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只有西窗月
2019-01-07 16:56:0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于向华
  改革开放四十年。多少曲折灌溉的悲喜,走过那段峥嵘岁月的人都有着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感慨。作为一名标准的70后,我也经历了从法律粉到法院人的转变。关于法律,我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关于法院,我满怀感恩,它给予了我成长的沃土,我也有幸见证了它的昨日今夕。

  法律粉

  人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相遇。我和法律,便也是如此罢。小时候,父亲在村委会任治保主任。印象最深的一次,一位大娘一大早便来诉家长里短。说到动情处,大娘痛哭流涕,我也在一旁陪着抹眼泪。父亲却只是淡定地倾听,不作任何评判。大娘走后,面对我疑惑的眼神,父亲说,傻孩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处理问题怎么能仅凭一面之辞呢?长大了,你就明白了。我记住了父亲的话,虽然似懂非懂。后来,苏轼《题西林壁》中的“横看成岭侧成峰”更让我如醍醐灌顶:角度不同,“6”真的可能成为“9”。长大后,我渐渐明白:对人性、事件的定位,除了是与非,还有灰。

  平日里,镇上戴眼镜的“李司法”叔叔会经常骑着他的“大金鹿”到村里找父亲谈工作。村里的鸡飞狗跳,只要他们联袂出面调停,基本都能偃旗息鼓。小时候的我真心仰慕他们,总感觉他们好不平凡。

  那时,村里最富足的家庭也不知电视机为何物,每日早中晚按时为我们送来精神食粮的只有县广播站。我是他们忠实的小听众。我尤其喜欢他们播放的中国传统京剧故事《铡美案》,喜欢正净扮演的包拯的唱段,如:“驸马爷近前看端详,上写着秦香莲她三十二岁,状告当朝驸马郎,他欺君主瞒皇上,悔婚男儿招东床,杀妻灭子良心丧,他逼死韩琪在庙堂……”

  对法律的神往还缘于妈妈讲的邻镇一个小姑娘索要抚养费的真实案例。生母亡故后,父亲再娶,继母想尽各种办法克扣其生活费、学杂费。无奈,在他人的指点下,小姑娘找到镇驻地法庭。主审案件的法官对她讲,回去好好读书,叔叔为你主持公道。案件的处理结果大快人心,法庭及法官的名字在镇村之间广为传颂。

  在那个“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年代,校园里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励志的情怀。因有着蜇伏的“青天情结”,在填报高考志愿时,我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法律专业。

  法院人

  二十多年前的仲秋,怀揣着法学毕业证书及多彩的理想,我走进了依山傍海的泽库法庭,与当年被百姓广为传颂的法官成为同事。

  在法学书籍严重匮乏、网络和自媒体不知为何物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乡下,我茫然四顾,《山东审判》进入我的眼帘。它不断变换的封面,让我足不出户就能静赏山花烂漫和流水叮咚。在灯光与文字中流连,月华无痕,墨韵犹长,都成为温润的滋养……感谢《山东审判》,感谢几千多个日日夜夜,让我对法律、对人性,有了不一样的认知。《本刊聚焦》、《司法论坛》、《调查研究》与《法院文化》四位一体,给了我思辨的理性与激情……2018年,改版后的《山东审判》入选全国法院优秀期刊,实至名归,可喜可贺!

  后来调到院机关特别是在研究室工作期间,在多年多次的理论研讨活动中,我有幸认识了王东普、桑本谦、刘峥、陈希国、刘爱萍、聂洪勇、逄锦温、耿宝健、何帆、杨凯、刘静坤等来自全国各大院校、威海中院、山东高院、最高法院的专家学者。

  记当时,只有西窗月。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了解,我更相信了一句话——“成功的人生都孤独过,不成功的人生各有各的浮躁。”这些令人仰慕的高知所在的平台本身就是一部很好的励志故事,我看到了自己的浅薄与浮躁。他们博学谦和,他们或直接或间接地告诉我:法律渡人渡己。好法官要对各种利益的权衡具有极为敏锐的感知和极为精妙的把握,且应当“三理”兼明:法理精深、事理通晓、文理畅达。当然,“增强法治的道德底蕴,强化规则意识”也是优秀法官的必修课……

  遗憾的是,忙碌生活、工作的过程中与其中的一些专家学者失掉了联络。为梦想艰难前行的日子里,每每想起他们,我便会有无尽的力量。他们如清风、朗月,照亮我的文化选择甚至人格选择。他们带给我的影响今天仍明澈可见,未来亦如是。

  二十几年的历炼,我从一位把论文写成散文的准“菜鸟”,慢慢地,在全国法院系统理论研讨活动的获奖名单中也有了一席之地,曾获国家级三等奖两次、二等奖一次。

  走过风,走过雨。四十年的开放改革,不断为人们求索和定型共同的价值标准、秩序法则。想法院重建之初,法官队伍以军转干部为主;当下,高等学府法律科班毕业生成为中坚力量。四十载春华秋实,法院审判理念、司法政策、审判方式、审判权运行机制等方面均发生了质的变化。步入中年的我也有幸成为了法院人、法院工作的观察者和体验者。我深谙基层百姓的疾苦,也深谙基层法官执法的不易——

  “情理法的此消彼长,动态静态的盘根错节,纵向横向的时空转换,无时无刻不在考验着法官们的智力、耐心、勇气乃至人性”(摘选自辛正郁《从最高法院到天同,我对法律的热爱以终为始》)。他们需要怀菩萨心,出霹雳手;他们要面对“案多人少”、“终身追责”的压力,要面对来自于当事人甚至案外人的信访、缠访、闹访……司改伊始,有些法官选择离开体制;有些法官面对压力,举棋不定;但还有更多的法官默默坚守在一线,执着前行,站成共和国司法的脊梁。法官们经常白天开庭,晚上拟判决。他们曾顶着炎炎烈日调查、取证,也曾冒着刺骨寒风送达、执行。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我常把一代代志在薪传、强于聚焦的基层法官们比作春天田埂边盛开的蒲公英。它们随遇而安随缘施展,风雨压不垮,苦难中开花,并最终用爱凝聚成飞翔的羽翼。这,同样也该是基层法官最深沉的表达吧……

  从法律粉到法院人,四十年风云激荡,旧念如蝶飞。犹忆当时只有西窗月……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