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风小故事
2017-07-31 08:54:1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吴琦
  “家风”对于书香门第、世家大族而言可能是代代相传的家书、训言,对大多数普通家庭而言更可能是“父母打在子女身上的一个个巴掌”。小家庭似乎不曾,也很难用几句言语来概括自家的“家风”。说起“家风”,我的脑海里出现的是母亲不停忙碌的身影。

  母亲出身于一个农民家庭,作为排行最大的女儿,因为家里条件有限,初中尚未毕业即自然被辍学了,成为兄弟姐妹中唯一一个在家种田的农民。母亲常说:“没有什么事情是做不了的”。即使没有读过很多书,即使没有去过很多地方,即使没有见过很大的世面,母亲在我心中就是那种没有事情可以难倒,特别踏实努力肯干事的人。

  小时候,跟着母亲去割稻子,母亲总是割得又快又好,还时不时地回头鼓励已经被她甩到老远的我,“你要有个目标,比如这下确定要割20个再起来休息,你就数着到20个再起来,这样就不会那么累”。虽然结果还是很累,但是割稻子的速度也确实提高了。很多时候父亲不在家,母亲就一个人在田里割稻谷、打稻谷、扛稻谷全包。作为村里为数不多读过初中的人,母亲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兼着小学民办教师。那时候的教师几乎全能,母亲教的最多的是语文和数学。底子再差的班级,经过她的教导,居然都能考到全乡前几名,她也因此常常拿先进。只可惜后面改制,母亲因为教龄不够无法转正,不得不告别她心爱的教师生涯。确定了目标,再苦再累也要达成。割稻子如此,养香菇如此,种桔树如此,教书育人亦是如此。在村里,母亲是公认的一把做农活的好手。在学校,母亲也是师生公认的好老师。具有这样坚韧精神的人,做什么应该也不会是难事。

  随着农村进城的大潮,我们家在很多年前也加入了进城谋生的行列。父母与亲戚商议合伙在县城开个收废品的店,后面亲戚因故未参与,母亲决定自己继续开下去。收废品自然离不开脏、乱、臭,在自尊心爆棚的青春时期,虽然未曾觉得母亲从事这份职业羞耻,也不愿主动与同学提及。母亲一天24小时吃住都在店里,早上天未亮就开张,有时候忙到凌晨才结束,饭就着霉豆腐凑合,节假日也不舍得休息。最窘迫的是时不时被城管驱赶,本钱不够向亲戚开口等。但是,母亲从未喊过苦说过累,她把这当成了一份事业。收废品也是有竞争的,面对着邻家高价收购的打压,母亲想尽办法应对争货源,最终将邻家比了下去。说起这些,她的自豪感溢于言表。因为认定了一份事业,执着于一份事业,所有血泪汗水的付出都是那么值得。母亲常说:“要不是开店收废品,你们三姐妹哪来的大学上哟。”正是母亲的苦心付出,我们才得以不再风吹日晒、艰难谋生。可是,少年时代的我们未曾深刻体会。

  我大概大学毕业的时候,父母应邀帮亲戚管理物流店,拿工资的那种。本以为父母终于可以过点舒坦的日子了,结果仍然是24小时在店里,起得比鸡早,尽心尽力,不得一刻闲。我们几姐妹常调侃说:“妈妈要是去公司上班,一定是最佳员工。”随着网络淘宝的流行和新型快递业的崛起,传统的物流店受到了很大冲击。看着店里生意越来越淡,母亲比店主还着急,天天敲打着算盘计算盈亏,以自己现有的认知想各种办法开源节流。可是物流店是几个点的相互协作,有时候母亲想办法捞到的货源,起始点未必愿意接,母亲建议说可以撤了某个点节流,也因此开罪了人。我们时不时地提醒母亲不要忘记自己员工的身份,“你又不是老板,反正会给工资就好了,管他盈亏作什么,到头来还得罪人”。母亲却说:“拿了人家这份工资,总要帮人把事做好,不管会不会得罪人,自己知道怎么做好就应该要提出来呀,看着他们亏,于心不忍。”在母亲的坚持下,虽不能扭转乾坤,但店里生意多少有了些起色。

  这就是母亲教给我的“家风”,没有一句大道理,都是些平凡的语句和不起眼的故事。但母亲的言传身教,却是我一辈子追寻的榜样。人也许有高矮美丑、贫穷富裕、见识长短之分,人格却不会因这些外在而粗鄙或高尚。每个辛苦劳作、努力上进、坚韧自强的人格都是高尚的,值得尊敬的,即使微小的老百姓如我母亲。

作者单位:江西省抚州市南城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吴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