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发力,帮老区人民敲开幸福门
——江西井冈山市法院助力打好脱贫攻坚战
2017-05-25 14:20:50 | 作者:姚晨奕 张慧斌 王 堃
2017年春节过后,一条特大喜讯在江西省井冈老区不胫而走——井冈山市正式宣布在全国率先脱贫摘帽。实现脱贫愿望的17万井冈老区人民,离过上好日子的梦想从未如此之近。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井冈山市人民法院和贫困户心贴心地聊、手把手地教,给予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项项实招,一场场硬仗,帮井冈老区人民敲开幸福门,让贫困村民腰杆立起来。
帮扶法官一句承诺成为誓言
“老袁……天暗了,别寻了,回家吃饭……”一声声拖长的浓厚方言有力地回荡在层峦叠嶂间。古城村民老袁弓着背,迷瞪着眼,消瘦的手指细细地在山间杂草乱石中拨弄,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手一抖,就见几缕青翠的草丢进了身后的竹篓。
老袁采集的这些草其实是鱼腥草,他听人说鱼腥草具有抗癌的功效,又无意间听人提及帮扶他们脱贫的井冈山市人民法院法官冯晓宁的父亲患了癌症。明天,冯法官就要到老袁家送药给他,得多采一些鱼腥草给他带回去呢。
老袁对于癌症患者那种徘徊于生命边缘的疼痛、无奈和绝望深有同感,他也是一名癌症患者,透析、治疗、手术,早已折磨得他疲惫不堪,家也贫了,连精神也贫了。
老袁觉得,冯晓宁第一次上门的那一天,那个朴实无华的承诺让精神陷入泥泞的他重新振作,“我们不仅要帮你经济上脱贫,还要帮你身体上脱贫。”“袁叔,你放心,你术后康复的药,这五年我给你送。”冯晓宁,那天语气平淡但神情却异常的坚定,老袁依然记得当时的细枝末节。
老袁没想到,一句承诺成了一句誓言,自此之后的日子里,老袁再也不用担心康复治疗药无着落,因为冯法官总能及时给他送到家里来。
“诶……马上就好,别等我,先吃饭。”老袁仰起头,大声应了一句。趁着月光正好,采满一篓子就回去,老袁又弯下了腰,手再次在草丛中飞快地拨弄起来。
在井冈山市扶贫攻坚战中,类似老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辈子单身的贫困户老汉赵汉昌,患了感冒也会拿起手机拨打帮扶法官刘春红的电话;贫困户周新建为表感谢之情,给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帮扶干警王娱瑷邮寄了一袋自家晒的红薯干……
实现对古城村困难群众的全覆盖
井冈山市古城镇古城村,老袁是这个村里的人,这里山辉川媚,浮岚暖翠,是一处水绿山青的桃源之所,但也是偏居一隅的山坳之地。如果不是蜚声中外的“古城会议”旧址坐落于此,这个井冈山黄洋界西北方向40公里处的小山村很难有人知晓。
小小的山村,共312户人家1337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45户131人,全村10%的村民为贫困人口。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古城村历任支书都要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在古城村当过8年村主任和8年村支书的袁明华对于这个村太熟悉了,大多数贫困家庭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属于天灾人祸。“要想脱贫,光靠村委会的力量是不行的。”袁明华深知这一点。
2015年5月,井冈山市法院进驻古城村挂点帮扶。“脱贫攻坚要立下愚公之志、拿出绣花功夫,持续用劲、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定要实现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井冈山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井伟掷地有声地表示。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为详细了解古城村区位和资源优势,确定每一家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直接要害,陈井伟带领该院扶贫组成员一户一户地走,一户户地问。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井冈山市法院决定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式扶贫方式制定帮扶措施,安排38名干警结对帮扶45户贫困户,实现对古城村困难群众的全覆盖。
访实情、问真苦、下硬功,在井冈山这块红土地上,井冈山市法院的干警们掀起了扶贫攻坚的高潮。
让村民们依靠产业富起来
脱贫攻坚战役,井冈山战场鏖战正酣。其中一块“高地”——白格岭,井冈山市法院扶贫组组织发起了强攻。
白格岭,是古城村320省道旁边的山区,一直以来都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如今,白格岭山上已是一片青绿,一座座低矮的小山丘已经被铲平、开垦,54亩赣南脐橙果园基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法院帮助我们对外招商,引进种植赣南脐橙,建成54亩果园基地,4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产生的效益由全部贫困户共享,这下可解决我们的大难题了。”古城村村主任龙小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井冈山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段建华告诉记者,陈井伟坚持每月进村入户,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对全村情况非常了解,多方争取各种政策资金。“院长的思路是输血变造血,发展集体经济和产业扶贫,让村民们依靠产业富裕起来。”
如今,在古城村,随处可见井冈山市法院扶贫留下的成果。新修建的1公里长、2.5米宽的村道,9个新建的垃圾池,村部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办公场所的改造,这些成了村民闲谈时最热的话题。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关键是要如何帮助那些被穷困压弯了腰的农民能够立起来,要产业扶贫,也要通过转移就业促进扶贫,做到扶贫先扶智,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是井冈山市法院在扶贫中一直秉承的理念。
70岁的蓝卡户袁祖良有着切身的体会。因老伴去年因病去世,袁祖良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帮扶法官肖新华的帮助下,儿子儿媳均被安排进了附近的江西映山红陶瓷集团上班。“全厂工人平均工资超过2600元,最低也有1800元,多劳多得。”该集团副总经理谢根廷说。
如今,该村近80%的贫困户都去了这个离家近,待遇还不错的陶瓷公司上班。
除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井冈山市法院在扶贫时还有一项特色司法服务:法官驻村。自2015年以来,驻村法官共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900人次,向村民发放法律宣传册1000余册,集中开展普法活动17次,这种法律宣传作用明显,至今涉案纠纷仅1起,成功调处纠纷10余起,民间调解率逾九成。
在精准扶贫的道路上,井冈山市人民法院和贫困户心贴心地聊、手把手地教,给予产业、项目、资金支持,变“输血式”为“造血式”,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一项项实招,一场场硬仗,帮井冈老区人民敲开幸福门,让贫困村民腰杆立起来。
帮扶法官一句承诺成为誓言
“老袁……天暗了,别寻了,回家吃饭……”一声声拖长的浓厚方言有力地回荡在层峦叠嶂间。古城村民老袁弓着背,迷瞪着眼,消瘦的手指细细地在山间杂草乱石中拨弄,脸上露出孩童般灿烂的笑容,手一抖,就见几缕青翠的草丢进了身后的竹篓。
老袁采集的这些草其实是鱼腥草,他听人说鱼腥草具有抗癌的功效,又无意间听人提及帮扶他们脱贫的井冈山市人民法院法官冯晓宁的父亲患了癌症。明天,冯法官就要到老袁家送药给他,得多采一些鱼腥草给他带回去呢。
老袁对于癌症患者那种徘徊于生命边缘的疼痛、无奈和绝望深有同感,他也是一名癌症患者,透析、治疗、手术,早已折磨得他疲惫不堪,家也贫了,连精神也贫了。
老袁觉得,冯晓宁第一次上门的那一天,那个朴实无华的承诺让精神陷入泥泞的他重新振作,“我们不仅要帮你经济上脱贫,还要帮你身体上脱贫。”“袁叔,你放心,你术后康复的药,这五年我给你送。”冯晓宁,那天语气平淡但神情却异常的坚定,老袁依然记得当时的细枝末节。
老袁没想到,一句承诺成了一句誓言,自此之后的日子里,老袁再也不用担心康复治疗药无着落,因为冯法官总能及时给他送到家里来。
“诶……马上就好,别等我,先吃饭。”老袁仰起头,大声应了一句。趁着月光正好,采满一篓子就回去,老袁又弯下了腰,手再次在草丛中飞快地拨弄起来。
在井冈山市扶贫攻坚战中,类似老袁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一辈子单身的贫困户老汉赵汉昌,患了感冒也会拿起手机拨打帮扶法官刘春红的电话;贫困户周新建为表感谢之情,给出生于1993年的年轻帮扶干警王娱瑷邮寄了一袋自家晒的红薯干……
实现对古城村困难群众的全覆盖
井冈山市古城镇古城村,老袁是这个村里的人,这里山辉川媚,浮岚暖翠,是一处水绿山青的桃源之所,但也是偏居一隅的山坳之地。如果不是蜚声中外的“古城会议”旧址坐落于此,这个井冈山黄洋界西北方向40公里处的小山村很难有人知晓。
小小的山村,共312户人家1337人,其中贫困人口就有45户131人,全村10%的村民为贫困人口。
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是古城村历任支书都要面临的老大难问题。在古城村当过8年村主任和8年村支书的袁明华对于这个村太熟悉了,大多数贫困家庭或因病致贫,或因残致贫,属于天灾人祸。“要想脱贫,光靠村委会的力量是不行的。”袁明华深知这一点。
2015年5月,井冈山市法院进驻古城村挂点帮扶。“脱贫攻坚要立下愚公之志、拿出绣花功夫,持续用劲、久久为功、扎实推进。一定要实现井冈山在全国率先脱贫。”井冈山市法院党组书记、院长陈井伟掷地有声地表示。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为详细了解古城村区位和资源优势,确定每一家贫困户致贫的具体原因,直接要害,陈井伟带领该院扶贫组成员一户一户地走,一户户地问。
在详细了解情况后,井冈山市法院决定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点对点、面对面精准式扶贫方式制定帮扶措施,安排38名干警结对帮扶45户贫困户,实现对古城村困难群众的全覆盖。
访实情、问真苦、下硬功,在井冈山这块红土地上,井冈山市法院的干警们掀起了扶贫攻坚的高潮。
让村民们依靠产业富起来
脱贫攻坚战役,井冈山战场鏖战正酣。其中一块“高地”——白格岭,井冈山市法院扶贫组组织发起了强攻。
白格岭,是古城村320省道旁边的山区,一直以来都是无人问津的撂荒地。
如今,白格岭山上已是一片青绿,一座座低矮的小山丘已经被铲平、开垦,54亩赣南脐橙果园基地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法院帮助我们对外招商,引进种植赣南脐橙,建成54亩果园基地,45户贫困户全部加入合作社,产生的效益由全部贫困户共享,这下可解决我们的大难题了。”古城村村主任龙小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井冈山市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段建华告诉记者,陈井伟坚持每月进村入户,全面了解社情民意,对全村情况非常了解,多方争取各种政策资金。“院长的思路是输血变造血,发展集体经济和产业扶贫,让村民们依靠产业富裕起来。”
如今,在古城村,随处可见井冈山市法院扶贫留下的成果。新修建的1公里长、2.5米宽的村道,9个新建的垃圾池,村部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办公场所的改造,这些成了村民闲谈时最热的话题。
扶贫不是慈善救济,关键是要如何帮助那些被穷困压弯了腰的农民能够立起来,要产业扶贫,也要通过转移就业促进扶贫,做到扶贫先扶智,改大水漫灌为滴灌,这是井冈山市法院在扶贫中一直秉承的理念。
70岁的蓝卡户袁祖良有着切身的体会。因老伴去年因病去世,袁祖良和儿子儿媳一起生活。这个贫困的家庭在帮扶法官肖新华的帮助下,儿子儿媳均被安排进了附近的江西映山红陶瓷集团上班。“全厂工人平均工资超过2600元,最低也有1800元,多劳多得。”该集团副总经理谢根廷说。
如今,该村近80%的贫困户都去了这个离家近,待遇还不错的陶瓷公司上班。
除了发展产业,促进就业,井冈山市法院在扶贫时还有一项特色司法服务:法官驻村。自2015年以来,驻村法官共向村民提供法律咨询900人次,向村民发放法律宣传册1000余册,集中开展普法活动17次,这种法律宣传作用明显,至今涉案纠纷仅1起,成功调处纠纷10余起,民间调解率逾九成。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