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听到了一个故事。
故事是这样的:“身铺烂毯暂住牛棚,心系远方志在高山”,昔日一个沉默寡言、暗自努力的小伙子凭借自己的勤恳和努力,顺利考上大学,成为村里走出的第一个本科生。在这里,他不仅领略了山外世界的广博与精彩,耳濡目染了前辈的情怀和抱负,也明确了自己一生的追求——不止步于一名教师,而是继续深造,“帮助家乡父老懂法守法用法,更好地回报社会”。这个勤恳的小伙子带着青年人的豪情和梦想,一路学习,一路拼搏,一路付出,也一路收获,终于考入了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成为一名人民法官。没错,这是一个敢于追梦的青年的励志故事。
当然,故事还在继续:“不管谁找,法律的底线不能突破,要坚持原则。大家只管依法办案,有什么压力我来顶着”!在省高院里,那个毛头小伙,经过岁月的打磨、工作的历练,逐渐成长为一位勤恳、踏实、稳重的法官。对待当事人,他态度温和,婉言相劝,“不管对方势力多大,咱都按法办”给势单力薄的当事人吃了一颗定心丸;对待朋友请托,他义正言辞,断然拒绝,“帮忙打招呼是不行的,但我可以给你分析一下案情”让同窗领略到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谛;对于业务工作,他兢兢业业,任劳任怨,“法律是随时变化的,我需要学习”让他始终保持精专的业务水准。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人民法官”四个字的深刻内涵。是的,这也是一个让人心生敬意的中年人的爱岗敬业故事。
再后来,这个一直坚守在司法第一线、为办案奔波忙碌的人民法官,却被确诊为尿毒症。“我一到单位,浑身是劲儿,一工作起来病痛都忘了”,本应该好好休息,接受治疗的他为了工作,选择了更为便捷的治疗方案。即使病痛发作时走路都困难,但他依然坚持上班,成为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即使在术后的监护期里,也一边挂着氧气袋透析输液,一边给当事人打电话解析法律问题。“我们工作总有一些还可以更仔细一点,今年工作要有重点,有亮点,配合更好一点”,19本日记里满满的都是对于工作的反思和规划……终于,他把自己热爱的工作,变成了自己一生的事业。故事讲到这里,定格成一个令人扼腕的英雄鞠躬尽瘁的故事。
他就是真实生活在我们身边、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法治燃灯者——李庆军。
千里之外的电视电话会议动情地传递着李庆军妻子、同事,甚至仅有一面之缘的朋友讲述着这位人民法官的生前身后事。透过这些故事,我看到了一个贫苦青年对改变命运的坚韧,看到了一个执着的法官对理想的坚守,看到了一个司法践行者对信念的笃定。
他敢于追梦,生在一个国家法治开始复苏的时代,自从进入法院那时起,就认定了将法律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自此以后,他的法律人生就伴随着国家的法治建设,在追寻公平正义的道路上奋力前行。
他乐于奉献,生活中对妻儿“小家”如是,工作中对法治“大家”亦是如此。作为中层领导,他担起责任和压力,处处为他人着想;作为人民法官,他扛起公平正义,时时为当事人排忧解难。他用自己的情怀和实际的行动为自己赢得了赞誉。
“我是真的喜欢办案,喜欢法官这个职业”,做一名为人民的人民法官,是他的梦想,是他的追求,也是他的写照。前进的道路上利益纷纷,困难重重,荆棘之路他走得那样坚定,那样静默,却也那样匆忙。最终,他永久地定格在为司法事业鞠躬尽瘁的路上,像是首绵延悠长的曲子,正谱着绚烂激昂的音符,却戛然而止。
多少人扼腕他在54岁韶华便离世而去,又有多少人由衷地肯定他的为人、感慨他的情怀、感谢他的付出。追悼会上,人们自发地从四面八方赶来,来悼念这位人民法官。李庆军留给我们的,不是传统教科书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刻板英雄印象,他带给我们的感动,是鲜活的、生动的,就像春间二月的小雨,无声地滋润着生活在身边的你、我、他。
李庆军不是禁锢在报纸、电视里的榜样、楷模,他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精神引领,引领我们将这种敢于追梦、乐于奉献、勇于担当的精神内化为自身的秉性,无论是在生活的困苦期,还是工作的繁重期,又或是改革的攻坚期,都能凭借李庆军赋予我们的精神力量,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