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简政放权加速度:信息多跑路 民众少跑腿
2017-07-23 11:17:30 | 来源:中国新闻网 | 作者:李志全
  从事外贸出口生意的郑洪涛,在这个炎热的夏季频频穿梭于国际国内各类时尚展会,找客户、拉订单,准备进一步加大产能。

  这个曾为法国欧莱雅提供定制化妆包、手袋的中国商人说,过去那种“不务正业”的情况没了,“可以腾出精力,专心致志做生意了!”

  几年前,郑洪涛执掌的“新洪聚”企业谋划从浙江迁往中原腹地河南。当年12月开始申请办理相关手续,次年3月下旬拿到营业执照。商务、发改委、住建等十多个部门挨家审批,有些还互为前置,郑洪涛感觉腿都跑细了。

  “那段时间,天天跑审批,感觉都‘不务正业’了。”郑洪涛自我调侃道。当时还有人建议他设立一个办公室主任,专门跑审批。

  今年4月1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封片区挂牌成立,郑洪涛所在企业总部迁至自贸区,一周内就变更好所有证照。两次办理证照截然不同的经历,令他感触颇深。

  郑洪涛正是简政放权的受益者。开封片区推行了一项商事制度改革——“二十二证合一”。

  在中国,企业注册登记一般涉及22种证照,过去需要申请材料一百多页,仅身份证就提交十余次,全流程办理至少50个工作日。在开封片区,只需15页材料,最短3个工作日即可办结。

  开封这一“大刀阔斧”的改革背后,正是简政放权从中央到地方落地生根的缩影。

  多年来,提起到政府有关部门办事,企业和民众感受最深的就是“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

  曾有媒体梳理称,连续五年,本届中央政府工作的“当头炮”都是简政放权。

  河南属于内陆省份,古都开封不沿边不靠海,经济外向度低,当地通过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

  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肖文兴认为,以“减证”带动“简政”,让信息多跑路,民众少跑腿,极大提高了商事主体的市场准入便利化程度,释放出巨大的政策红利。

  截至6月底,开封片区新注册企业829家,注册资本312亿元人民币;自贸区挂牌以来,已发出“二十二证合一”营业执照70家。

  河南大学地方政府与社会治理研究所研究员付光伟表示,简政放权是中共十八大以来行政体制改革的主基调、主旋律,国家的诸多改革措施,无不服从和服务于简政放权这一目标。他说,十八大以来的简政放权,更多地体现为政府向社会的放权,也即“自我革命”。

  开封把“多证合一、多项联办”作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逐年加码:2015年5月实行“三证合一”;2016年10月实行“五证合一”,把过去20天办完的事项压缩至5天。

  此番在“五证合一”基础上,开封又将另外10个部门核发的17个证照登记、备案信息等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二十二证合一”。

  致力地方政府治理研究的付光伟分析,就内容而言,简政放权一个是面向市场,另一个是面向社会。前者通过主动收缩政府的行政权力,为各类市场主体让渡自主发展的空间。后者是将原本弱小的社会力量给予发展的空间和资源,助力中国社会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宋向清从另一个方面指出,简政放权在提高行政效率时,还可以藉此融洽政府与社会各阶层关系。

  本届中央政府成立之初曾承诺:对国务院各部门现存的17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要削减三分之一以上。如今,该目标提前超额完成,而且还在持续加码深化。

  6月13日,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提出,今年年底前,各级政府要对行政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进行一次全面清理,用法治为改革“护航”。
责任编辑:杨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