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科学规划,筑牢内循环经济的底盘;依法高效行政,破解服务内循环经济的难点;依法激活市场,打通内循环经济的堵点。
受疫情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多重影响,全球经济总体呈下滑态势。在此形势下,中国经济仍体现出较强的韧性,成为当前全球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然而,国内经济可持续复苏面临的诸多不确定性仍不容忽视。部门履职责任意识不强、市场环境欠佳、消费疲软等依旧是制约内循环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那么,如何打通内循环经济的难点、堵点和痛点?笔者认为,离不开法律护航。
依法科学规划,筑牢内循环经济的底盘。在以内循环经济为主体的发展前提下,制造业、基建投资等将成为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增长点和着力点。为此,今年中央及各地方先后谋划并审批了一大批涉及交通、信息、水利、医疗、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然而,面对大批项目集中“上马”,大量资金投入,怎样才能保障其使用合理、成为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呢?毋庸置疑,需要依法科学规划。也就是说,项目的策划和审批落地,决不能靠拍脑袋做出,也不可随领导干部的意志而转移,而是要严格依据城乡规划法、土地管理法、房地产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科学规划,真正筑牢内循环经济的底盘。
依法高效行政,破解服务内循环经济的难点。受疫情影响,不少企业及市场主体经营生产现状不容乐观。而要想在短时间内恢复疫情暴发前的状况,还面临着许多困难。比如,资金不足、原材料供应有限、销售渠道萎缩、市场环境欠佳等。针对这些情况,如何才能够破解企业和市场主体发展难题,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呢?可以肯定地说,离不开依法高效行政。比如,在服务企业方面,政府不要大包大揽,当“包租婆”,而是要放开手脚,当好“店小二”,竭尽所能为企业发展纾难解困。在维护市场环境方面,相关职能部门要依法履职尽责,对破坏市场经济秩序、侵害企业合法利益的行为,要坚决依法依规予以严厉打击。特别是对长期盘踞地方的黑恶势力,更要深挖严打,为内循环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提供健康、稳定、高效的市场环境。
依法激活市场,打通内循环经济的堵点。中国人民银行储户问卷调查显示,今年一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了8.07万亿元,同比多增了1.76万亿元,其中住户储蓄存款增加了6.47万亿元;二季度居民储蓄意愿依然较强。这一问卷调查说明了什么?其一,说明受疫情影响,居民消费信心依然没有恢复,不敢消费、持币观望;其二,说明消费市场依然没有达到疫情之前的状态,市场流动性依然不强,内循环经济仍然存在堵点。所以,要想市场繁荣活跃,拉动居民消费、带动经济发展,就必须依法激活市场,培树和提振消费信心。这主要包括依法促进就业、保护消费者权益、保障按时足额发放农民工工资;依法减费降税,发行特别债券、地方债权等。打通阻碍内循环经济的堵点,充分释放市场强劲活力。
内循环经济是一盘大棋,更是全新的发展格局。在推动内循环经济,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的过程中,既要审时度势,具有前所未有的手段和魄力,更需要以法护航。这就要求立法和监管主体应当综合考量所有潜在利益主体的权益,在法律保留、比例原则及程序正当等原则的多重指引下做出科学有效的决策,真正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强大国内市场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