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铁军英模风采

王新平:“简简单单”数十年 有口皆碑好法官

2021-03-11 14:05:11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关月 张钰
 

  “简简单单、干干净净、实实在在”。这是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第二庭庭长王新平对自己参加工作31年来的总结。

  刚开始采访王新平时,记者很难将他憨厚的外表、朴实的语言与年均结案400余件、结案率近99%、有口皆碑的优秀法官“人设”结合起来。

  “没有不能调和的矛盾”

  时间回拨到1990年的那个春天,23岁的王新平刚刚参加工作半年,在沈北新区人民法院(当时为沈阳市新城子区人民法院)清水台法庭担任书记员,一对年轻夫妇的离婚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法庭刚开门不久,一对二十六七岁的年轻夫妇抱着孩子闹上庭来。二人因家庭琐事吵闹不休,态度非常坚决,就想离婚。”王新平回忆道,因考虑到孩子刚满1岁,时任清水台法庭庭长的刘启志在言语中透露出“如二人离婚孩子将判给女方”的审判思路,“一说到孩子,两个人吵得更厉害了,最后竟然把孩子扔在法庭里就走了!”法庭上突如其来的变故让王新平错愕不已,可当他向刘启志投去无措的目光时,却得到了四平八稳的“回应”。果然,不到一天的时间,刘启志就把这个“烫手山芋”处理完了:第一步,根据起诉状信息找到了年轻夫妇所在单位——清水煤矿;第二步,联系矿上的保卫科,要求其派车将孩子接回去;第三步,找到年轻夫妇的领导,详细了解二人日常工作以及家庭关系等情况。

  此后的3个月时间里,刘启志带着王新平多次前往清水煤矿。在调查中刘启志发现,矿工家庭离婚的比例较高,存在“家暴”情况的不在少数,这对年轻夫妻也不例外,“其实女方并不是真的想离婚,就是吓唬吓唬她丈夫,想让他改改恶习。”在众多的琐事纠纷里,刘启志敏锐地抓到了主要的矛盾和突破口,苦口婆心进行调解,最终成功“修复”了这对年轻夫妇的感情裂痕。

  “没有不能调和的矛盾!”这句刘启志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成了王新平31年来最重要的工作信条,从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审判长到庭长,从审理“家长里短”等传统民事案件到商事案件,王新平一直坚持“五步工作法”:通过阅卷总结争议焦点、对证据进行初步分析、进一步研究如何获得关键证据、确定从几方面入手查清事实、争取一次性庭审解决矛盾纠纷。“老话讲,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绝,只要找到了关键点,就不怕解决不了问题。”

  “在您办过的案子中有没有觉得办得特别精彩的,能不能给我看看判决书?” 提到裁判文书,王新平的眼睛里突然闪出异样的光彩,“当然有,那可太多了!”王新平的回答一改先前的“谦虚”,不到2分钟他就找到了一份,这是一件买卖合同纠纷案,双方对原告提供的防水卷料单价认定不一,遂产生被告拖延给付货款的纠纷,案情清晰简单,4页的裁判文书中也没有过多的释法说理。“这个案子,双方对防水卷料单价的认定相差近5倍,正常得走鉴定程序,结合这起案件的标的额180余万元,鉴定费10余万元,鉴定过程两三个月,这得给双方增加多少诉讼成本呢!”王新平打开了话匣子,向记者讲述了这起案件背后的调解故事。看得出来,在王新平心里,每一份判决书都是一份精心呵护的作品,作品的背后则是他要把每一个案件都办成当事人服判息诉的“一招绝”。

  “如果没有王法官,我2019年的春节都没法儿过了,他调解工作做得真好,不靠权力,靠的是法理,靠的是感情。”说这话的是沈阳中意商砼有限公司的经理刘英凯,王新平告诉记者,中意公司是一家注册资金800万元的民营企业,为江苏弘发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提供建筑工程使用的混凝土,由于弘发建设公司长期拖延货款,导致企业陷入濒临停产、工人不能开工资的艰难境地。王新平将调解融入庭审,只开了一次庭就解决了中意公司的“大难题”。2019年2月3日,“除夕”前一天,刘经理收到了双方在调解书中约定好的第一笔欠款260万元,前后5笔欠款均于2019年年底前付清。

  民事法官工作起来最繁忙、工作压力也最大,王新平谈及工作总是只言片语,但他以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服务精神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当事人。“我是第一次上法庭打官司,但有了这次的经历,我以后打官司都不担心了,法院是个讲理的地方。”刘经理这样说。

  “干一行必须爱一行,我不觉得苦也不觉得累,乐在其中。”能让王新平记住的,从来不是付出,而是获得。

  “不断学习是法律人的宿命”

  在王新平办公桌上一摞摞的案卷之中,几个封皮发黄的十六开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本子边缘参差不齐地露出了数十张剪报,从纸张的褶皱磨损可以看出这些本子他翻看了无数次。《同一债券上同时设立抵押与保证如何处理》《未参加工商年检的企业法人法律地位之认定》《审理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案件中的三个问题》《举证责任倒置的概念和特征》……这些有关法律研讨与典型案例分析的理论文章剪报涵盖了传统民事案件的多个方向,时间跨度为2000年初到2008年。

  看到记者饶有兴致地翻看剪报,王新平一时有些拘谨:“以前办案子,想查点资料特别费劲,专业报刊一人就一份,我看到对审判工作有典型意义、指导意义的理论文章和案例,就剪下来贴到本子上。”王新平说,多年前他办理的一个交通肇事案件,受害人李某30岁出头,因伤死亡,他有年逾六旬的父亲和7岁的女儿,老人没有劳动能力,孩子没有生活来源,同时李某还有一个哥哥可以扶养父亲……“涉及到李某应承担的扶养费部分如何计算,我是参照了2005年12月20日剪报上理论版中《被扶养人生活费怎么算》的计算公式来算的,印象还挺深。”那些年,翻找这几本剪报成了王新平每天必做的一件事,“你可能看着乱,但我要找哪篇文章马上能找到。”

  爱学习、爱钻研、爱思考,王新平身上的这些特质,在他刚刚进入法院工作时就已初见端倪,“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我在清水台法庭任助理审判员,新平是书记员,小伙子特别爱学习,主动积极钻研业务,对法律新动态很快就能熟悉掌握,常常向我和老庭长请教问题。”沈北新区法院执行局政委鲁进回顾与王新平先后两次共事,对他的夸赞溢于言表,“现在案多人少压力多大呀,高负荷、高强度,他还能保持这种劲头,边干边学,这是最难能可贵的地方。”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2019年,王新平个人审结了405件案件,放弃“双休”、加班加点忙办案成为工作常态,尽管时间紧任务重,他仍不满足于审判工作的案结事了、评查过关,“学习不能中断,这是法律人的宿命,律师都在学习,法官不学能行吗?”在王新平看来,将学习习惯保持31年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了。

  今年5月底,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民法典,这部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法典,已经被王新平列入了下半年的学习计划,除了在院内参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视频培训,他每天还会通过学习强国APP听课,“下一步我准备买点关于民法典理解与适用方面的书,把百余处修改学懂弄通,真正领会民法典基本精神与核心理念。”

  “优秀的环境培养优秀的人”

  在很多同事眼中,王新平是个任劳任怨,一丝不苟,不会忽悠的“实干派”。

  尽管刚刚到民二庭工作3年,王新平的法官助理高寒对此已有切身体会,“庭长平时话很少,但一说到案子,就像开闸的水,关都关不住,每一份我写初稿的判决书,他都要一字一句地推敲,更别说错字和标点符号了。”高寒接受记者采访时,正按照王新平改过的纸版判决书修改电子版本,记者看了其中两份,发现除了增加部分释法说理外,语序调整也更严谨。

  据了解,在全庭的审判管理工作上,王新平更是认真负责:坚持抓审判方式改革,按照上级法院要求较早完成了“纠问式”审判方式向“抗辩式”审判方式的转变;持续开展庭审观摩,要求审判人员边观摩边总结,逐步提高审判能力;把法院目标管理和审判流程管理量化到人,对案件质量、学习规划、人员分工等工作均作出较详细的规定……“在民二庭工作,压力很大,但成长得特别快,案里案外,庭长身上值得我们学习的优秀品质太多了。”书记员韩顺平接过话茬,“每次庭长看到来开庭的人没有委托律师,都会耐心解答他们的问题,教他们如何保护自己的权益。”私下里,王新平还会主动分担书记员的送达法律文书工作,上班时间没有完成的送达工作,他在8小时之外亲自跑,从没要求韩顺平加过一次班。事必躬亲、以身作则的工作态度就这样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了全庭的年轻人。

  当记者问及这些事时,王新平又恢复了初始的拘谨,“这都没什么,顺道我就送一下法律文书,看到年轻人的成长,我真挺高兴。”王新平说,自己大学毕业就到清水台法庭工作,当时清水台法庭是全国标准化法庭的试点,配备的审判力量和硬件设施在那个年代都是最好的,“如果说我现在是一个合格的法官,那清水台法庭就是培养我的沃土,我希望民二庭也成为培养这些年轻人的沃土。”这样朴素的言语贯穿整个采访过程,王新平对待每一位当事人、每一起案件、每一位同事真挚而炽热的情感在31年间一直波澜不惊,缓缓流淌……

  作者单位: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