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按照处领导的安排,我兼任了人民法院报驻河南站记者,也因此全程参与了李庆军同志的全程采访报道。这一年的9月28日,原立案二庭副庭长李庆军同志因病医治无效,离开了我们。其后的一个月里,按照胡院长的指示安排和处领导的周密部署,我与很多媒体记者一起,共同揭开了李庆军同志隐藏了多年的感人秘密。
请允许我带大家还原李庆军同志手术前的那天,也是他在省法院工作的最后一天:2018年9月1日,星期六。即便是加班的一天,却也与他四年来的日常生活并没有什么不同。早晨六点,随着闹钟响起,他开始准备在家的第一次腹膜透析。李庆军的腹部通过手术置入了一根“腹透管”,每天需要多次将“腹透液”定期灌入和排出腹腔。透析液一袋重2公斤,每次透析需要30到50分钟不等,对长期透析的李庆军来说,身体乏力、怕冷、烦躁、恶心甚至呕吐是常有的事。有时候透析时间过长,李庆军只能拿上妻子煮好的两个鸡蛋和准备的面包匆匆赶往单位,遇到工作上的忙事急事儿,连这点简单的早餐也会被他“忘”到抽屉里。李庆军的家离省法院有8公里,中午下班后,他需要赶紧回家开始第二次透析,一结束就得匆忙吃过午饭,返回单位工作。据签到机9月1日的打卡情况显示,最后的这次加班,李庆军晚上6点半才离开单位。这天,据单位同事回忆,他还叮嘱大家要兼顾好工作和身体。回家后,他还需要再做两到三次透析才能休息。据家人讲,尿酸高的时候,他从脚到膝盖都疼痛难忍,在家需要拄拐杖,去单位就用毛巾包住腿,穿上宽一点的裤子。他的左臂和左腿经常发麻,脖子后面时常钻心般疼痛。2018年7月后,他的透析管道口化脓发炎,又痒又疼,皮肤上经常被抓出一道道血痕。因为身体原因,即便夏天口干舌燥,即便跟当事人释法明理说到舌头发僵,他依然不敢多喝水,太渴了,就漱口再吐掉。他的妻子马凤实说:“庆军还在的时候,每天一起出来散步,他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什么时候能像你们一样,能好好喝口水啊!’”
四年来,医生要求李庆军每个月要找一个周二去北大第一医院复查。每次,他都买好周一晚上出发的K180次列车,下班后带上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赶往车站,因为在火车上,他还要自己做几次透析。周二一早6点16分下车赶往医院复查后,他又赶忙坐高铁返回。一到郑州,他总要先回办公室,把今天“落下”的工作补回来,才又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今天,K180次列车依旧每晚准时开往北京,却再也看不到那个拖着箱子赶车的身影。
整理李庆军遗物的时候,家属在他的办公桌上找到了他从2007年3月到2018年9月的十九本工作日志,大部分的内容是记录工作和案件,偶尔,他把自己的病情和心事倾诉在这里。他所使用的日记本,上方印刷着:“坚强的信心,能使平凡的人做出惊人的事业。”他多次对妻子说,自己特别珍惜法官这份工作,除了研究法律和判案,自己也没有其他擅长的,所以要努力把这两件事做到最好。二十五载审判生涯过去,李庆军始终未改初心。日记中,周六、周日的加班随处可见,妻子、医生劝他住院不要上班,他却总还是坚持上班,肿胀、疲劳、失眠、疼痛、病重紧急输液等情况在日记中多次出现,他在意的却是“边治疗边上班,没能按时按点,但对工作任务都及时完成”。从日记记载和医院病历显示,李庆军长期患慢性肾炎,2008年起因并发症患高血压,2010年患药源性白内障,2012年诊断为中期肾衰竭,2014年确诊为尿毒症,2016年患轻度脑梗塞,然而,除了妻子和儿子外,他的父母、亲友、同事、邻居都不知道他身患重病。儿子李然说:“爸爸不想让别人拿他当病人看,怕大家照顾他。他总说,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别因为自己的病,影响了亲属和朋友的工作和心情。”四年如一日,李庆军咬紧牙关,坚持像健康的人一样勤勉工作,不愿在案多人少的大环境下做司法的旁观者,他不求组织照顾,不愿给别人添麻烦,所有困难都自己一力担当,默默与病痛抗争。在去世前最后一次手术的检查和透析间隙,他先后打了13个电话跟同事安排调解工作,叮嘱案件细节,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主治医生王长安感慨:“没有见过这样的病人,命都快没了,还想着打电话安排工作。”
手术当天,李庆军给庭长卜发忠打电话说自己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就来上班,把工作进行了交待,具体什么手术也没细说。其后,因为要办续假手续,卜发忠从李庆军家属那里拿到了诊断证明书,院里同事才知道他平时忍着严重病痛和大家一起工作。卜发忠随后立即赶到医院去看望他,没想到见面后,李庆军最牵挂的还是手上未结的案件:“有几个我主审的施工合同纠纷二审案件已经开过庭了,过几天身体好一点儿,我得抓紧时间组织合议庭对案件进行评议,早点出二审结果,不能因为我的身体原因让农民工兄弟久等……还有三个审查案件需要再复议,也要抓紧时间进行复议。另有一个案件已经约好时间再组织当事人进行一次调解,争取能早点儿给当事人一个结果。还有一个案件,已经询问过,申请再审人情绪比较激烈,请通知卫霞安排合议庭做好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别出现意外……”护士李冰玉说:“一般刚做完手术,病人都会跟我们商量多开好药、多安排住几天院好好休息,而李庆军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什么时候能出院回去工作?我还有很多案子要办……”
比李庆军小17岁的堂妹李菊霞,是看着哥哥用法律为大家解决纷争长大的。在他的影响下,李菊霞考入了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成为了一名法官助理。入职后,面对近年来案多人少的问题,李菊霞跟哥哥打电话倾诉案件太多,自己太累了。李庆军开导她说:“我们的工作是对社会非常有意义的,每份裁判文书都有它的创造性,我们每多办一个案件,社会就会少一个纠纷。”对儿子李然本科专业的选择,李庆军也建议:“学法律吧,对社会有用。”
“2013年11月16日,在院门外车站遇爱心募捐,给了20元,感觉少了点,出去又遇到同一拨募捐人,我又捐了100元,让几个小孩感动的语无伦次,不知所措,喜出望外。可能就我一人捐这么多。农村学生生病,同学们的悲愤,感动,也确应献爱心,帮人家一关吧。”通读完李庆军同志的十九本日记,这一页虽与法官工作无关,却让人印象深刻。在他的遗物中,还留存着2008年汶川地震捐款后红十字会寄来的感谢信,出生在济源山村的李庆军,始终保有着自己朴实的善良。
李庆军是一个特别的采访对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惊人故事,没有办理过全国知名的大案要案,因为“三不伸手”的谦让性格,他没有很高的职级,也没有积累什么荣誉,甚至都没有留下几张工作照片。采访中,我们只能查阅他办理过的厚厚卷宗,从他的同事、同学、邻居和当事人口中,从他默默放入书柜多年倾诉内心的十九本日记里,从他朴素的家里那把经常靠着阅卷写判决的破旧老躺椅上,逐渐还原他从小就想当一名好法官并为之而奋斗终生的初心。正是这样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事迹,让我们一起采访的记者忍不住落泪哽咽,纷纷在笔下倾注自己深深的感动和敬意。
采访李庆军同志的先进事迹,既是组织交给我的一项光荣而有意义的工作任务,同时也是一次深刻难忘的精神洗礼,李庆军是河南法院万万千千默默无闻践行着焦裕禄精神的一名普通法官,而他的故事,就像在每个人的心里点燃了一盏灯:它永不熄灭,默默无声,时刻提醒我们坚守初心使命,永不懈怠,砥砺前行!
作者单位: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