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坻区法院法官与人民调解员联合开展诉前调解。资料图片
工作人员为参观者介绍道交一体化工作办公室。资料图片
在法官的指导下,双方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资料图片
宝坻区法院聘任退休法官担任调解员。资料图片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坚持因地制宜、“实”字为先,充分发挥告申庭的枢纽站、分流阀作用,以扎实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深化分调裁审机制改革为重点,以打造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解和诉讼服务平台为抓手,同步推进道交一体化,探索出了集约高效、多元解纷、便民利民、智慧精准、开放互动、交融共享的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诉讼服务。今年8月,宝坻区法院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先进单位。
线下——
打造四位一体工作平台
每年近18000件的收案量给天津市宝坻区人民法院干警们带来了高负荷的工作状态。如何以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法院审判实际需要为目标导向,创新工作机制,整合现有资源,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成为宝坻区法院急需突破的问题。
“诉讼是解决民事纠纷的最后一道保障,如果每起民事纠纷都用诉讼的方式去解决,是对宝贵司法资源的极大浪费,所以诉源治理显得尤为重要。”宝坻区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邢小鹏说。
2019年9月,宝坻区大口屯镇某村的王某因种植水稻造成相邻土地上的玉米减产,给同村的15家农户造成了损失。农户们多次找王某理论无果,一纸诉状将王某告上法庭,并要求对玉米的损失情况进行鉴定。双方态度坚决,矛盾尖锐。
宝坻区法院司法辅助办公室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建议,该案诉讼标的额较小,但鉴定费用过高且时间过长,进入鉴定程序并不利于双方矛盾化解。法官遂联合人民调解员和该村干部组织双方进行诉前调解,深入现场查看玉米损失情况,耐心为双方摆事实、讲道理、明法理,最终促成双方签订了调解协议并当场履行完毕。
“本来大家都是街坊邻居,没啥深仇大恨,可这事儿僵在那,光靠我们自己真解决不了。法官来到我们村,还带着人民调解员,一遍又一遍地做调解工作,没有因为怕麻烦就让我们走鉴定程序,最后一分钱没花,矛盾就解决了。法官为我们老百姓着想,我们都看在眼里,我真的很感谢法院为我们做的这一切!”农户激动地说。
2019年6月以来,宝坻区法院紧紧围绕诉讼服务现代化建设,积极延伸司法职能,主动参与诉源治理,打造融繁简分流、诉前鉴定、诉前调解、诉调对接四位一体的多元化解和诉讼服务平台,协调区司法局、公安交警支队、物业、保险等部门构建大调解格局,有力地推进了分调裁审机制改革。
一是推进诉前鉴定集约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建立诉前鉴定机制,推动司法鉴定工作前置,着力解决对外委托司法鉴定严重影响办案效率这一堵点问题。将司法辅助办公室从执行局调整至告申庭,人员从3个增加到6个,全面负责诉前鉴定的审查、告知、预立案登记和对外委托的实施工作。通过导诉分流,将需要鉴定的案件分流出来进行预立案,先期进行鉴定,待鉴定结果出来以后,再根据情况组织调解或者立案审理。2019年6月以来,已办理诉前鉴定1800余件,不但减轻了法官的压力,也让当事人有了更明确的心理预期,对于提高调解的成功率及办案效率起到了很大促进作用。
二是推进诉前调解类型化。将案情重合度较高的案件进行精准分类,并将占比靠前的物业纠纷和道交纠纷作为主攻点,通过多元纠纷化解平台,推进类型化纠纷的诉前解决。整合设在本院诉讼服务中心的诉前联合调解中心,联合区司法局派驻3名人民调解员,在法官的指导下开展物业纠纷调处工作。整合设在公安宝坻分局交警支队的诉前联合调解中心,重点推进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专业化诉前调解,成立以资深法官命名的“凤霞工作室”,由司法局派驻3名人民调解员,各大保险公司轮值入驻,形成以法官为主导,交警、人民调解员、保险员协作配合的道路交通事故纠纷快速化解机制,真正实现多元解纷,在减少群众诉累的同时,将纠纷化解于基层、化解于萌芽,将诉源治理落实到位。2019年6月份以来,共诉前化解各类纠纷1846件,其中调解成功及进一步确认司法协议效力的1342件,撤诉504件,矛盾化解率始终保持在70%左右。
三是推进诉调对接一体化。为进一步发挥司法对人民调解的指导和支持作用,提高诉前调解的成功率,宝坻区法院切实加强诉调对接工作,构建“法官+专职调解员”的诉调无缝对接模式。在两个诉前联合调解中心分别派驻1名法官并配备1名书记员,对人民调解员开展诉前调解进行全程指导并做好诉调衔接工作。对于诉前调解成功的纠纷,当事人申请司法确认的,由派驻法官及时予以确认;当事人要求出具调解书等法律文书的,引导其立案依法办理,消除当事人对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疑虑。对相对复杂、疑难的纠纷,由法官牵头,协调各方开展调解工作,有效提高调解的成功率。
四是推进繁简分流全程化。深化内设机构改革,确定由民三庭承担速裁职责,重点办理事实清楚、争议不大、标的较小的简单民事案件。优化简案速裁程序,对案件及时分案、排期,简化庭审程序,类案集约审理,瘦身裁判文书,全面加快简案办理节奏。建立健全导诉时引导诉前调解、立案后深化繁简分流的两级繁简分流机制,并对简单案件的范围和标准做了更明确的界定,初步实现分调裁审运行模式,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2019年6月以来,民三庭共审结民事案件3547件,平均审限仅16.22天,小额速裁程序适用率达42.6%;2019年全院平均审理天数为34.94天,办案效率持续提升。
线上——
推进道交一体化联动机制
道交一体化处理平台上线后不久,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的近亲属找到了“凤霞工作室”。原来,肇事司机因工作暂时无法回津,但保险公司称大额赔偿案件必须要保险公司代理人与双方当事人拍照留证才可进入理赔程序。受害人急需医疗费,纠纷却陷入了僵局。
张凤霞听罢,当即建议他们通过道交一体化平台申请诉前调解,并通过电话分别向肇事司机、保险公司代理人详细介绍了平台的作用和运行方式。在法官的指导下,由人民调解员主持,各方当事人通过平台中的视频调解功能进行了视频沟通,顺利达成一致意见,并通过远程签字功能当场签署了人民调解协议。随后,张凤霞对调解协议办理了司法确认。一根网线,一会儿工夫,在法官的专业指导下,一起交通事故纠纷还未进入诉讼程序,便被轻松化解。
“道交一体化纠纷处理联动工作机制的目的在于进一步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调解组织、保险机构、鉴定机构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推进线上工作模式,妥善化解道路交通事故纠纷,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司法需求。”宝坻区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彭继军介绍。
在开展道交纠纷诉源治理方面,宝坻区法院一直具有优势。2010年起,法院便在交警支队派驻工作人员参与道交纠纷的诉前化解。如今四位一体工作平台的建设,更是为推进道交一体化联动机制提供了基础框架,积攒了宝贵经验。
今年4月,作为天津市的首批试点法院,宝坻区法院稳扎稳打、先行先试,在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和区委政法委的领导下,与区公安分局、区司法局联合印发《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多元化解及“网上数据一体化处理”工作机制实施办法》,详细规定了道交纠纷多元化解及网上一体化处理的工作模式、职责分工、工作流程、组织保障等。该办法自6月10日起正式施行,线上处理平台同步开通,也正式开启了道交纠纷“云调解”模式。
一是高效便民,实现业务流程一体化。运用大数据实现道交纠纷事故责任认定、理赔、调解、鉴定、诉讼等全流程一体化在线处理,当事人可通过自行申请、公安交警部门引导、法院委派等方式进入道交一体化处理平台,由调解组织进行在线调解,法官全程指导。达成调解协议当场履行的,纠纷了结;未当场履行的,当事人可通过平台申请一键理赔或司法确认;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可通过平台在线提起诉讼,起诉的案件可直接对接法院办案系统进行立案受理。达成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或者在线诉讼完成后,当事人可就调解协议以及裁判文书申请保险公司一键理赔。调解过程中有鉴定需要的,可在线预约鉴定。
二是打破壁垒,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化。道交纠纷参与人数众多,很多还需要鉴定,解决一起道交纠纷往往要经过多个部门、多个环节,信息共享势在必行。改革后,人民法院、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司法行政部门、调解组织或调解员、司法鉴定机构、保险公司等可分别登录平台,在自己权限范围内处理纠纷,并及时将交通事故信息、当事人身份信息等六类信息上传至平台,共享交通事故定责、投保、理赔、调解、鉴定、诉讼各流程信息,推动各信息系统对接互通,实现多部门、多环节在保证术业专攻的同时兼顾信息共享共用,降低纠纷解决成本,提高解决效率,让信息多跑路,当事人少跑腿。
三是协同联动,实现纠纷化解多元化。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创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在党委领导下,构建人民法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调解组织、保险机构、鉴定机构相互衔接、协调联动的工作格局。组织各相关单位领导及工作人员召开启动协调会,开展道交一体化平台应用培训,详细规定了各方职责分工,解决多头管理、工作交叉、权责不清等制约纠纷高效便捷化解的突出问题,并在线上线下与公安宝坻分局、区司法局及各大保险公司共同建立四方联调工作机制,大幅度减少当事人的时间成本,满足群众的实际需求。平台开通以来,共远程化解道交纠纷139件,其中重大道交纠纷15件,均履行完毕。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提出优化建议30余条,进一步促进了平台完善。
通过积极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宝坻区法院的民事案件数量显着降低,今年1至9月同比下降18.28%,特别是速裁案件同比下降了17.99%,“拐点”效应已经显现,办案效率持续保持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