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伪造妻子签名贷款30万挥霍一空 法院判决妻子不必承担还款义务
2018-02-05 10:48:05
     中国法院网讯 (王治国)  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发生的债务,借款合同上又有妻子的“签名”,是否必然应当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在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审理的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中,因原告既不能证明作为被告的夫妻俩有举债合意,也无法举证该笔借款用于夫妻共同生活,而“签名”最后被证明系伪造,法院因此判决作为被告的妻子无须承担还款责任。记者获悉,本案一审判决已于近日生效。

  丈夫独自贷款30万妻子莫名成为共同债务人

  作为被告之一的丈夫李某好赌,沉溺于赌博网站不能自拔。李某和妻子梁女士感情不和,婚后两人之间经济相互独立。2015年9月14日,李某与案外人某商业银行上海分行签订《个人最高额贷款合同》,向该银行借款30万元,还款方式为按月付息,到期还本。双方约定,贷款期限为2015年9月15日至2016年9月14日,贷款利率为年利率9.5%。

  蹊跷的是,当时正和李某闹离婚的梁女士居然与他一起“签署”了《共同还款承诺书》,承诺承担共同还款责任。

  拿到借款后,李某偿还利息至2016年8月,后再未按约支付本息。2016年9月14日,原告上海某金融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与该商业银行签订《债权转让合同》,受让了该笔债权。

  经催讨,上述借款及利息一直没有归还,2017年5月2日,金融信息公司将李某和梁女士起诉至浦东法院。

  原告:婚姻存续期间发生债务应认定为夫妻共同债务

  庭审中,金融信息公司提交了《个人最高额贷款合同及附属条款》、《共同还款承诺书》、《债权转让合同》、《债权转让通知书》、两被告的《结婚证》等证据。

  金融信息公司认为,梁女士签署了《共同还款承诺书》,证明两被告应共同承担还款义务,两人的结婚证证明他们是夫妻关系,因此涉案债务应属夫妻共同债务。李某2016年8月后未再还款,作为共同债务人,梁女士有还款义务。

  梁女士则不这么看。她说,一直以来夫妻俩经济相互独立,李某不负担家庭支出。为此,梁女士已经向法院提出了离婚的诉讼请求。

  梁女士说,她对李某在外借款的情况毫不知情。她说,《共同还款承诺书》上的签名不是自己签的,而且她还查到,2015年9月15日李某获得30万元贷款,几天内就将这笔款项全部花光。既然原告现以夫妻共同债务主张要她承担还款责任,就应当审查该款项是否用于夫妻共同生活。

  签名系伪造夫妻俩无举债合意法院判决妻子无需承担还款责任

  审理中,被告梁女士申请对《共同还款承诺书》上的签字是否为本人所签进行鉴定。梁女士提交鉴定申请后,法院委托司法鉴定科学技术研究所司法鉴定中心进行鉴定,鉴定中心出具了《鉴定意见书》,结论为:《共同还款承诺书》上梁女士的签名不是她本人所写。对该鉴定结论,原告与被告梁女士均无异议,但原告仍坚持认为,涉案债务发生在夫妻关系存续期间,应为夫妻共同债务。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二)》的立法本意来看,夫妻关系存续并非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唯一要件,应当考虑夫妻有无共同举债的合意以及夫妻是否分享了债务所带来的利益。

  本案中,原告提交的《共同还款承诺书》上“梁女士”的签名并非本人所签,难以证明被告梁女士对涉案借款存在共同举债的合意,原告也未提交其他证据证明梁女士存在举债合意。

  从涉案贷款的使用情况来看,李某在收到贷款后,3天之内即使用完毕,其中20余万元分别转账给了不同的案外人,其余款项通过支付宝分笔转出。结合李某的个人借款历史以及相关生活经历,法院难以认定该笔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

  因此,法院对原告要求被告梁女士承担共同还款责任的主张不予支持。被告李某经法院合法传唤未到庭应诉,应视为放弃其抗辩权利。据此,法院判决李某应承担所有还款责任,驳回原告其余诉讼请求。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