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走进云南多个法院 司法为民谋新篇
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法庭工作人员给人大代表讲解法庭工作。
在大理中院,代表们通过远程视频连线,观摩环境资源案件庭审。
人大代表在昆明市西山区法院视察诉讼服务中心、分调裁审中心、诉源治理中心以及执行实务中心。图片均由柳明海拍摄
10月19日至23日,来自8个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的24位全国人大代表来到云南省,先后走进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大理市人民法院、洱源县人民法院,就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法院建设、优化法治营商环境、环境资源司法保护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
■诉源治理,打造民族特色解纷
“我感受到中国司法的进步与贡献。”在视察活动中,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院长刘云志告诉记者,云南法院以人民的需求为导向、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理念,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司法关怀和温暖。
云南法院立足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新民族特色调解机制,“金花”“阿鹏”成为调解有生力量,让矛盾能够更快更有效化解,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团结,切实把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基层,代表们对此表示高度赞赏。
“云南法院在参与社会治理、服务群众方面做了很多创新工作,并且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财经大学西部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黄东兵对云南法院的工作表示肯定。
民族调解室是云南省“一站式”建设的亮点,在大理市人民法院喜洲人民法庭,全国人大代表、辽宁省铁岭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艳认为,“金花调解室”“博士调解室”非常有特色,云南是多民族地区,用双语调解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从‘金花调解室’到‘博士调解室’,再到‘大厘堂屋’,云南法院注重调解工作,不断推进诉源治理,促进矛盾纠纷化解在源头”。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兼八所所长陈东辉评价说。
“一路视察一路赞,亮点纷呈看不完。”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主任于安玲高度赞扬了云南法院的工作,她表示,云南法院将民族文化、法治文化与审判工作相结合,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消弭矛盾,也满足了民族群众多元化的司法需求。
“法治与德治结合,助力化解基层矛盾。”全国人大代表、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刘小兵认为,高素质、经验丰富的法院工作人员再加上具有民族气息和当地特色的调解方式,使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一线、消灭在萌芽状态。
“引进人民调解、特邀调解等各种调解组织,促进纠纷在基层和源头化解,他们把件件小事都办到群众心坎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谭妹子金彰土家香菜加工有限公司董事长谭建兰为法院工作点赞,同时表示,希望法院通过诉源治理,切实降低案件数量,减轻基层法官工作压力。
■智慧法院,让公平正义可见可触可信
“云南法院有领先国内的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以‘四维一体’创新举措辅以高科技手段,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也有偏远村寨‘马背法庭’‘溜索法官’,代表们都感受深刻。”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对记者说。
在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代表们观摩了“24小时自助法院”。“24小时自助法院”打破8小时工作制,为当事人提供不打烊的诉讼服务,运行至今已有763件案件自助立案成功。
“‘24小时自助法院’这么方便快捷是我没想到的。通过智能化自助终端,普及司法服务,为云南的智慧法院建设点赞。”全国人大代表,暨南大学管理会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卢馨建议,人民法院要加大对智慧法院建设的宣传力度,让老百姓在打官司时能够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出版集团副总编辑别必亮表示,“昆明市西山区人民法院最大的特点就是‘前卫’。西山法院将前沿科技充分运用,又有效整合社会资源,致力于打造和合无讼的境界。”
“创新、智慧、便民、贴心!这四个关键词就是我视察云南法院的感受。”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台山市李树芬纪念中学教师吴玉莲告诉记者,希望云南法院大力推广自助立案、网上立案、跨域立案等信息化服务,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高效和便捷。
全国人大代表、中央书画院副院长何学彬说,云南法院的智慧法院建设让她感触颇深:“云南法院许多工作创新都令人耳目一新,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建设成果,做了大量的工作创新,在全国开创了很多个第一次,让我又自豪又感动。”
科技、创新让司法服务有效率、有智慧。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科学技术厅厅长罗平这么评价云南省智慧法院建设:“这不仅减轻了司法人员工作负担,还大幅提升了审判质效。我切身感受到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科技成果在司法工作中的应用,更增强了科技创新支撑服务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云南之行让我收获满满!”全国人大代表、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技术系主任张景辉说:“云南法院的智慧化建设给群众化解纠纷提供了极大便利。”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新兴事业,它的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为社会发展带来便利和实惠,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遇到现行法律制度建设落后于技术进步的问题,因此有代表建议对此类问题要多加关注。
■司法服务,为营商环境培育良好土壤
“视察活动加深了我对法院工作的了解,今年在疫情防控、经济发展形势严峻的情况下,云南法院在优化法治营商环境、助力经济社会更好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告诉记者。
在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法院龙泉人民法庭,代表们零距离感受都市“楼宇法庭”精准服务楼宇经济、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等司法工作实绩。2019年,龙泉法庭受理案件1284件,审结1203件,结案率达93.69%。代表们对于龙泉法庭突出法庭特色、打造都市“楼宇法庭”的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它开创了楼宇间设置法庭的新模式。”全国人大代表、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副所长廖玉英盛赞“楼宇法庭”,她认为,在城市有限的办公条件之下,为企业提供法律帮助和培训,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充分体现了云南法院的“为民之心”。
“龙泉法庭扎根基层,积极化解矛盾纠纷,把法律送到基层,让群众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宿城一中副校长刘秀云说。
全国人大代表、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理事长张宝艳这样评价“楼宇法庭”:“用暖心的方式处理纠纷,群众感受到的是专业、贴心、周到的服务,这让很多纠纷在诉前就能得到化解。”
“楼宇法庭”主动融入和服务楼宇经济发展,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和源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佛山市南海技师学院装备制造系副主任杨珍建议,法院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群众知晓这些便民的诉讼服务。
“法庭虽小,本领不小”,代表们对龙泉法庭努力确保案件“不出楼宇、不出社区”的工作成效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精准的定位、全面的司法服务、前瞻的司法理念,充分发挥出司法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功效,值得推广。
■法治护航,为绿水青山筑牢屏障
在大理,代表们视察了法院的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洱海是大理人民的“母亲河”,更是大理一张靓丽的名片。作为法治大理的践行者,大理州两级法院打响了洱海的法治保卫战,努力推动洱海生态环境水域的治理工作。
在视察洱海之滨的大理市人民法院古生诉讼服务中心站时,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技术实训中心主任王红军说:“我2018年来过大理,相较之下,现在洱海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水质也有很大提升,大理法院为保护绿水青山做了很多的工作。”
“视察活动中,我们回顾了洱海司法保护的历程,了解了预计实现的目标。”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杭州技师学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教师杨金龙建议,做一些洱海新旧面貌的对比,图文并茂进行宣传,普及破坏生态环境需承担的法律责任。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市场总监罗艳说:“关于洱海保护,这些年看到了不少报告,治理过程难度很大,人民法院在治理洱海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今日洱海美丽的景色,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大理白族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日常工作中,“云南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生态保护的任务也很重,法院系统把这些问题都解决得非常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巍这样说道。
“大理法院在保护绿水青山这一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让我深受触动。”全国人大代表、内蒙古赤峰市星之路自闭症儿童康复中心校长王欣会告诉记者,法院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希望有先进经验能及时分享,做到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