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来的群众路线
——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法官王志勇的信访故事
2017-09-24 09:51:37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郭京霞 赵岩 周元卿
  “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又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走了一个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一个信访老户在河北省赤城县大山深处的户籍地址……”一个月前,王志勇在朋友圈里分享着他的足迹。一个月后,在海拔超过3600米,道路崎岖艰险且随时有塌方滑坡的大凉山深处,又出现了他的身影。

  “要践行群众路线吗?那就先走走群众走的路吧!”这是王志勇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千里寻人还清白

  “陈某把我和他反锁在接访室里了!志勇,快来救我!”电话里传来女同事小刘带着哭腔的声音,王志勇飞奔下楼。在他的哄劝、斥责下,信访人陈某从里面打开了门。

  这个陈某是山东省临沭县某村的农民,2010年,陈某以“包工头”的身份代表农民工起诉工程公司讨薪,但由于没有证据证明受到工人的委托,也没有证据证明他曾经垫付过20余万元给工人,法院裁定不予受理。此后,陈某就像“幽灵”一样在海淀法院的接待区和大门口游荡。法官们接待他不下几十次,给他讲法律规定,他根本听不进去;浓重的鲁南口音反反复复说着他的道理,动辄暴跳如雷。

  也是在陈某那次过激的信访之后,王志勇开始冷静下来思考他的问题,或许这中间有些误会?“我和你一起去找那些工人!”王志勇提出了一个“笨”办法。

  陈某呆住了:“这些人不住在一起,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我也不知道所有人的地址。”

  “我们不怕麻烦,找到一个算一个,这也是证明你所说情况的唯一办法。”王志勇很坚定,“不过咱们丑话说在前头,如果这些人不存在,那么也请你不要再信访了。”

  “好,我保证,是男人说话算数!”陈某少见地清醒。

  陈某拿来一堆破破烂烂的身份材料,整理了两天,确认了42个人的身份。由于这些人常年在外打工,只有过年才回老家,王志勇一行三人在春节前夕坐上了去山东的火车。

  清冷的冬雨、泥泞的土路,三天时间,王志勇走访了十多户。“拿到过工钱,老陈给的”“老陈的大舅子给过工钱”,这些人见到陈某带着法院的人过来很惊讶,但也都淳朴地回答了问题。

  王志勇越来越有一种愧疚感,之前可能真的错怪陈某了。“老陈,我们已经走访了十来户,看来你没说假话。我们没有信任你,是我们以前的工作不到位。你用自己的钱给乡亲们垫付工资,你是个好人!”

  “王法官,你们大老远从北京来,冒着雨走这么远的路,连口水都没喝,实在太辛苦了。”陈某既激动又羞涩,“现在要不要钱都不重要了,关键是你们给我正了名,证明我没有私吞工程款,我在村子里又能抬起头做人了。”

  此后,陈某再也没有信访过。

  13只小尾寒羊

  一件黑色的人造革小大衣,一顶栽绒帽;脸上瘦骨嶙峋、棱角毕现,深深的皱纹仿佛龟裂的黄土地;眼睛小而浑浊,毫无生气。在齐齐哈尔附近某个破败的村落里,王志勇见到了张老汉。这让他立刻想起了罗中立的著名油画《父亲》,真的是太像了。

  张老汉的儿子小张因多次透支刷卡消费和取现,构成信用卡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罚金3万元。张老汉却执拗地认为小张只是“拖欠”,无论如何都不是犯罪,便“义无反顾”地开始了上访——最高人民法院、中央政法委等机关无不留下他执着的足迹。

  为了核实张老汉的家庭状况,也为了做好化解稳控工作,将他安置在当地,王志勇坐了20多个小时的火车,换乘5个小时的汽车,来到了零下20度的黑龙江,找到了张老汉。

  为帮助儿子偿还欠款,张老汉已将家中的田地转让,现仅靠低保维持生计。“贫病交加,债台高筑,没有希望改变自己的命运,信访成了他们唯一可以做的事。”王志勇的心里隐隐作痛。

  虽然带来2万元救助款,王志勇还是有些担忧。“这些钱花完了之后呢?绝望的生活可能让他再次信访,甚至变本加厉。”突然,王志勇想起进村时路过的一家小尾寒羊养殖场。如用这笔有限的救助资金为张老汉买羊来养,不仅能让张老汉有稳定的收入,也是一个希望和寄托。

  听到王志勇提出的这个主意,张老汉眼睛亮了,脸上也有了笑容。很快,2万元救助款变成了13只羊羔外加一车草料,送到了张老汉的院子里。

  第二年春天,王志勇在去东北办案时顺路去看望了张老汉。“原本已经有19只,结果前些日子死了1只!”张老汉正在放着羊,刻满皱纹的脸上目光矍铄,“儿子已经把银行的钱还清了。感谢党、感谢法院,让我又有了希望,开始了新生活。”

  别样法官别样红

  2010年,王志勇来到信访办的时候,没人能想到,一个公安大学毕业的研究生,爱唱歌会主持还能即兴来段相声的“文艺青年”,能留在这个“土”部门,并且一干就是八年。

  王志勇接手的案件,大多走完了法定的审判程序,但信访人认准自己的“理”,纠缠不休。“案件的特殊性决定了我的工作方式不同于其他法官。只有走出去,了解信访人的生活环境、体味他们的心路历程,才有可能走进他们的心中,找到化解案件的方法。”

  凭着一股韧劲儿,八年来,王志勇走遍了大半个中国,化解600多件“骨头案”;他还总结出了“一二三多”信访工作机制,被北京法院及很多外地政法系统学习借鉴。

  “办理信访案件的过程,是一次真正认识中国基层社会的机会,也是一堂生动鲜活的群众路线教育课,更是一次磨砺、洞穿人生的修行。”正是这样的领悟,给了而立之年的王志勇走入群众心里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