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障流动党员学习不掉队,引导他们“流”有所为?近些年来,河南温县通过成立街面党支部、实行双报到等方式,在流动党员组织生活、教育培训、关爱帮扶、权益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让共产党员徽章在流动中熠熠生辉。(7月8日 中国组织人事报)
流动党员参加学习活动,需要来回跑;要想做点好事,没有地方实现,权利服务成了摆设,由此导致流动党员感觉与组织的距离越来越远。显然,这是一种困惑,一个“流”字成为了组织管理党员的难题,要更好地化解融入组织这个难题,需要换位思考,多从流动党员的角度出发,多主动服务。
打造阵地,主动“亮身份”。流动党员因为其流动性比较大,要让他的权利和义务都要回到党籍管理地,这显然是非常麻烦的事情,自然也会让很多的流动党员选择“隐身”。针对其意愿和诉求,打造新的服务阵地,将长期在街面务工、经商的流动党员组织关系接转进来,对短期经商、务工,组织关系不方便接转的流动党员,纳入街面党支部管理。显然,这样的管理能够让流动党员更好的“回家”,自然也愿意“亮身份”。
“双向共管”,确保“有人管”。党籍所在地和现在居住地如果不知道谁才是流动党员的“管家”,自然会让党员的作用难以发挥。对于流动党员管理,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需要做好沟通联系和工作衔接。同时,双报到党组织签订双向共管工作协议,“资源共享、组织共建、活动共抓、作用共促”的流动党员双向共管格局,也藉此得以形成。
融入当地,增强“归属感”。流动党员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就需要能够融入地方的发展中去。这需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将流动党员安置在“网格”上,无论是上传下达日常信息,还是调解纠纷、担当一些急难任务,都能召之即来,积极作为挑重担。让流动党员成为基层工作的重要参与者,才能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自觉服务增强归属感。
要让流动党员不流失,充分发挥党员“流动红旗”的作用,就需要创新对流动党员的管理,让流动党员不管在哪里,都能够找到组织,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够牢记党员身份和属性,不忘服务职责,让党徽在流动中更加光彩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