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遇见你
2017-04-12 14:38:2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汪中良
  没有机缘与梁实秋先生生活在同一时代,感受先生经历的种种,借由先生的《雅舍小品》,终于得以穿越时空,走近先生,与先生走过一段跨越时空的共同旅行。“疲马恋旧秣,羁禽思故栖”,沿着先生的笔触,拾起儿时的点滴,想我的故乡,想我的亲人。

  我的老家在湖南一个幽静而又偏僻的小山村,桔树是主要的经济作物,在桔子畅销的年代,一度被称为“金嘠方”,大意是富甲一方。那个时候,邻村的姑娘们也争相嫁到我们村来,因为不愁饭吃嘛。后来随着桔树的普及和交通的便利,桔子的经济价值终于不再能够支撑起整个乡村的经济命脉。自我记事起,我们那个村就是贫穷而封闭的,全村人所有的动力也不过就是等着儿女稍微出落得大一点,外出到广州深圳一带,打工贴补家用。渐渐地,越来越多的小楼开始矗立起来,类似独门独户的别墅,掩映在乡间稻香桔红间,也算别有一番独特的美丽。

  而我家,父母坚持走着与同村人不一样的道路,坚持一定要送我们姐弟三个读书。虽然我们家灰瓦白墙的小平房在周围一栋又一栋美丽高大的二层、三层小楼房前,着着实实地有点“鹤”立鸡群,也许当时父母亲的内心也有着各种各样的挣扎,但是最终他们还是决定用自己在田间地头辛苦的劳作换来我们平稳的读书生涯,在自己的内心和我们的内心浇灌着“诗和远方”。

  因此,我们的童年虽然与经济上的富足无缘,但精神上还是有着寄托的,这成了我们孜孜以求,走出小山村,走向远方的动力。而童年那段在乡村生活的经历:那金灿灿的稻田,那漫山遍野红彤彤的桔林,那恣意开遍犄角旮旯的野菊花和父母亲弯着腰握着锄头,挥汗如雨的样子,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中,成了我记忆中最温暖和深刻的一道景致,那是我梦里时时刻刻能够到得了的家和家乡。

  晴朗的冬日,爷爷会搬个椅子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穿着厚重的棉袄,围着个竹制的火盆子取暖。那个时候的我们还小,或读着小学或读着初中,还经常在家呢。老年人呢,总喜欢跟年轻人说说话,有事没事总能跟你侃侃,很多时候我们也还是有耐心的,他问什么我们就答什么。我爷爷也算是一个时髦和跟得上潮流的人,看我们带着那种盖住耳朵的大耳机,还竖着跟天线,摇头晃脑的,他也很好奇。我们就会给他戴上试一试,他会认真地听着,时不时露出孩子一般的笑容,说“咦,有声音哦,我来认真听听,在说什么呢”。我爷爷都逝世十多年了,他挂着耳机孩子般好奇咧嘴笑着认真听歌的样子,深深地定格在了我的脑海里,直至今日,依然如此清晰、永不褪色。

  爷爷是喜欢我的,因为我的认真努力,一教就会的样子,仿佛让他回忆起了自己小时候读书时的样子吧。那个时候,爷爷的爷爷还是地主,家境还不错,爷爷读的是私塾,看的是泛着黄色桐油的老书,用毛笔写的繁体字,竖着排版,字是从上往下,从右至左排列的。爷爷也写得一手好毛笔字,闲着有空的时候,也会教我写写字,写得好的时候,还拿些糖果奖励我。我至今还记得当我迅速完整地记下“子丑寅卯”十二地支与生肖时,爷爷欢喜得不得了,给了我很多糖果作为奖励。并且,自那以后,估计在他心目中,我便成了可塑之才,有事没事,他就会教我一点东西。后来还送了我四本老书,我大概记着书名的应该有两本,分别是《三字经》和《百家姓》。可惜那个时候我还小,不懂事,觉着这书老成这样,书皮都破成一块一块的了,没什么收藏价值的呀,何况很多内容我也都读不太懂,一知半解的,整理旧书时,也就把这几本书跟着我的课本一起卖掉了。当时有多嫌弃爷爷给的这几本旧书,现在就有多懊悔当初没保留下来。爷爷过世之后,这本可以留做纪念的,作为连系我们昔日回忆的纽带,也就没有了,而我也只能在参观某些历史文化古迹,看到那些毛笔写的繁体字的老书时,忍不住泪湿眼眶。爷爷,至今记起他来,内心依然是满满的温暖,也有着深深的遗憾, 这个我读书生涯的启蒙和领路人,是我心中永远的怀念。

  时光浩渺,记忆悠长。梁先生回忆他祖父的时候,有着他的温暖记忆,也有着封建大家庭的繁文缛节和压抑,而我回忆起我的爷爷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平等的交流和温馨的回忆。这便是观念的更新和时代的进步,我们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一步步地往前走得越来越远。

  而无论走得多远,我们也不会忘记母亲给我们带来的温暖。

  小时候妈妈会自己给我们做鞋子,用饭做的米糊当做胶水把布一层层地叠着粘好,然后用功能跟粉笔一样的彩色饼块在布上划出鞋样来,再用剪刀沿着鞋边剪下,接着用线对准针孔穿过来,一针一线地纳起鞋底来。鞋底很厚很硬,要用手指关节抵着才能一针针穿过去,一双鞋做下来,手指肯定是硬生生的疼。但那个时候的我们注意不到这些,我们只知道穿上新鞋子的那个喜悦劲,一溜烟小跑着就出门炫耀去了,偶尔一个不小心被人家踩上一脚,弄脏了鞋面,那是一定得懊恼个半天的。

  妈妈是能干的,除了给我们做鞋子,还能踩着缝纫机,仿着流行的款式,给我们做衬衫、做棉袄。手也巧着呢,也能织各种各样款式和纹路的毛线衣、毛线裤。

  不仅仅如此,妈妈还会做各种各样的好吃的。把红薯削皮煮熟捣烂,放一晚上,第二天就能切成一长条一长条的,摆在太阳底下晒个几天,就变得非常有嚼劲,还甜甜的。若是在冬天烤火的时候,能够放在炭火上烤烤,那个香气飘起来,实在是诱人得不得了。还有什么南瓜粑粑、藜蒿粑粑、糍粑等等之类的小吃,都多得数不清,说着说着都忍不住流口水啦。小时候虽然经济条件不好,但是回忆起妈妈做的这些小吃的时候,都是甜甜的味道。生活条件的艰辛,在那时,作为孩子的我们是很少能够感受得到的,父母帮我们抵御了那一层风霜,把那个温暖的怀抱留给了我们。

  妈妈虽然没有机会读很多的书,但是一直坚持送我们读书。这在农村那么窘困的经济条件下,且在那个不怎么重视读书的年代,不得不说是一种超前的眼光。妈妈的这种坚持体现在各种各样的地方:天麻麻亮就起床为我们做早饭,准备好带到学校去的午饭,再给我们的车胎打好气。白天还要干农活,还要准备一日三餐,晚上还得辅导我们的作业,有时候还得给我们做做衣服什么的。遇上寒冷结冰的冬天,自行车轮在冰面上打滑的时候,妈妈就得更早起来,步行一个多小时送我去学校。等收拾好一切送我出门的时候,天还是漆黑不见五指,等天开始亮起来,路上碰到越来越多的行人,妈妈才开始往回走,又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回到家,回到家一天的忙碌才真正开始。她就像一个连轴转的陀螺,这样的生活,从我们上小学开始一直坚持到初中毕业,去市里读高中为止。

  至今还能记得我们做作业时,妈妈在煤油灯下纳鞋底时那认真专注的样子。灯芯发出的光焰时不时跳跃闪烁一下,黄色光晕洒满了整个房间,妈妈的侧脸在灯下泛着柔柔的光,亮亮的,而我的心是暖暖的。

  梁先生文中说,“我父亲曾对我说,我们的家所以成为一个家,我们几个孩子所以能成为人,全是靠了我母亲的辛劳维护。”

  是的,这也是我要说的话,这也是我的感受。

  就是在这样的温暖和坚持下,我们姐弟三个,走出了山村,走出了家乡,在各个远方的城市安家立业。但我们仍不能忘记的是这来时的路,它通向故乡,通向父母的心里,这是我们心里永远的根和牵挂。

  穿越时空,我们遇见那时的梁先生,他的祖父母,他的父母亲,他的生活,他生活的时代,穿越时空,我们遇见那时的自己,我们的祖父母,我们的父母亲,我们的生活,我们生活的时代。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这一个个刹那,已经永恒。

   作者单位:重庆市北碚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