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媒体执行直播点赞
2018-10-30 21:26:49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谭秋桂
9月27日,“决胜执行难—南粤执行风暴”全媒体直播活动在广东佛山、中山、东莞三市同步举行。这是2018 年5 月17 日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第1 期全媒体直播以来的第22 期“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短短4 个月零10 天,总共举办了22 期,先后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100 余家媒体、网络平台先后参与,平均每期有1200 余万、最多有2000 余万、累计超过2.75 亿人次在线观看,相关微博话题点击量最多的达1.2 亿次,“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坦率地讲,笔者并不赞成曾经“风靡一时”的法庭直播,但是要为全媒体执行直播点赞!
首先,民事执行不同于民事审判。全媒体执行直播不会产生法庭直播无法避免的情绪化民意左右裁判、司法审判变成媒体审判等问题,也不会形成沦丧司法神圣感、损害当事人权利、破坏审判独立等负功能。
其次,人民法院通过媒体直播执行活动,是民事执行公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效果:一是让老百姓了解和理解执行工作。执行是一项专业性强、制约和影响因素多的工作。但是,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法律职业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有些人还对执行工作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执行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认为“执行难问题”全是因执行人员消极作为造成的。通过直播执行活动,有利于人们了解执行工作的复杂性及其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支持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尤其是理解单纯依靠人民法院的努力不可能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支持人民法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打出规避执行行为,支持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度解决执行难问题。有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执行工作氛围,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合力。
二是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诚信是法治的基础,失信就应当受罚。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直播民事执行活动,将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中,可以使被执行人感受到舆论的压力,可以降低被执行人的信用水平,其实是在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换言之,开展民事执行媒体直播活动,是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的方式之一。
三是实现法律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执行直播公开执行过程,有利于直观地展现执行工作的强制性,从而对那些没有被直播的被执行人以及还没有进入诉讼或者执行程序的债务人产生震慑作用,使其认识到债务必须履行,尤其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必须履行,逃避、抗拒执行的结果完全是徒劳的,
其结果只能是既害他人又害自己,进而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主动履行义务的债务人增多了,民事执行案件就减少了,逃避、抗拒执行的行为就会更加减少,执行难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就降低了。可以说,一场执行直播,就是一堂生动的、受众众多的法制教育课,就是在为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创造条件。
再次,在民事执行法缺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民事执行案件不断增长、人案矛盾极为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治理执行乱作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近千条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努力解决执行无法可依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执行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基本建成了执行联动机制、财产网络查控和处置机制、执行信息集中统一处理机制,执行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制度,充分发挥信用惩戒功能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的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多种努力促成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全社会对民事执行工作的重要性的重新认识,民事执行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民事执行质效水平不断提高。客观地说,作为国家民事执行机关,我国的人民法院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维护司法权威作出了重要贡献。
“决胜执行难”全媒体执行直播既是展现我国近年来执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执行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方式,又是执行机制创新的具体表现。
当然,我国的民事执行工作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它还存在许多问题:“基本解决执行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执行乱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治理,民事执行法处于缺位状态。尤其是民事执行法的缺位,不仅导致我国的执行体制和机制处于零乱不全和无法可依的状态,而且导致执行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无法上升为法律而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结果是执行难和执行乱的问题双重叠加,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庆幸的是,党中央和立法机关早已认识到制定民事执行法的重要性。1999 年党中央11 号文件和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都明确提出要“制定强制执行法”,2018 年9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立法规划已经将民事强制执行法列为第二类项目的第47 项。笔者认为,2016 年开展的全媒体执行直播再次为我国制定独立的民事执行法积累了更多的民意、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营造了更好的氛围。
总之,笔者为全媒体执行直播点赞,既是为民事执行公开点赞,也是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机制创新点赞,还是为人民法院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点赞。笔者在点赞的同时,更是在热切期待我国的民事执行法典早日出台,尽早实现民事执行法治化,从而彻底解决执行难、彻底治理执行乱!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首先,民事执行不同于民事审判。全媒体执行直播不会产生法庭直播无法避免的情绪化民意左右裁判、司法审判变成媒体审判等问题,也不会形成沦丧司法神圣感、损害当事人权利、破坏审判独立等负功能。
其次,人民法院通过媒体直播执行活动,是民事执行公开的重要内容和方式,它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与效果:一是让老百姓了解和理解执行工作。执行是一项专业性强、制约和影响因素多的工作。但是,普通老百姓,甚至一些法律职业者对此并不十分了解,有些人还对执行工作存在偏见和误解,认为执行工作“没有技术含量”,甚至认为“执行难问题”全是因执行人员消极作为造成的。通过直播执行活动,有利于人们了解执行工作的复杂性及其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理解和支持人民法院的执行工作,尤其是理解单纯依靠人民法院的努力不可能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支持人民法院采取必要的措施打出规避执行行为,支持从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角度解决执行难问题。有了人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就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执行工作氛围,进而在全社会形成解决执行难问题的合力。
二是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诚信是法治的基础,失信就应当受罚。被执行人拒不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是一种严重的失信行为。直播民事执行活动,将被执行人的失信行为暴露于大庭广众之中,可以使被执行人感受到舆论的压力,可以降低被执行人的信用水平,其实是在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换言之,开展民事执行媒体直播活动,是对被执行人进行信用惩戒的方式之一。
三是实现法律的宣传教育功能。通过执行直播公开执行过程,有利于直观地展现执行工作的强制性,从而对那些没有被直播的被执行人以及还没有进入诉讼或者执行程序的债务人产生震慑作用,使其认识到债务必须履行,尤其是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必须履行,逃避、抗拒执行的结果完全是徒劳的,
其结果只能是既害他人又害自己,进而促使其主动履行义务。主动履行义务的债务人增多了,民事执行案件就减少了,逃避、抗拒执行的行为就会更加减少,执行难的问题的严重程度也就降低了。可以说,一场执行直播,就是一堂生动的、受众众多的法制教育课,就是在为彻底解决执行难问题创造条件。
再次,在民事执行法缺位、社会诚信体系不健全、民事执行案件不断增长、人案矛盾极为突出的背景下,我国人民法院为解决执行难、治理执行乱作出了不懈努力。尤其是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近千条司法解释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努力解决执行无法可依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执行工作规范化水平;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基本建成了执行联动机制、财产网络查控和处置机制、执行信息集中统一处理机制,执行工作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建立了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制度、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制度,充分发挥信用惩戒功能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中的作用并取得良好效果;通过多种努力促成包括党政机关在内的全社会对民事执行工作的重要性的重新认识,民事执行工作的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民事执行质效水平不断提高。客观地说,作为国家民事执行机关,我国的人民法院为实现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内容、维护司法权威作出了重要贡献。
“决胜执行难”全媒体执行直播既是展现我国近年来执行体制和机制改革、执行工作规范化和信息化建设成果的重要方式,又是执行机制创新的具体表现。
当然,我国的民事执行工作还远没有达到完善的程度,它还存在许多问题:“基本解决执行难”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刻,执行乱的问题并未得到彻底治理,民事执行法处于缺位状态。尤其是民事执行法的缺位,不仅导致我国的执行体制和机制处于零乱不全和无法可依的状态,而且导致执行工作规范化、信息化的成功经验无法上升为法律而无法发挥其应有功能,结果是执行难和执行乱的问题双重叠加,严重损害司法权威。庆幸的是,党中央和立法机关早已认识到制定民事执行法的重要性。1999 年党中央11 号文件和2014 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都明确提出要“制定强制执行法”,2018 年9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的立法规划已经将民事强制执行法列为第二类项目的第47 项。笔者认为,2016 年开展的全媒体执行直播再次为我国制定独立的民事执行法积累了更多的民意、提供了更多的动力、营造了更好的氛围。
总之,笔者为全媒体执行直播点赞,既是为民事执行公开点赞,也是为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机制创新点赞,还是为人民法院在解决执行难问题上所作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点赞。笔者在点赞的同时,更是在热切期待我国的民事执行法典早日出台,尽早实现民事执行法治化,从而彻底解决执行难、彻底治理执行乱!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诉讼法学研究院教授)
责任编辑:刘泽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