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调研成为一种习惯
2018-08-06 15:00:3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孔德明
  掐指算来,我在江西省贵溪市人民法院研究室工作的日子已经有八个多年头了。从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到政工科副科长、科长,再到现在员额外的研究室主任,无论在哪个岗位,也无论工作忙闲与否,我都坚持学习、思考、写作,享受调研带来的快乐,这已悄然成为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初到研究室,体会“热爱”二字什么是调研,调研之初,我也不甚了解。从我个人的经历,刚去政工科(研究室)的时候也感到孤单、失落、迷茫,没有目标,没有方向,没有抓手,时常因为赶材料睡不着觉,但当时老政工科长曾科长告诫我:“无论我们做任何事情,都得先热爱它,只有热爱,才会有追求,有动力。别看政工科(研究室)只是写写材料,但却是站在理论的高度、站在全院工作的高度,站在领导的角度看问题、想对策,为领导参谋服务的”。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我对研究室的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也有了要干就一定要干好的决心。

  拥有对研究室工作的热爱,才会主动地想方设法去做好此项工作。八年多来,和我在研究室工作的同志换了好几茬,这些人都是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学习的人。对我自己来说,勤于读书,向书本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开阔自己的视野,是自我提高的好办法。更重要的则是自我修炼,只有眼到、心到、勤写、多写,才能熟能生巧,对各种文字材料才能做到游刃有余。这便于能够应付自如地做好本职工作,还避免了对文字工作的倦怠感。

  干在研究室,谨记“实干”二字在研究室想干出成绩,必定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埋头苦干。现在特别时兴“实干”这个词,调研工作也一样,要求我们必须杜绝假大空,调研文章必须有调研、有数据、有案例、有事实、有分析。曾记否,有时因为一个材料中的数字要跑很多庭室反复核对,有时因为斟酌一个词语食不知味,有时为赶一份调研材料夜里加班到灯火阑珊。人都有七情六欲,有时候疲惫了,我也曾想过偷懒;有时候厌倦了,我也想过放弃。然而,或许是对职业的责任感,总是会把自己拉回去,重新整理好心情投入工作。

  付出总有回报。2010年以来,我撰写的调研论文《探寻法官和律师良性互动的和谐之路》在《人民法院报》2013年8月7日第五版理论周刊刊发;调研论文《从“理论关注”到“实践凸显”——对新民事诉讼法行为保全制度完善的初步思考》《司法公开视野下刑事裁判文书说理的检视与修正——以中国裁判文书网100份刑事判决书为分析样本》《从“无拘”走向“有束”:人民陪审员权力行使监督机制实证研究——以事实审与法律审分离的陪审模式为视角》分别荣获江西省法院系统第二十三届、第二十五届、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优秀奖,调研论文《走向“双重正义”:生态修复司法机制实证研究——以J省G市法院“补植复绿”司法实践为分析样本》荣获江西省法院系统第二十七届学术讨论会三等奖。

  乐在研究室,感悟“坚持”二字当然,写作苦中也有乐。对于一位作者来说,每一篇稿件从选题构思、打好腹稿,到着手动笔、遣词用句,再到字斟句酌、耐心修改,最后文章成型、公布于众,都是自己精雕细琢的作品。其间的思考过程当然艰辛,却也乐趣颇多:灵感一现想出一个好标题,几经思量终于找到一个恰如其分的词语,深夜伏案写出一段自认为满意的段落,都会让自己感到满足和愉悦。尤其是写完的材料被自己和他人高度认可时,心底里便升腾起了欢乐。那份心情虽不比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但也是感慨万千,这无疑是一种精神和美的享受,这也是一种充实,比任何豪言壮语都实在。

  爱迪生曾说过“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最大的乐趣”。刚开始学写调研材料,不要想发表,更不要奢望得奖。如果你有了些许感悟,尝试坚持着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去广泛查阅资料、请教前辈、论证观点,字斟句酌,不知疲倦地修改,你总将会有收获。在调研写作中,也难免会遭遇思路卡壳的困境,不要放弃,偶尔脑海里灵光一现说不定会有新的观点,这会让自己激动不已。

  已经习惯了独自掌灯,独爱那份世俗之外的宁静。尽管清苦,我还是独爱夜色中的那种静谧;尽管忙碌,我还是独爱静谧之中奋笔之后的成功。

  作者单位:江西省贵溪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