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小得意。站在昆嵛山红军纪念馆墙张贴的《胶东正在闹暴动》曲谱前,我竟能自如地与区作协的一位音乐老师一起哼唱。这是我进入区老年大学学琴之前断断不敢想象的事情。
“诗言志,歌咏怀。”作为世界八大艺术之一,音乐里有情怀,也有诗和远方。
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韩娥善唱余音绕梁三日。德国著名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贝多芬也一直是我崇拜的偶象。他的音乐创作无不饱含对人生的深刻感受,又充满了激情。例如,因失恋而谱写出《致爱丽丝》,因向往自由而谱写出《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因失聪而谱写出《第九交响曲》(《欢乐颂》)……音乐的力量实在是令人无法想象的!
对音乐的向往,更缘于我对初中音乐课的荒废。当后座的女同学流利地报出乐曲中的音符、拍子,玩性十足的我只有羡慕的份儿。多年以后,我步入中年,并渐至暮年。当孩子踏入大学门槛的那一刻,蜇伏已久的音乐梦又再次驱使我寻师学艺。就这样,我成为了区老年大学器乐周末班的一名新生。
转眼已将三年,临近毕业季。回首近一千个日夜,有很多难忘的瞬间:记得第一学期,张老师正在教授《有谁知道我的忧愁》。王振祖大哥突然长叹了一口气:“唉,有谁知道我的忧愁呢?我是真的不会弹啊。”惹得大家哄堂大笑。
我也时常被老年大学“学习永远不晚,也不分早晚”的浓厚氛围所感染。年纪尚轻的淼在职,时常因工作需要在群里向老师、班长请假,也常见她在课堂中间急匆匆推门而入;王青兰大姐、孙金玲大姐、于爱芹大姐她们,有的需要照顾老人,有的需要接送孙儿上学、放学,有的还需要去外地照顾后代们的饮食起居……但只要有时间,她们学琴的脚步风雨无阻。
业余求学的日子里,我也常常在想,作为“刀尖上的舞者”的法官群体又何尝不是求索着的歌者?他们寄情,他们言志,对生命、对人性、对生活、对职业他们有着不一样的深沉思索与热切关怀——
孟夏之际,按照山东省高院对执行案卷“一案双查”的部署,我们威海法院系统一行七人来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泰安。
在忙碌的检查、学习之余,新泰法官文学《法林清听文丛》吸引了我关注的目光,让我“走进一片正在成长的森林,倾听法槌敲击内心的声音”;徐晓明法官的《晓鸣集》像是“这片林子里一只善歌的鸟,让你感觉到生活的激情与快乐”;刘守春法官的《借我一个梦》“道出了一个年轻法官对文学的梦想和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作为“一位勤奋的人”,李雁法官的《红叶满树》将自己的诗心、法心向大家庄严展示;胡永生法官的《从鲁地出发》“以朴素厚重的文笔,道出了写作的艰辛与欢愉,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我,如获至宝,爱不释手。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音乐与诗词文章彼此往还吐纳、似赠如答——
《史记.乐书》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相对于国际流行的五线谱,我更爱我们国家所独有的、奇妙的简谱中所蕴含的民族精神、情感、趣味与习惯!
诗词文章创作是来自另一维度的声音。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将其分为三类:一是象候虫那样的有谓之鸣;二是象涧水那样的不平之鸣;三是象金石丝竹那样寂寞无声的动而中律。法官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刘晓鸣法官在首届法官文学创作论坛上的发言总结得相当到位——“其实每一个普通法官都具有文学潜质:当法官走上庄严的法庭,必须用语言用文字去化解一宗宗的纠纷;面对一件件错综复杂的案情,法官必须写出公正的裁判文书;每当办好一件大案要案,法官那由衷的喜悦化为一篇办案心得;掩上一摞摞的卷宗,审视自己工作成果的同时,法官难免要写上一篇理论调研;更不要说向有关单位提出的司法建议、在普法工作中的文学讲稿以及闲暇的文学创作,这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文字的反映和浓缩……”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太阳强烈,水波温柔。余生有你,几多欢喜。老年大学的同学、身旁的同仁都在用无声的行动告诉我:唯有热爱,方能抵御岁月漫长……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