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中国行·法官故事”专栏人物座谈发言摘要
2017-02-22 09:13:51 | 来源:人民法院报
 

    撒播法治阳光

 北京市房山区人民法院窦店人民法庭副庭长  连春祥

        自1983年到房山法院参加工作,我经历了法制建设蓬勃发展、法治环境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三十余年,这期间有25年的时光,我扎根在山区的派出法庭,同千千万万乡村法官一道,在处理一件件普通民事案件中践行着让老百姓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工作目标。如果说法治是一颗种子,那么司法工作者就是园丁,而民众对法律的信任,对法治的信仰就是土壤。我们的基层法庭、基层法官,扬得起斗志、沉得下身心,扎扎实实办好每一件案子,才能真真切切地为法治建设培植沃土。

        身在法官的岗位上,可以讲述的故事是非常生动和丰富的,写作资源可谓取之不尽。在审理案件的同时,我曾写过法官日记、写过法律博客,记载着法官生涯的点点滴滴,力所能及地进行普法宣传,也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法官的故事,就是法院文化的一种体现。作为一名基层法官,一方面我会继续坚守法官岗位,尽力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担当起作为一名人民法官义不容辞的责任。另一方面,也会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实际行动撒播法治的阳光,为法院文化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家里顶梁柱茶乡好法官

        福建省安溪县人民法院蓬莱人民法庭原庭长林剑东遗孀  郭晓满

        剑东办案是出了名的拼。记得有一年,剑东患上胆囊炎,却放不下手中的案件。一起离婚案件的被告在服刑,他强忍疼痛到100多公里外的莆田监狱开庭,双方最终调解和好,但他却因延误治疗而被切除胆囊。他的同事告诉我,就在这次被紧急送往医院的途中,剑东仍惦记着案件,还在打电话让同事办理案件延期审理手续。

        剑东的工作总是很忙。2010年,他担任了基层法庭庭长,工作就更忙了,一周驻庭三四天。有时回来看到我在忙家务,他就撸起袖子帮忙,还笑嘻嘻地说:“我工作忙,家里的事辛苦你啦!”那一刻,我一肚子埋怨也就烟消云散了。尽管工作忙,但一有时间他就跟在外读大学的儿子煲电话粥,勉励他要自立自强。不论在外剑东是书记员、法官,还是庭长,但在家里,他永远是我们依靠的港湾。

        剑东生在农村,长在农村,与群众有着最质朴的感情。进入法院工作28年,从书记员到庭长,不论岗位怎么变化,他始终保持那份质朴的赤子之心……“中国好人”“全国优秀法官”“泉州市道德模范”,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此生莫大的肯定。

        传承“燃灯者”精神

        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少年审判庭副庭长  顾薛磊

        能够与中国大陆第一个少年法庭共同成长,既是荣幸,更是责任。这里开创了中国法院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先河,一代又一代少年法官扛起自身所承载的使命与道义,弥补法律的不足,折射人性的善良,推动社会责任的担当。

        一位前辈告诉我,“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我们就要尽百分之百的努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这句话我一直记到今天。它时刻提醒着我在办案过程中,不能做冰冷的法律适用机器,而要传递出法律所固有的温情与体恤。

        审理中,我努力尝试“两情三心四理”的工作方法,避免让受伤未成年人的心灵再次蒙霜。办案之余,我始终放不下案件中的孩子们,尽我所能地去倾听、奔走、传播、创新,去帮助更多的困境未成年人,让未成年人的成长之路永远有爱相随。

        四十不惑,初任法官时的激动已然平静,但是作为“法官爸爸”的激情却从不曾淡去,孩子的笑脸是对我的最大激励,让孩子多一分快乐、多一点希望是我的愿望,更是我的职业信仰。正如邹院长说的,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亮自己,照亮身边的世界。我会传承邹院长“燃灯者”精神,做一个有良知的法官,让灯火不灭,让行者不孤,为创造少年美好明天、推动未成年人司法审判发展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在审判事业中“出彩”

        辽宁省铁岭市清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  吕育才

        王鹏宇是铁岭地区法院系统优秀青年法官的代表,她的一生非常短暂,但她献身审判工作的业绩感人至深。总结归纳她的法官生涯,折射出三种时代精神:

        一是勇站排头,敢于争先的精神。王鹏宇外柔内刚,工作严谨认真,充满活力,勇于站在审判工作的最前沿,敢闯、敢试、敢出头、敢冒尖,她虽然参加法院工作6年,但无论是审判工作还是区里院里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她都积极参与,勇往直前,成为我院青年法官的排头兵。

        二是勇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6年的法院工作,她有3年是在条件艰苦,审判任务繁重的山乡法院度过的。以病弱之躯,担当艰巨的审判任务。正是因有王鹏宇这样的年轻法官负重前行,办理了大量案件,才能应对“案多人少”的难题,完成了艰巨的审判任务。

        三是勇立潮头,善于创新的精神。王鹏宇思维敏捷、思想活跃,在审判工作中善于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不断树立新理念,新思路。她热衷钻研探讨,不断学习更新法律知识,努力地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继发表4篇调研文章。办案中她精益求精,即便是自己已经审结的案件,仍然反复研究,仔细推敲,继续做调解工作,寻求最佳办案效果。

        秉行公平正义,我乐在其中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法官  梁颖

        作为一名基层法官,我们的压力不仅仅来自每日面对的繁重工作,更来自于作出正确判决的责任。可以说,这是一种在案件中公正妥善平衡各种合法利益的艺术。我们对涉外知识产权案件的处理方式,往往关系到一个行业的利益布局与发展态势,有时甚至会关系到国家形象。

        现实生活中,法官要面对无数个日日夜夜的加班,永远堆积如山的卷宗材料。法官的事业犹如“大音希声”,需要顽强,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强大的心脏,才能解决万花筒般层出不穷的社会和法律问题。对我来说,遇到疑难复杂案件,就如玩电子游戏时的“过关打怪升级”,有持续激战的苦,更有过关斩将的乐。秉行公平正义,我乐在其中。

        作为全国首家自贸区法院的法官,我深知背负的光荣使命,深知肩上的重大责任。作为一名80后法官,一路走来,我对法律工作始终充满热爱。能够运用法律,为社会多解决点问题,是我作为法律人的梦想。随着司法改革的推进,员额法官权责更加清晰,审判团队更加完备,履职保障更加完善,我们带领审判团队办案的信心更足,劲头更大,效率也更高。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法官,我将保持法律人的初心,勇挑重担,绝不退缩,用饱满的热情钻研审判理论,用蓬勃的朝气创新工作方法,用智慧定分止争,用法律实现正义,为法治中国贡献力量!

        扎根基层是因为热爱和忠诚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莎车县人民法院恰热克人民法庭庭长  阿布来提·吐孙

        做一名忠诚于司法事业的敬业法官。能够做一名人民法官,我此生无悔,我热爱法官职业,我更忠诚司法事业,时刻铭记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誓言,时刻铭记以忠诚铸就法魂,把公正献给人民的诺言,用实际行动努力做到无愧于心、无愧于民、无愧于党的培养和组织的信任。曾经有人问我:“是什么值得你28年如一日扎根在基层法庭。”我告诉他:“是忠诚、是热爱。”

        做奉献于人民群众的贴心法官。心贴心的交流、面对面的倾听,这是我办理大量婚姻家事案件积累的办案经验。在家乡,有人称呼我为“婚姻法官”。对于家事审判,我摸索出家事“三访”机制,尝试建立家事“大诉讼”模式和“小诉讼”模式,我们法庭的家事调解室也使成百上千的家庭破镜重圆、重归于好。

        做一名奔走于街头巷尾的宣讲法官。我经常深入田间地头、农家院落、街头巷尾,与乡亲们围坐在一起,结合自己办理的典型案例,为群众耐心地讲解法律知识,引导群众依法表达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这不仅增强了群众的法律意识,也提升了我自身的业务能力。同时,我被辖区学校的师生们称为“法官老师”。

        坚守做法官的底线

        四川省金堂县人民法院刑庭副庭长  艾筱姑

        周卫东法官生于1967年,生前系金堂县人民法院刑庭庭长。2016年3月18日早晨8时30分许,他在约见当事人家属途中复发心肌梗死,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年仅49岁。在他30余年司法生涯中,周卫东始终奋斗在基层审判执行工作一线,跑遍了全县21个乡镇,足迹踏遍了全县200余个村、社区,无数次为当事人送文书、传票,到群众身边去开庭,为群众普法授业,到群众家里做调解工作,他生前参与审理、执行各类案件4000余件,无一信访投诉。

        周卫东经常对我们说:“我们要有做人和做法官的底线。做法官不是为了得到当事人的赞同,也不是为了得到领导的嘉奖,而是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法官的称号、对得起时间的考验。”就我而言,他亦师、亦友、亦兄长,对待工作,他一丝不苟、兢兢业业、严谨认真,是我们的好领导、好庭长;在生活中,他是一个性格开朗、乐于助人的热心肠,大家习惯性称他“东哥”。在我印象中,他是一个不轻易“言苦”的人。但在他去世之后,我在他抽屉里发现了满满一抽屉的药。他对于工作的担当、对于困难的无畏、对于同事的体贴,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对于他的逝世,身边的同事除了遗憾、缅怀,更多的是默默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传承他的精神,用执着和坚守来完成他未尽的法治梦。

        忠诚司法践行使命

        安徽省当涂县人民法院石桥人民法庭副庭长  周程

        以庭为“家”扎根基层。在做基层民事纠纷调解工作时,注意聆听当事人声音、探寻当事人真实的想法;在全面了解案情的前提下,准确把握诉争焦点;在释法明理时,既坚定地维护法律的权威,也尊重乡风民俗,将公序良俗引入司法实践当中;在制定调解协议时,注重协议的可操作性,防止案结事未了。去年“周程法官工作室”的设立,对我而言既感压力更添动力。自运行以来,我通过与社区居民零距离接触,实行面对面服务和沟通,有效地化解了一批矛盾纠纷,避免了父母子女、丈夫妻子、兄弟姐妹、邻里乡亲“对簿公堂”的尴尬。

 

        牢记司法为民,公正、廉洁、敢于担当,做百姓心中的贴心人。我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城市小伙成长为踏遍乡村小路、知民情、通民意、识乡音的“草根法官”,只有坚持从为民办小事做起,从人民群众最期盼、最紧迫、最急需的事情做起,才能与群众建立深厚感情,成为群众最愿信赖、依赖的人。九年来,我踏遍了大公圩400多平方公里的每一条乡村小路,无论是圩宕深处、街角巷尾,还是车间工地、田间地头,或送达,或执行,或调解,或普法,我用爱心、耐心、细心温暖着辖区的百姓,我也用责任心、恒心、良心滋养着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办法总比困难多

        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  王向东

        我叫王向东,是已故“全国优秀法官”王海宏同志的大学同学,也是和他一起在同一单位并肩奋战24年的老同事。

        海宏对工作严谨细致,精益求精,他审理的案件从没有因程序原因被投诉或发改,他撰写的论文和法律文书几乎每年都能在中院获奖,就连他带的书记员装订的卷宗都是全院书记员学习的样本。海宏是天生的乐天派,多大的事在他眼里都不发愁,他总说办法总比困难多,如果法官都没办法了,当事人岂不更加绝望,只有自己心里充满阳光,才能给当事人带来希望。2013年春天,他选择了离机关最远、条件较差的三庄法庭工作,当了个地道的“庄户法官”。

        生活中的海宏,不拘小节,有情有义。办理案件多了,什么样性格的当事人都能遇见,当事人有怨言,或者出言不逊是常事,他总能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耐心地听,一遍又一遍地释法说理,很少见他动态度、发火动怒。我们常常笑话他“愚”,说晚上把卷宗收起来,明早还得拿出来,老是干重复活,他却说“下班了,把桌子整理干净,看着清清爽爽的桌面上班、下班,心里特舒服、敞亮”。

        梦想需要自己去播种

        甘肃省迭部林区基层法院院长  杨华晖

        在办案过程中,我结合当地社情民意、尊重风土民俗,在合法、合情、合理的条件下化解矛盾、解决纠纷,很好地贯彻国家法律和民族政策,实现了案结事了。在办理一起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案时,被告人是一名单身母亲,没有文化,既不懂汉语,又不懂法律,家庭极度贫穷,且上有70多岁的婆婆,下有三个未成年的孩子,到案后她已经走到了丧失生活信心的边缘。我通过用藏语和她进行沟通交流,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取得了她的信任,使她认识到自己所犯的罪行,并在法、理、情的综合考量下依法从轻判处刑罚。

        我是藏乡的儿女,是这片广袤的林区哺育了我,我有责任也有义务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家乡群众和林区职工提供法律服务和帮助。值得庆幸的是,国家和省里也注意到了少数民族地区双语干警短缺的现状,2013年国家法官学院舟曲民族法官培训基地建成开班,让许多基层干警得到了学习深造的机会,我也有幸多次参加学院的培训学习和深造。

责任编辑:刘瑞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