所办案件的各项指标数据,以及在本部门、全院、全市法院乃至全省法院的排名情况,并针对自身短板不足,迅速查缺补漏。
通过应用该平台,石家庄市两级法院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有效提高了审判管理工作水平,促进了执法办案质效提升,达到了以考评促工作的目的。
优化办案模式
释放改革内生动力
石家庄市两级法院着力从办案模式结构调整和优化入手,开展司法公开和诉讼服务工作模式改革,在一站式解纷和诉讼服务中心建设上下功夫,注重调解功能,强化案件分流,实现了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通过结构调整、模式优化,有力提升了办案效能,充分发挥了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内生动力。
为解决人案矛盾突出问题,2018年4月,石家庄中院印发了《关于全面推进案件繁简分流工作的实施方案》,并根据近三年总体收结案数、人均结案数、任务完成情况、收结案变化态势等因素,科学合理确定办案团队和办案任务,建立了结构配置合理、专业重点突出的审执团队体系。
他们还制定了《全市法院刑事案件繁简分流操作规程》《全市法院民事案件繁简分流操作规程》,在依法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前提下,优化速裁案件审理程序。
作为改革试点的中院民商事速裁团队,正式运行次日,就集中公开开庭审理了6起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并当庭宣判。6起案件庭审平均用时30分钟,从立案到宣判,平均审理天数仅16天。
2020年,石家庄中院民商事速裁团队办结全院40%以上的民商事案件,单人结案最高712件,人均结案数超过全院法官人均结案数的3倍。
针对法官不愿公开庭审、庭审直播率偏低,特别是庭审秩序存在瑕疵的堵点问题,石家庄中院制定了《庭审直播工作实施办法》,对庭审直播公开流程进行重塑,实行“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司法公开模式,除依法不应当公开的案件外,所有庭审过程由系统自动公开,存在其他不适宜公开的,需要经过院、庭长审批才能不公开。
通过这一创新举措,提升了法官的庭审规范意识,法官们进入法庭就是“晒到网上”,有效提高了当事人、律师等诉讼参与人自觉遵守法庭纪律的自觉性,庭审秩序明显好转。改革当年,石家庄市两级法院庭审直播数量进入全省前列,在中国庭审公开网公开直播庭审的总观看量达93万人次,平均每件364人次。
2019年,石家庄中院庭审直播数量在全国416家中级法院及专业法院中排名第25位,2020年上升至第3位,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庭审直播法院”。
针对以往裁判文书纠错软件应用后,个别法官纠改不及时、不重视,裁判文书往往出现一些不应有的瑕疵问题,他们实行了裁判文书强制纠错的措施,上线裁判文书强制纠错系统,形成了文书不纠正所识别的瑕疵错误则案件不能报结的倒逼机制,从而使裁判文书瑕疵率大幅降低。
着力破解痼疾
治愈为民服务痛点
为解决诉讼文书“送达难”这一多年来制约办案质效、影响群众诉讼体验的问题,石家庄市两级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针对作为主要送达方式的“邮寄送达”妥投率不高的“痛点”,2019年,石家庄市桥西区人民法院先行先试,按照“平台+数据+服务+优化”的工作模式,建立了一站式网络送达服务平台,实现了办案团队和送达团队的无缝衔接。当年该院送达团队集中完成送达案件2091件,完成送达任务4038件次。
针对过去二审需委托一审法院送达、诉讼材料内部流转影响群众诉讼体验的“痛点”,石家庄中院将二审裁判文书委托邮政集中打印送达,不再委托一审法院送达,裁判文书由二审法官发起、邮政工作人员当日打印、邮局当天发起送达,不仅实现了送达效率大幅提升,还减轻了基层法院负担。
为解决过去申请执行立案时,需要当事人提供“生效证明”影响群众立案服务体验的问题,石家庄中院积极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迅速落实河北省高级人民法院立案工作十项便民措施中“生效证明免提供”的要求,建立全市法院生效证明集约查询打印机制,即在全市法院办案系统内嵌入生效证明库,办案法官在案件生效之日起三日内制作盖章完成的生效证明并上传至生效证明库,当事人申请立案时,由诉讼服务中心窗口统一查询、打印生效证明,当事人无须再联系法官开具生效证明,通过信息化手段,“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提升了人民群众在司法活动中的观感和体验,切切实实地为群众办了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