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刑事审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根据中级法院刑事案件特点,对刑事案件进行“三分”,对审判辅助事务进行全流程剥离,让法官专管“四事”,再造刑事审判“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聚焦裁判”新流程,全面提升刑事案件审判质效。
案件“三分”:简案、普案、难案分类审理
快处机制能否突破受限基层法院的局面?在中级人民法院,刑事案件如何推行繁简分流?这是成都中院党组一直探索的改革方向。
2017年6月,该院刑事审判庭组建保障团队负责全庭政务、党务等非审判事务,2个普案团队负责简案,3个繁案团队负责难案。2018年10月,该院进一步将刑事案件划分为简案、普案和难案三类,新设1个快处团队,与原有的普案、难案团队一起构成了三个梯次的团队架构,并确定快处、普案、难案三种团队分别承担20%、60%、20%的办案量,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办案任务目标体系。
实现案件分类办理,精准分流是前提。成都中院摸索出一条统筹初次分流与再次调配的新路径,科学界定分流标准。
初次分流遵循相对固定的分案标准,一审案件首先分至普案团队;二审案件首先分至快处团队;特定罪名和重大、复杂的一审案件,满足部分条件的二审案件以及督办、发回重审等符合绝对繁案标准的案件将直接分至相应的难案团队。同时,建立繁简转办机制。再次调配以提升质效为原则,针对三类案件的不同特点,分类制定考核标准,实现办案数量、质量、效果、效率与案件的难易程度、法官的办案能力相匹配。
今年上半年,快处团队、普案团队、难案团队新收案件比例分别为25.95%、48.77%、22.48%,结案率分别为97.02%、65.16%、64.74%,平均审理时间分别为36天、65天、140天。
专管“四事”:法官聚焦审判核心事务
“我是成都中院的法官,被告人你能看到我们的画面,听清我们的声音吗?”9月25日9:30至14:00,快处团队的法官林乔和书记员魏孟文借助该院联通成都市看守所的远程视频设备,提讯了被关押在看守所的44名被告人及上诉人,涉及9件简案、12件普案及4件繁案。而在以前,提讯工作由案件承办法官自己负责,完成这25件案件的提讯至少需要50人次、44个小时。
2人4小时,25件案件44人的提讯工作完成;4天,一起贩卖毒品案件撤诉结案;11天,一起盗窃案件维持原判结案……快处团队成立后,快办成效凸显。该院党组有了新的考量:“‘简出效率’不再是空谈,我们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在‘繁中求简’,向普案、难案团队倾斜更多的司法资源,让法官专司庭前会议、开庭、合议、撰写裁判文书‘四事’。”
遵循这种思路,该院系统梳理刑事诉讼流程,在前期由诉讼服务中心剥离108项审判辅助事务的基础上,再剥离刑事案件31项非审判核心事务,试点打造办案服务保障刑事分中心。按照“剥离——分流——接管——实施——返回——应用”流程,分中心前端整合换押、一审起诉书副本送达、二审提讯、指定辩护人和二审向检察院送卷,中端整合开庭排期、庭审记录、传票、出庭通知书送达和庭审直播辅助,后端整合文书校对及送达、结案归档、一审移送上诉及抗诉、二审退卷、发执行等刑事审判全流程审判辅助事务,同步建立每个流程节点的规范化办理标准体系,用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彻底改变团队办案一条龙小而全的“包产到户”处理模式。
截止到9月底,分中心在人员不足全庭8%的情况下,累计指定辩护人538人次,送达4393件(人)次,其中前端事务集中送达3222件(人)次,中、后端事务集中送达1171件(人)次,促进全庭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13天。
梯次培养:法官“三分层”提升队伍素能
每一个“司法作品”(案件)都是法官专业素养和审判智慧的结晶。案件“三分”、专管“四事”的顺畅运作,核心是机制再造,但落脚点还在于人。
成都中院创新推进队伍分类管理,将刑事员额法官分为初任法官、骨干法官、资深法官三个层次,对初任法官、骨干法官重点考核办案质效,对资深法官重点考核综合能力,明晰法官成长梯次,积极培养刑事卓越法官。
快处团队由资深法官牵头,主要由法官助理组成,目标是培养后备法官;普案团队主要由初任法官组成,目标是培养办案熟手型、能手型骨干法官;难案团队主要由资深法官组成,目标是培养卓越法官、专业领军人物。
目前,成都中院刑事法官数占所有法官数的18%,远高于案件数5%的占比,刑事审判的重要性得以彰显,刑事审判效能得以提升。今年上半年,该院被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改发案件数占一审结案的比重仅为0.68%;启动再审率从去年同期2.08‰直降为0;一年以上长期未结案同比下降29.55%,结案同比上升7.41%,化解率38.67%,同比上升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