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洞大开 包拯谈程序公正
2017-05-12 14:47:0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冉小毅
  包拯大人一生勤勉为民,呕心沥血,博得“青天”美名,世代传颂。

  然而,久在三界之外的包拯,每当看见世人对他的顶礼膜拜,亦有难以排解之心结,不畅之处,便煮一壶清酒来到侄儿包勉的坟前,乘着斜风细雨,坐在青云之端,捋一丝胡须,聊表歉意之余,深思司法职业发展之根基。

数日前,鄙人曾在半睡半醒之间抓住白云的尾巴,在梦想与尘世间游荡。忘形之际,与那黑塔一般的包爷爷不期而遇。

  听说我也是同道中人,包老甚是高兴,便和我交谈起来。

   “你神人一般的意志可以说能够无坚不摧,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铁石心肠?”

“娃娃有所不知,你怎知我铁石心肠?全听世人一面之词吧。”包拯面带微笑,一下洞穿了我的内心。

  “想那包勉,那可是我的亲侄子,我把他给铡了。你以为我就不难受?我本以为,我是大家供奉的‘青天’,我吃着纳税人的饭,住着纳税人的房,纳税人养活着我的全家,我又是法律的化身,依法办案是我的职业使命。依法杀死一名罪犯,理所当然,问心无愧才对!但千百年来我的心所受到的煎熬,又岂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明白的?”

  我忽然感觉到,他如钟声一般的声音忽然有些颤抖,青衣长衫已经被雨水打湿,紧缩眉头,一脸愧疚,只有微动的长须,才证明他不是一尊苦难中的雕塑。

   “想那包勉,其母十月怀胎,直至长大成才,功成名就。一家人对其倾注了多少的心血?案件审理过程中,我彻夜不能入睡,辗转反侧,辗转反侧啊。直到最后案件执行完毕,我承受了多少人世间最为沉重的压力,又能向何人诉说?又如何诉说?”

   “因为包勉乃我包拯之侄,我便会如此难受?千百年来我彻夜忧叹,苦思冥想,难道审案子必须六亲不认才能保全名节,才能实现公平正义?我始终不得其解。”

  “直到前几日对避籍制度的参研,我才明白了我做得很对,但我为什么会痛苦的原因,真是醍醐灌顶,醍醐灌顶啊,哈哈哈......”

  包公释怀的笑声把寇准、海瑞都引过来了。

  包公接着说:“我审判包勉的行为违背了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所以违背人性。在做官以来,我经常把权力当作圣上对我的恩赐而舍生忘死般的对待,却没想过放下权力。大宋效仿汉朝的“三互法”,虽在官员任职上设立了回避制度,但在审判程序方面还存有欠缺。我没有回避对包勉的审判,就把自己放在了两难的逻辑陷阱,不杀包勉,世人定会说我徇私枉法;杀了包勉,我虽博得晴天美名,但却难逃出人性的谴责。”

  停了一下,他接着说:“其实我早就想过,应该有这么一种制度来规范我生杀大权的行使。但,八贤王和皇上他们说我是逃避责任,让我不要放下的好,现在想来真是有点小农式的愚昧。”

“嘘,小点声,”寇准打断了包拯的话。

   “家人也对我说,你十年寒窗、呕心沥血换来的官职和权力怎么能说放就放?家人还指望着你呢!从此我也就不再提了。但自从包勉这件事情后,我倒是有点欣赏周三畏了,小周的做法虽说有点中庸的圆滑,但却回避了良心的谴责。”

  “人性必然存在弱点,所以才需要法律对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换个角度看,如果让其他人审理包勉案,那我所受到的谴责无非是没有教育好侄儿包勉的内疚,而不是饱受司法良知和亲情的双份折磨。”

  “文学作品中誉我为‘青天’,世人不细研之而效仿之,岂不如入歧途?司法的精髓在于探索符合客观规律的方法和制度,而不是照猫画虎的学“青天”。而且,法律条文本身滞后于客观发展,而个案与个案看似相同实则相差甚远。所以,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法度,没有千篇一律的当事人,只有精研法律精髓且人情练达又脚踏实地的司法者,才能把公平正义落在实处。”

  “娃娃啊,任重而道远啊!”摇摇喝干的酒壶,包公背着双手御风而去......
责任编辑: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