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手记
2018-08-06 14:10:37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爱华
  休假后的她,一上班就似那暴雨前奏的蜻蜓,忙忙碌碌的飞,要捕捉食物。除了接待当事人,这一天,她早就安排了要调解一个故意伤害的案子,除了鉴定时间半年外,到她手上真正的不到二十天。

  这是一个故意伤害的案子,被告人有二个。事情很简单,第一被告人搞矿业的,在农村建别墅与邻居发生了地界纠纷。邻居亲戚即被害人开车前去串门时,适逢第一被告人喊第二被告人带人帮忙对付其邻居,第二被告人将在现场附近且未下车的被害人揪着打成了重伤。原告人与被告人的恩怨闹到法院有二年多时间了,一审,二审,发回重审。原告人夫妻是上访人员,去过省城,上过北京,也曾找过巡视组,还在网上多次发贴,告过被告人是涉恶势力,也告过法官不公平公正处理案件。他们的观念是要维护权益,就必须的穷尽手段,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个案子,涉及到维稳,原来的一纸判文虽然有法律效果,但忽略了社会效果,发回重审如何处理此案让她棘手不已。

  不到八点半,办公室就来了三位律师(其中二名律师为第一被告人辩护,一名律师为第二被告人辩护,但律师费用都是由第一被告人出),应她上次开庭时的安排来签字和参加调解。她简单的招呼他们在沙发上坐下,然后将前一个礼拜开庭的庭审笔录拿出来核对,几十页下来,问题不能少,回答不能错,辩护意见更来不得半点马虎。她仿若置身于一个无人的世界,一页一页的翻过笔录,细细作了修改,不知不觉的过了大半小时,并没有因为律师在其办公室里谈话受到半点影响。三个律师见她起身,便说明来意,一是核对笔录和签字,二是提出庭后他们做第一被告人的工作不少,反而引发第一被告人起了误会,致使三名律师大早向她声明不再参与本案的调解。她明白三个律师对今天的调解是帮忙不上了,安顿好他们在笔录签字后,她急匆匆转回办公室。

  屁股还没坐下,她办公室就进来了一位80余岁的老人,一个壮小伙提着包跟在后面。他是故意伤害案的第一被告人,耳朵有点背,说话要人传几次才知个明白。老人见她就开门见山:“法官,今天调解还会进行吗?”她微笑着点点头,给老人倒了一杯凉开水,要随来的小伙扶他到沙发上坐下。她明白老人的身子骨蛮硬朗,但到法院来,除了傲慢的神情之外,他没忘记扮演一种弱者形象。老人的态度在开庭时很强硬,称对方的重伤又不是他打的,没得钱赔。但今天,老人还是来了,可对方被害人即原告人还没来呢!赶紧联系吧。原告人是在来的路上吗?没接电话啊。不会不来了吧?她的心里在打战鼓。要是对方不来,弄个八十岁的老人白跑一趟,这大热天,约定的调解可不能变成一种忽悠呀。找原告人的亲戚吧。她将前几天的通话记录一一过滤,终于找到了要求调解结案的被害人侄女,联系了,说是在公交车上,还没到市区呢。看到沙发上的被告老人,她稍安心了些。

  调解工作,向来少不了她前期自身工作的努力,更不可缺周边可利用的人脉资源。就像董卿办朗读者一样,做调解也是“一个念头在脑中,两页策划在手中,三个散兵起步,四处磕头化缘”。她在没调解前就已经找了不少能对被告老人说得上话又有影响力的人帮着劝说老人。老人通过一审、二审,心里摸清了一些法律门道,上80岁了,没有人敢承担风险将他收监。要不是看在一些朋友或子孙相劝的面上,或者是为争取第二被告人早日出监,他是不会前来调解的。趁着原告人还没来,那就先做老人的思想工作吧。从事实分析到证据认定,给老人解释不少,费时一个多小时,老人同意赔偿原告人15万元,比在开庭时死咬着不赔钱要好多了,看来这调解还是有门路的。她安排老人与司机先出去准备钱。

  这个案子在一审时由承办法官已调解过多次,但原被告双方意见悬殊太大,一审法官见屡调不好便下判决。她与原告人夫妇打交道不下十次了,每次来,原告人如祥林嫂样的诉苦,对法院工作人员的怨,对被告人的怒,还有上访期间的辛酸。她与他们相见,总是微笑面对,喜欢站在他们的角度考虑问题,这给原告人一个感觉,这法官也不是那么严肃嘛,怎么老是说出了自己心窝子里的话来呢。一次次的见面,原告人夫妻逐渐信任她了。这次来,她向他们说了这样的故事,“师父问弟子们:如果你要烧壶开水,生火到一半时发现柴不够,你该怎么办?有的弟子说赶快去找,有的说去借,有的说去买。师父说:为什么不把壶里的水倒掉一些呢?”她告诉原告人,世事总不能万般如意,有舍才有得。原告人夫妻口里说听进去了,但就是要被告人赔偿三十万。磨了二小时,原告人最终向她交出调解底限方案,她表示尽力而为,但不承诺能调解到位。原告人妻子双手合十:“法官,我们知道你是真心的对我们好,我们一定会听劝的,拜托你多帮我们调点钱回来,拜托拜托!”她是习惯了原告人夫妻每次见面的这种姿态,也感知了这次的真诚,只能要他们夫妻先到法院附近静等音信。已是上午十一点半了,她还得做老人的思想工作,时间太紧。

  老人愿意调解,但与原告人的底限20万还相差5万呢。咋整?她再次叫老人到其办公室,陪老人喝茶,慢慢的磨,要随来的司机帮着传话,她与老人聊其人生经历,聊人生取舍,聊其喜欢的话题如长寿秘决。老人深知,看不透的人心,放不下的牵挂,经历不完的酸甜苦辣,走不完的坎坷,越不过的无奈,忘不了的昨天,忙不完的今天,想不到的明天,最后不知道会消失在哪一天,这一路过来就是八十年,弹指一挥间,还能挣扎多少年?听她从多层次、多角度的方面剖析现实问题,句句话都是掏心掏肺,老人答应出18万了。啊啊啊,她看了看表,已经十二点一十了,书记员都走了,食堂开饭了二十分钟,但老人没说要走,想调解却是舍不得花钱。她知道老人是精明的,想出最少的钱获取被害人的谅解,但人家就是高龄,钱也在人家袋子里,法院还真不能随便的把他怎么了,而她知道调解是急不得的,还得见招拆招呢。要不是接触了老人好几回,她都会误认为这个老人有点装聋作哑,看到自己只有他一半年纪才故意的慢慢磨。老人你有钱有资本,可以倚老卖老,但原告人的眼睛明显被打伤在案,相比原来一审人家问你要三十万,还是放弃了不少呀,人要知足!十二点四十了,老人松了口,同意出20万元调解结案。为避免原被告人如开庭时见面就吵架那种情形出现,方便顺利调解结案,她不顾饥渴难耐,心急火燎的打下调解协议与调解笔录,守着老人签完字。已经一点多了,她飞奔到食堂,所有食堂员工正在打扫卫生,菜是没了,饭锅已经端到了垃圾桶旁,正等收垃圾的师傅将剩饭倒掉。外面的太阳如火般的烤人,她的肚子早就嗷嗷在叫,不管了,她弯腰铲了一碗米饭,又央求食堂师傅打了个荷包蛋。食堂超过一点后禁止就餐的。幸好,师傅没有端架子,也没发脾气。三下五除二,她吃得狼吞虎咽。

  再到办公室,将近二点。她督促被告老人的司机迅速去银行打款到账。午休是不可能的了,她心里有事儿,思索下午去看守所怎么对第二被告人开口才是最有效的法子。想了一会,晕晕沉沉,她打起了盹。三点,上班了,得知被告老人的钱已到了法院代管费账户上,而原告人家距离市里有二个多小时路程,为不使原告人夫妇错过回家的公交车,她又打电话要原告人快速到法院签字,还帮原告人办理好了执行手续。原告人妻子双手作揖:“法官,辛苦了,你真的替我们考虑得多,谢谢,谢谢!”她朝他们摆了摆手,拿着桌上准备好的工作证和提讯证,带着书记员,直奔看守所。

  第二被告人一直被羁押着,还差几个月就是三年。原来开庭时他只是认错,也愿意按照法院的判决进行赔偿。看到她,他的眼睛里发亮:“法官,是不是宣判的来了?我是不是可以出去了?”她望着那迫切的脸,想起庭审时二个被告人都不认罪的情形,心似谈话中间隔着的铁杆那么坚硬:“你呀,知道自己错了没?认罪悔罪吗?”第二被告人原来坐过牢的,是累犯,懂上诉又抗诉的案子能加重处罚,看到她严肃的面孔,他直嚷嚷:“法官,我错了!求你轻判呀,不要加重了!”第二被告人是混社会的,显得有点油腔滑调,恳求从轻处罚还夹杂有嬉皮笑脸的语气在内,好自作聪明,有点无赖。她与书记员劝说他争取认罪悔罪,可第二被告人偏偏只认错,丝毫不说自己打了人。不知不觉的与第二被告人在看守所周璇了近二小时,要不是看管民警再三催促,她还真不知下班时间到了。好在,最后他认可了原告人与第一被告人的调解协议,也全部签字。虽然去的目的没全部达到,但程序上总算到了位,她心宽不少。

  案子的民事赔偿,就这么了结,同时也了结了原告人三年来的息诉上访。日落西山,气温还在39度,她坐着警车回单位,想起了一不知名人说的一句话:人生实苦,你只有拼尽全力,才能毫不费力。一念至此,她内心翻唱打靶归来!

  作者单位:湖南省湘乡市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