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2000张欠条背后的温情与困惑
2020-05-06 15:10:41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王阳 张武岳
 

  山头连着山头,村庄遍布山沟沟。40年来,为了方便群众,他总是亲自上门给人治病,为此骑坏6辆自行车、7辆摩托车,长年看病从不提钱,40年下来,光欠条就是2000多张。

  他就是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济宁市泗水县苗馆镇隈泉庄村乡村医生刘庆民。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刘庆民带领团队投身疫情防控一线,购置口罩、消毒液等物资,在县村卡口、高速路口等地免费发放,同时也为群众详细讲解防控知识、指导口罩的正确戴法。在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面前,刘庆民再次成为那个默默守护大家健康的人。

  为了治病为先,也出于对村民经济情况的照顾,刘庆民长年坚持先看病后付费,欠医疗费的账单足足攒了一鞋盒。

  记者看到,鞋盒里各式各样的账单,有用小纸条记的,也有用旧报纸记的,最早的能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总数目10万元左右。

  2000张欠条背后是一位乡村医生的温情。记者了解到,长年行医的刘庆民家中并不富裕,年轻时弃教从医,是因为亲眼见到村里一位孕妇因送医不及时没抢救过来。1979年,刘庆民在泗水县隈泉庄村开办了第一家乡村卫生室,这也成为隈泉庄村及附近8个村庄唯一的一所医疗机构。他立下誓言,24小时随时出诊。

  几位熟悉刘庆民的村民告诉记者,无论是白天黑夜、风霜雨雪、路途远近,只要病人需要,他总是随叫随到。村民心里,刘庆民是不可替代的健康使者。刘庆民说:“我们这片村庄本来就偏僻,病人遇上紧急情况只能求助于我,赶上救命的要紧事,一分钟都不能耽搁。”2015年,他被授予全国医德楷模称号。

  在刘庆民眼中,村医与所服务的对象朝夕相处、知根知底,得了常见病、多发病的村民不用出村就能得到诊治。但村医待遇较差、没人愿意干却让他忧心:“对于有志成为村医的年轻人来说,不能让他们只靠情怀干活,也不能让这一盒子欠条成为他们的困惑。”

  刘庆民说:“干这行我们最欣慰的就是患者的康复和理解,我希望医生真正受到社会的尊重。只有医患携手、共同应对病魔,公民的健康水平才会不断提升,健康中国建设才能全力推进。”

 
责任编辑:魏悦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