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开创食品安全治理新模式
2017-09-18 15:10:3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再度扬帆的鄂尔多斯,需要在“城市丛林”里确立新的身份象征。作为声名日渐显赫的旅游大市及内蒙古乳、肉、粮油、白酒产出基地,鄂尔多斯正以工匠精神打造安全的饮食环境,力图将“吃在鄂尔多斯”打造成又一个举世瞩目的“鄂尔多斯”品牌,为全国食品安全事业探路。

  两百万人盛会安全事故为零

  2016年8月21日,鄂尔多斯国际马拉松赛鸣枪开跑;

  同一天,鄂尔多斯国际驭马文化节开幕;

  8月22日,第三届鄂尔多斯国际那达慕大会暨首届鄂尔多斯国际创意文化大会拉开帷幕;

  “2016中泰文化旅游友好行”在鄂尔多斯启动……

  躺在矿车上出生的鄂尔多斯正向文化、旅游、体育大市转型,全年节会接连不断,夏秋之交更迎来“高烧期”。

  官方透露,这期间,68.7万人吃住在鄂尔多斯。

  这对于包含12223家饭店在内的44747家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以及监管单位来说,并不是不可承受之重。毕竟在去年,鄂尔多斯就成功举办了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213.6万人次游客在当地大快朵颐,然而,食品安全事故为零,餐饮投诉为零。

  这算不得奇迹。在鄂尔多斯多年织就的细若渔网的网格化监管体制下,这一成绩是理所应当。

  2013年,鄂尔多斯被确定为全国首个创建国家食品生产质量安全示范城市试点地区。作为被选中的探路者,鄂尔多斯开启“白+黑”、“五+二”工作模式。初步建起“党政同责”安全责任制,将食品安全作为“一把手”工程,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打破部门壁垒,跨界整合“食安”、“农安”、“公安”信息资源,以信息技术和制度法治织就“天网”;实行“大稽查工作机制”,将80%兵力投向稽查执法,监督检查覆盖率达到100%……

  鄂尔多斯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局长张众志说,当前,鄂尔多斯正向“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迈进,食品领域任何一点差错,都将使产业发展和对外形象蒙羞和折损,也会对全市发展大局带来负面效应。

  而作为全国食品安全事业的探路者,鄂尔多斯不仅要将安全风险降至最低,还要以“创城”为契机,完成一次餐饮生态的华丽升级。

  这里的后厨没有秘密

  “吃在鄂尔多斯”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从北京来的记者张先生,几乎整个八月都生活在鄂尔多斯。工作之余,他最大的享受就是漫步街头,寻访美食。

  走南闯北的他发现,在鄂尔多斯,几乎找不到为国内其他城市所常见的“苍蝇馆子”。即便最不起眼的店面,都把厨房以大橱窗或电子监控屏幕的方式展示给客人。起于2010年,鄂尔多斯“明厨亮灶”工程已近收官。目前,全市城市核心区95%餐企已实现“明厨亮灶”。到2017年,将实现100%全覆盖。

  这意味着,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后厨将全无秘密可言。

  鄂尔多斯农牧民自产的乳肉制品,正逐年提升对旅游业的贡献率。事实上,未经注册许可的地产食品是地道的“三无产品”。要不要一禁了之?不!一禁了之被鄂尔多斯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视为懒政行为。

  鄂尔多斯凭借“电子身份证”解决了这一尴尬。

  目前,所有地产食品都用上了16位码格式产地证明:食用农产品随检验合格证明和二维追溯码进入生产、批发和零售环节;超市商品均纳入可追溯体系,手机一扫便可查出源头、资质、保质期;菜市场,任意一块肉、一捆蔬菜或一袋水果,都可通过几台电子秤读出其“家族信息”和“生日”;全市63%的大中型超市能对过期食品提出预警……

  在更广的范围内,一种趋势正加紧奔向目标:通过减免优惠引导小作坊进驻食品加工园区。到今年年底,全市10个食品加工园区上座率将达60%以上。

  这种企业化管理下出产的小作坊食品,正以平价和优质撬动市场,成为全市1400家小作坊的“带头大哥”。

  农贸市场、食品小作坊、餐企、药房、超市、食堂、垃圾场等,但凡有买进和卖出,都要随货出具涵盖生产日期、生产批号、供货商电话等信息的账簿。这些名为“一票通”的账簿,构成鄂尔多斯“无票不买卖,有票有源头”的购销机制和备案制度。从生产到流通,覆盖了每一个环节,连餐厨垃圾的流向也置于严密监控之下。

  在规则的驱使下,一切历来在国人眼中意味深长的“原料之问”、“工艺之惑”、“后厨之谜”,眼下正在鄂尔多斯卸下神秘和猜忌。

  “吃在鄂尔多斯”是一种什么感觉?记者张先生一言蔽之:透明。

  每家饭店背后都有一双“眼睛”

  每天早上,荣泰皇冠酒店的付银春经理要花30分钟进行内部巡查。

  有服务员生病,要调离服务岗位;菜市场供货缺当天的检验证明,要拒收;厨房分类管理达不到规范不得开工;食品添加剂是否有专人看管……

  在填写完一份有24个项目的巡查清单并确定安全无误后,酒店的一天才算正式开始。

  这是属于鄂尔多斯的新常态:每一个餐饮单位自觉的背后,都有一双基层监督所的眼睛。

  2016年夏,10万名游客进入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无一人因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抗议。负责监管该景区的伊金霍洛监管所所长杨鹏义,感到“非常不容易,也非常满意”。

  伊金霍洛监管所紧邻成吉思汗陵旅游区,于2016年4月组建,是内蒙古第一家基层标准化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这个占地不足300平方米的小小监督所,在职责划分、设备投入、管理规范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代表着鄂尔多斯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改革的初步成功。

  突破以往与相关部门职能交叉模糊的困局,目前,鄂尔多斯全面完成监管机构改革。除市本级和东胜区、杭锦旗、康巴什3个旗区食药监局独立设置外,其他6个旗区食药监、质监、工商均组建“三合一”模式的市场监督管理局。

  更重要的是,所有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和园区都在建成基层监管站所。像伊金霍洛监管所这样,全市80个具备快检室等专业配置的基层站所,如全新的细胞高效地运作着,直抵城市边缘,一举打通食品安全监管的“最后一公里”。

  他们如同“片儿警”一般,成为社区生活和秩序的一部分。经营食品和药品的店主们,须习惯他们每周、每月以及任何一次不期而至的造访。

  据悉,2016年年底,基层监管所标准化建设超60%;东胜、伊金霍洛旗、鄂托克旗、鄂托克前旗完成80%。

  每条食品链都盯着一双“鹰眼”

  精心绘制的“吃在鄂尔多斯”的版图上,高悬着鄂尔多斯重金打造的“鹰眼”。

  2016年8月25日,临近中午,乌审旗一家幼儿园的厨房里,三个中年女子正洗菜切菜——此时,当地食药监局的工作人员正坐在电脑前,透过墙面巨幅电子屏观看这一幕。

  这是乌审旗投资200万打造的实时监控系统,工作人员坐在办公室点击鼠标,即可实时查看全旗中小学、幼儿园、大型酒店、大型超市、农贸市场的全景和细节。如发现某些不当行为,监管人员会隔着屏幕当场喊话。

  把系统与微信群关联,将校方每餐原材料、加工过程等24小时视频数据传送给家长,不久也会实现。

  事实上,乌审旗这一监控系统,只是鄂尔多斯造价2300万元的“信息大厦”里的一小层。

  鄂尔多斯食药监局副局长贾瑞介绍,这套海量信息系统,集合了网格化管理、实时监控、电子追溯、应急预警、日常监管、量化分级、投诉举报、行政许可、行政执法、行刑结合、农畜准入、日常办公12项功能,渗透了“生产→流通→追溯”的每一环节。

  鄂尔多斯境内,大到每一个行政区块、社区、街道、经营单位,小到一颗土豆、一罐牛奶、一块糖果,其身份背景、交易动向、荣誉与污点,均被收入系统以备随时审查。

  全部操作不止于电脑,手机也可以完成。

  见惯世面的外来游客,不会仅仅满足于看得见的干净整洁。使饮食环境和安全等级提升到与鄂尔多斯“文化重镇”、“旅游新贵”、“体育新大陆”等新坐标相匹配的层面,才能让外界真正体察到这座城市的核心品质和修养。

  而餐饮人士再度洋溢鄂尔多斯人素有的抱团精神——17家大型宴会餐饮企业在食药监局的指导下,自发出台行业自律公约,推行统一进货、检测、价格管理、菜品标准、公示进货原料和品种管理,主动统一、标高各项餐饮安全指标,取道“中央厨房”集约化采购、集约化生产的集团化路径,以打造餐饮帝国的雄心壮志,谋求在“舌尖上的中国”为鄂尔多斯再立一块丰碑。

  (作者:毛丫)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