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亚东:法官的荣耀 莫过于推动法治进程
2018-11-08 14:28:2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饶亚东
  有人说,改革开放以后,个人的意识大大加强了,使用“我”的频率越来越高。个人意识增强了是法治进步的象征,用一个“小我”来自我认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感受与社会交流。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有机会加入到政法队伍,成为人民法院的一名书记员,有幸穿上了新中国第一套法院制服。那时候,我们头顶大盖帽,肩扛着法徽,好威武,到法院打官司的老百姓都管我们叫“书记”。刚刚进入法院的时候,同伴们都进了刑庭做书记员,只有我因为身体瘦弱被照顾到接待室(现在的立案庭)做来信和内勤的工作。看着别人都去了审判庭,心里真羡慕他们。直到有一天领导问我会不会骑车?我说会啊。就这样,我被最艰苦的“山后法庭”借调过去工作。从此,我与山后法庭有了6年的缘分。

  山后法庭所辖有6个乡2个农场,管辖面积达半个海淀区的面积,交通非常不便。那个年代,法院的办案条件非常艰苦,外出办案都依赖公共交通和自行车,全院仅有的一辆北京吉普只能用于到远郊区调查取证。法院为了方便工作,为我们在临时办公室配备了两辆28男车。那个年代的派出法庭都是马锡武式的工作方式,派出法庭为了便民,从接待、立案、审判到执行全管。我们所有的办案时间都放在了基层,我们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法庭,乡政府、村委会、农场办公室,甚至在村委会院子里、还有田间的大树下,都留下了我们那个年代法院人的身影。我跟着庭长和师傅们上山下乡调查纠纷,深入田间地头做调解,走村串巷调解每一起纠纷。那个时候,我们每周都要到所管辖的乡政府接待当事人,立案登记、开庭审理基本上都安排在接待的时间进行,有时候还要帮助不识字的当事人写诉状,有时候还要帮助当地的司法助理员做民调工作,将一些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我的师傅们白天忙工作,夜晚都在“电大”、“夜大”上学,如饥似渴的学习,很多师傅们都能全文背诵法条,刑庭的背刑法、刑诉法,民庭的背婚姻法、继承法、民诉法等。所以,在那个没有电脑和互联网的时代,我们都靠着自己的大脑内存,背诵很多的法条,甚至还能背下案件当事人的电话号码,每年审理的案件都能在脑海里过电影。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师傅们刻苦钻研业务,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挑战和创先。他们的求真务实、勇于担当、敢于吃苦的精神教育着我、影响着我,跟着他们,我学会了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与他们进行沟通,解决他们关注的问题,还学到了设身处地去化解手中每一件案子的实际工作能力。

  在这里,我从书记员做起,从案卷装订、调查取证、开庭调解、裁判文书制作以及执行等工作程序,到提拔为助审员,初步具备了法官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1989年4月,中国颁布了一部超前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民告官”多么的新鲜。在此之前,法院只审理公安、工商等个别几类部门法规定可以起诉的行政案件,法院审理的时候依据的是民诉法和民法通则。直到行政诉讼法颁布之后,基层法院才开始组建行政审判庭,我有幸成为第一批实践者。

  从1990年2月开始,我与行政审判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从事行政审判的初期,法无明文规定,案无先例可循,每一件案子都涉及到法制建设面临的诸多难题和挑战,我困惑过、兴奋过,也苦恼过。作为第一代行政法官,从基础做起,我有幸探索了很多行政管理领域的法律问题,审过的案件涉及公安、土地、工商、卫生、城建、税务、教育、证券、商标、专利等领域,基本上囊括了我国的行政管理类别。

  我主审过众多重大疑难、具有社会和国际影响力的案件,具有开创意义和指导示范效应。比如,我审理的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拒绝颁发毕业证案件作为全国首例高等学校教育行政纠纷案件,首次将法律法规授权的大学作为行政案件的被告进行司法审查,同时开创性的将行政法领域的运用正当程序规则应用到案件的审理中,明确指出行政机关对相对人作出不利处理时要听取他的申辩。该案被最高法院列为公报案例和指导性案例,被业界誉为“中国行政法学第一案”。

  在这23年里,我学会了去接受实践中的不完美,学会了倾听内心深处的声音,去寻求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对法官职业的使命与担当。

  在一个现代文明国家里,司法就是守护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法院人来说,公平正义就是法官职业所要追求的价值坐标。我现在从事的审判监督工作是一种特殊的救济程序,审理的案件大多属于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对于法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协调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实现再审案件的个案的公平正义是最基本的要求,同时,对于案件中暴露出来的不诚信诉讼的问题,作为法官的我们又不能视而不见,所以通过个案向社会发声,倡导培养诚实信用、遵纪守法的价值观,将是法官职责的一部分。

  回顾这三十多年的工作轨迹,从不谙世事的小姑娘,走入法院大门担任书记员开始,到今天能够成长为一名有着丰富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身上刻上了首都法院的烙印,我很欣慰自己在工作中留下坚实的脚印。在这三十几年的工作历程,我确实有很多案件值得去回忆和思考,在那些案件中,我收获了很多,无论是专业素质还是人生阅历以及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精神追求,都融入了骨子里。

  就像时光不能倒流一样,在感慨自己在审判岗位历练了三十几年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我”成长经历,看到了自己怎样成长、进步和成熟的,这样一个“小我“折射出我们这个群体在工作和学习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看到了我们这个群体通过不断的工作实践和学习调研取得的成绩,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见证了北京法院的发展、壮大和辉煌。

  作者档案

  饶亚东,女,1963年生人,1983年进入法院工作至今已35年,先后从事民事审判、行政审判、知识产权审判和审判监督工作,现任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审监庭庭长、审委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入选北京市政法系统“十百千”人才工程第百层次人才。
责任编辑:李科元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