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老庭长的回忆
2019-07-15 16:17:3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江燕
  从20多岁的青葱小伙到50多岁知天命的年龄,霍城垦区人民法院一位基层的老庭长用最美好壮丽的时光见证了一个边疆法院的成长历程。

  从刚组建时两间土房子的老法院,到现在巍峨树立的新审判大楼,这是记录,记录了霍城垦区法院的变迁;这是承载,承载了一代代法院人奋斗的足迹。

  队伍建设

  霍城垦区人民法院组建于1984年,那年我正式加入霍城垦院工作至今。法院成立初期,一个法院总共只有11个人,通常都需要身兼数职,此时我是审案的法官,彼时我可能就是书记员,可能是法警。翻开尘封的案卷便可发现,庭长给审判员、干警当书记员、法警,这近乎是常态。

  那时缺人缺的紧,高考恢复没几年,根本招不到大学生,院长就盯上了机关、工厂、学校的“文化人”,招录后分批送出去培训,组织上“夜大”,我也是那时得以机会专升本。那时候老干警带着法律条款一个字一个字的琢磨,案件不多,才给了我们学习成长的时间。招录一个科班出身的,都是“宝贝”,就怕被“挖走”了,那时候哪里能想到现在法院新招录干警个个是大学生,不敢想呀!如今,随着法院队伍建设的逐步完善,一批又一批招录进法院的人员大都是法律专业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从事审判工作的都通过了司法资格考试,人员队伍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特别是2016年开始实行的法官员额制度改革,使法官素质不断提升,法官逐步向正规化、专业化转变,办案效率和案件质效有了较大提升,为社会发展保驾护航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

  办公条件

  那时基层法院办公就在几间平房里,条件非常简陋,几个法官挤在一间办公室,只有一张桌子,大家办公就围在桌子四周。那时候没有规范的审判法庭,开庭就在办公室里开,审判员、书记员、当事人围着一张桌子,书记员趴在桌子边用钢笔记录。特别是冬天开庭,只能靠煤炉子取暖,书记员经常手被冻得不能写字。那时,法院的印刷是铅字打字机,一个胶轮油墨印刷机承担着全院的文书印制。

  2008年10 月,坐落于六十五团繁华路1号建筑面积800多平方米的审判大楼主体完工,立案、信访接待和2个标准法庭投入使用,实现了办公区、审判区彻底分开。到目前,已建成2个数字法庭、1个视频会议室以及以案件审判信息管理为核心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所有案件庭审活动都在数字法庭进行。谁能想到,原来办案是审判员手写起草法律文书后,交打字室打印,现在使用智审系统,直接生成法律文书;原来开庭几方围着一个办公桌,现在可以视频开庭、视频庭审,大大提高了审判效率。法院的办公条件越来越好,法庭也实现了正规化、数字化,办公正朝着信息化、无纸化方向迈进。

  交通工具

  说起交通工具,我刚进法院那时没有什么汽车,交通工具全院仅有一辆摩托车,而且配备给法庭使用。当时的办案,不论路有多远,都得自个儿想办法。近者,步行下连队,远者,就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当时我在法庭工作,所有干警都羡慕我可以骑摩托车办案,而他们只能靠双腿走遍团场连队。对全院这辆唯一的交通工具,我是爱护有加,不到迫不得已,我宁愿走路。遇到路面坑坑洼洼时,我都会下车推着走,当事人调侃我有驴不骑要扛着驴走,我笑笑不语。当时法院资金紧张,无力再购买一辆摩托车,甚至连修理摩托车、摩托车加油的钱都拿不出来。直到几年后,通过老院长的努力,给院里每位干警争取了自行车,我才敢大胆使用。谁能想到现在办案的交通工具也从自行车到轿车,再到后来的制式警车,现在出差乘坐高铁、飞机也很平常。法院的发展也一如这交通工具的发展,日新月异、一日千里。

  回顾这30多年来,法院的模样远不止于外观、硬件或法官仪表上的极大改善,我们欣喜地看到:“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理念已扎根于法院人的内心;公开透明的司法彰显了人民法院敞开大门、接受社会监督的底气;健全了执行机构、完善了执行程序,促进了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司法便民利民的举措更加丰富,科学的审判流程管理、审判质效评估体系正在运行……这许许多多的改革与创新,发生在我们身边、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善着社会的环境,并逐渐被人民理解、认同和维护,所有这些,如我们曾经珍藏的老照片一样,都将成为再现历史、面对未来的宝贵财富;而我,也因参与过、见证过、奉献过而倍感欣慰和自豪,并对法院、对司法事业更美好的模样、更光明的未来充满自信、祝福和期待。

  作者单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