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荣:黑土地上的"刘三姐" 屯里的贴心人
2017-12-22 09:38:46 | 来源:正义网 | 作者:杨景茹
- 刘春荣深入矛盾发生地向群众了解案情
- 刘春荣下乡办案
上午8时,她准时来到法庭,换上法袍,为上午准备开庭审理的一起女性当事人因家暴而引发的离婚纠纷做准备,案件庭审进行了一个多小时,在她的耐心释法下,案件得以圆满解决。
顾不上喝一口水,她又马上换上工作服,驱车回访一位赡养纠纷的女当事人。
上午11时,她回到法庭,下午还有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案件需要审理,她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这就是刘春荣平凡又普通的一天——接待当事人、调解、开庭、撰写法律文书,周而复始。但看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在这里得到悄然化解,她的内心很安慰。
刘春荣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该院兴隆法庭的庭长。而兴隆法庭,年均受案460件以上,曾一度只有刘春荣一名办案法官。
日均审案2.2件 调撤率达到90%
为了快结案、结好案,刘春荣贪黑起早,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地审理案件。2015年4月某天,刘春荣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医生让她在家休息治疗,但有一起土地纠纷案件就定在当天开庭。
这起案件原、被告双方本来是住了多年的邻居,但因为耕种的土地相邻,为了一垄耕地而争执多年,甚至大打出手,两家扬言不惜出人命也要争这垄地,多次调解都没有任何效果。
考虑到如果延期开庭可能导致双方矛盾更加激化,她拒绝了书记员的好心劝阻,坚持正常开庭。庭审时,她一边挂着吊瓶一边组织庭审。在调解阶段,她耐心地向双方释明法律,并请来村委会主任一起做工作,从两家父辈就是好邻居相处如一家人的角度,劝导双方各让一步。
看到她因高烧而通红的脸,听着她因咳嗽而沙哑的声音,原、被告也被她打动了。“刘庭长为我们这点事有病都顾不上治,挂着吊瓶为我们调解,我们再争这点东西真是对不起人家呀。”他们昔日拿刀握棒的手握到了一起,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2007年担任庭长以来,刘春荣的案件调撤率达到90%左右,平均每天审理案件2.2件,共审结案件4200余件。
黑土地上的“刘三姐” 屯里的贴心人
几年来,刘春荣的足迹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社区、村屯,坑洼泥泞的田间小路,偏远闭塞的乡下村庄,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闪现着她忙碌的身影。
辖区政府信任她,不属法院受案范围的难事、大事都要找她帮忙,辖区近几年发生的20余件涉土地、涉拆迁群体性纠纷在她协助下都得到了妥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老百姓信赖她,老人们管她叫“闺女”,同龄人称她为“大姐”,谁家有了烦心事都喜欢找她唠唠。
“闺女,放心吧,我好着呢,前一阵子二儿子刚来看过我。”看到来庆隆村陶家窝棚屯办案的刘春荣,崔大娘一脸笑容,总是拉着刘春荣到家里唠一唠。
说到刘春荣与崔大娘的缘分,还得回到三年前的除夕夜。2015年春节年三十的晚上,刘春荣正要给家人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忽然接到了值班干警的电话,说法庭门口躺着一个老太太非要告自己的儿女,不给处理就不走。
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即赶到法庭,表明身份后老人终于肯进屋说话,看着老人冻的哆哆嗦嗦,她立即让值班干警给她倒上开水并买来吃的。从老人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刘春荣了解到,这位82岁的老人有四个儿女,都住在一个村,她在儿女家轮流生活。因为几个儿女都说她以前处事不公,把房子和土都分给其他儿女了,引发矛盾,这才导致她大年夜到法庭来起诉。
了解情况后,刘春荣和值班干警立即开车和老人一道来到了老人的大儿子家,并让他将其余三个子女一起叫来,在子女和老人都充分表达想法后,一向温和的刘春荣,严肃地讲起了法律规定,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过去那么艰苦的岁月,老人一个人能养活四个儿女,今天生活好了,为了争点家产,四个子女竟在大年夜让老人无家可归。孝心何在,良心何在?”
家和万事兴。四个儿女纷纷向老人认错,并签订了赡养协议。从老人家出来时,已是午夜时分,虽然她又一次失去了和家人吃年夜饭的机会,但想到崔大娘能过个团圆年,她的心里仍然充满了幸福感。
看到刘春荣回访崔大娘,邻居们也为崔大娘感到高兴。“大娘好福气啊,碰到了刘庭长这样的好人。”
“群众信任是我最大的快乐”
27年的法庭工作,刘春荣已经融入到了这片黑土地里,成了名符其实的“本地通”,同事们开玩笑地说,只要你说出一个屯名,甚至这个屯里的“名人”,就是蒙上刘庭长的眼睛她都能找得到。
每次办案前,她都要检查仪容,她说法官要身正心正,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刘庭长不仅仅是法律通,还有丰富的审判经验,一下子就能叼住案件的关键,还非常熟悉乡情。她说的话,老百姓爱听。”说到刘法官,书记员颇为感慨地说道。
2017年5月11日8时30分,刘春荣走上了审判台,开庭审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像往常一样,她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起案件的原告在砖厂干活时不慎摔倒在高温砖窑内,身体被烫伤。刘春荣在庭前阅卷就做足了功课,理清了案件争议焦点问题,娴熟地进行着法庭调查。案情逐渐明晰起来,她顺势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一个小时后,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送走了这起案件当事人,刘春荣又做起了另一起案件调解工作。
4天前建华村永利屯发生了一场大火,刘春荣和几个农民来到了林子里。这里,一些树干留下了火烧过的痕迹。
受灾老百姓的损失怎么赔,刘春荣心里焦急起来:“灾后处置要预防民转刑事件,作为法官,这是我必须履行的保辖区稳定、护一方平安的社会责任。”她给村委会打去了电话,约定到现场进行民事赔偿方面的法律指导。
刘春荣查看了农作物、特种经济动物和养殖林木等财产的受损情况,提出了法律建议和解决路径。
“听了刘法官的讲解,我的心放下了。我现在就准备材料。”受灾户的担忧一扫而空。
27年如一日,刘春荣长期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到鸡毛蒜皮的家庭矛盾,从纠缠上访的土地争议,到剑拔弩张的群体纠纷,无数的乡村小路留下了她奔波办案的足迹,多少个百姓家中闪现着她化解矛盾的身影。
曾经有人问她:刘庭长你一天这么累,图什么?刘春荣回答道,“群众信任我,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顾不上喝一口水,她又马上换上工作服,驱车回访一位赡养纠纷的女当事人。
上午11时,她回到法庭,下午还有一起交通事故纠纷案件需要审理,她必须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接下来的工作中。
这就是刘春荣平凡又普通的一天——接待当事人、调解、开庭、撰写法律文书,周而复始。但看着纷繁复杂的矛盾在这里得到悄然化解,她的内心很安慰。
刘春荣是黑龙江省巴彦县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委员,同时也是该院兴隆法庭的庭长。而兴隆法庭,年均受案460件以上,曾一度只有刘春荣一名办案法官。
日均审案2.2件 调撤率达到90%
为了快结案、结好案,刘春荣贪黑起早,主动放弃节假日休息,加班加点地审理案件。2015年4月某天,刘春荣因为过度劳累病倒了,医生让她在家休息治疗,但有一起土地纠纷案件就定在当天开庭。
这起案件原、被告双方本来是住了多年的邻居,但因为耕种的土地相邻,为了一垄耕地而争执多年,甚至大打出手,两家扬言不惜出人命也要争这垄地,多次调解都没有任何效果。
考虑到如果延期开庭可能导致双方矛盾更加激化,她拒绝了书记员的好心劝阻,坚持正常开庭。庭审时,她一边挂着吊瓶一边组织庭审。在调解阶段,她耐心地向双方释明法律,并请来村委会主任一起做工作,从两家父辈就是好邻居相处如一家人的角度,劝导双方各让一步。
看到她因高烧而通红的脸,听着她因咳嗽而沙哑的声音,原、被告也被她打动了。“刘庭长为我们这点事有病都顾不上治,挂着吊瓶为我们调解,我们再争这点东西真是对不起人家呀。”他们昔日拿刀握棒的手握到了一起,在调解书上签了字。
2007年担任庭长以来,刘春荣的案件调撤率达到90%左右,平均每天审理案件2.2件,共审结案件4200余件。
黑土地上的“刘三姐” 屯里的贴心人
几年来,刘春荣的足迹走遍了辖区的每一个社区、村屯,坑洼泥泞的田间小路,偏远闭塞的乡下村庄,哪里有矛盾纠纷,哪里就闪现着她忙碌的身影。
辖区政府信任她,不属法院受案范围的难事、大事都要找她帮忙,辖区近几年发生的20余件涉土地、涉拆迁群体性纠纷在她协助下都得到了妥善处理,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老百姓信赖她,老人们管她叫“闺女”,同龄人称她为“大姐”,谁家有了烦心事都喜欢找她唠唠。
“闺女,放心吧,我好着呢,前一阵子二儿子刚来看过我。”看到来庆隆村陶家窝棚屯办案的刘春荣,崔大娘一脸笑容,总是拉着刘春荣到家里唠一唠。
说到刘春荣与崔大娘的缘分,还得回到三年前的除夕夜。2015年春节年三十的晚上,刘春荣正要给家人包饺子准备年夜饭,忽然接到了值班干警的电话,说法庭门口躺着一个老太太非要告自己的儿女,不给处理就不走。
听到这个消息,她立即赶到法庭,表明身份后老人终于肯进屋说话,看着老人冻的哆哆嗦嗦,她立即让值班干警给她倒上开水并买来吃的。从老人断断续续的交谈中,刘春荣了解到,这位82岁的老人有四个儿女,都住在一个村,她在儿女家轮流生活。因为几个儿女都说她以前处事不公,把房子和土都分给其他儿女了,引发矛盾,这才导致她大年夜到法庭来起诉。
了解情况后,刘春荣和值班干警立即开车和老人一道来到了老人的大儿子家,并让他将其余三个子女一起叫来,在子女和老人都充分表达想法后,一向温和的刘春荣,严肃地讲起了法律规定,最后语重心长地说:“过去那么艰苦的岁月,老人一个人能养活四个儿女,今天生活好了,为了争点家产,四个子女竟在大年夜让老人无家可归。孝心何在,良心何在?”
家和万事兴。四个儿女纷纷向老人认错,并签订了赡养协议。从老人家出来时,已是午夜时分,虽然她又一次失去了和家人吃年夜饭的机会,但想到崔大娘能过个团圆年,她的心里仍然充满了幸福感。
看到刘春荣回访崔大娘,邻居们也为崔大娘感到高兴。“大娘好福气啊,碰到了刘庭长这样的好人。”
“群众信任是我最大的快乐”
27年的法庭工作,刘春荣已经融入到了这片黑土地里,成了名符其实的“本地通”,同事们开玩笑地说,只要你说出一个屯名,甚至这个屯里的“名人”,就是蒙上刘庭长的眼睛她都能找得到。
每次办案前,她都要检查仪容,她说法官要身正心正,才能赢得百姓信任。
“刘庭长不仅仅是法律通,还有丰富的审判经验,一下子就能叼住案件的关键,还非常熟悉乡情。她说的话,老百姓爱听。”说到刘法官,书记员颇为感慨地说道。
2017年5月11日8时30分,刘春荣走上了审判台,开庭审理一起健康权纠纷案件。像往常一样,她繁忙的一天又开始了。
这起案件的原告在砖厂干活时不慎摔倒在高温砖窑内,身体被烫伤。刘春荣在庭前阅卷就做足了功课,理清了案件争议焦点问题,娴熟地进行着法庭调查。案情逐渐明晰起来,她顺势引导当事人进行调解。一个小时后,双方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送走了这起案件当事人,刘春荣又做起了另一起案件调解工作。
4天前建华村永利屯发生了一场大火,刘春荣和几个农民来到了林子里。这里,一些树干留下了火烧过的痕迹。
受灾老百姓的损失怎么赔,刘春荣心里焦急起来:“灾后处置要预防民转刑事件,作为法官,这是我必须履行的保辖区稳定、护一方平安的社会责任。”她给村委会打去了电话,约定到现场进行民事赔偿方面的法律指导。
刘春荣查看了农作物、特种经济动物和养殖林木等财产的受损情况,提出了法律建议和解决路径。
“听了刘法官的讲解,我的心放下了。我现在就准备材料。”受灾户的担忧一扫而空。
27年如一日,刘春荣长期工作在基层人民法庭。从家长里短的邻里纠纷,到鸡毛蒜皮的家庭矛盾,从纠缠上访的土地争议,到剑拔弩张的群体纠纷,无数的乡村小路留下了她奔波办案的足迹,多少个百姓家中闪现着她化解矛盾的身影。
曾经有人问她:刘庭长你一天这么累,图什么?刘春荣回答道,“群众信任我,就是我最大的快乐。”
责任编辑:王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