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的艺术
2016-09-22 12:13:42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徐晓琴
  在基层法庭待的时间不长,却让我心得满满。这里的案子不大,多是家长里短;人不多,都是乡里乡亲。“在基层,调解可是一门大学问,调解的功夫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办案水平。”这话是上班第一天老庭长告诉我的。我心里暗想,“这种评判标准是否太片面?”后来,我却渐渐认同了他的观点。

  就像黄金比例分割线的完美与恰当,每个矛盾总有一种最佳的解决方式,而法官的调解就是不断探索、否定,再探索、再否定,直到找到最佳解决方案的过程。一个租地合同纠纷中,50户村民与租赁其土地的民办学校僵持对立,一方面要保护村民的利益,另一方面不能打击民办教育的积极性。调解中,数种解决方案被否定。“能不能让学校减半收取被占地农户家孩子上学的费用以换取学校继续租用村里的土地?”这个方案使喧闹的场面一下子静下来。沉默之后是一片赞同的声音,因为这个方案对于该案来说就是一个黄金比例分割线。

  在调解中,态度越诚恳,赢面越大。法官调解的态度应传达出“要将案子解决好,而不单单是解决了”这样的信息,否则再多的口舌都是徒劳。一起纠纷中,40多岁的农妇在煤矿搬运木材受伤,因为证据不充分,煤矿、木材商、运输公司三家相互推脱责任。调解过程中,煤矿、运输公司同意按比例分担,木材商却因为几千块钱迟迟不肯点头。又一通电话打过去,木材老板终于接了电话,听得出来他正在与朋友聚会,法官主动客气地说:“听起来您现在不方便谈,晚一点再给您打吧!”对方顿了一下,说:“冲您的态度,我同意了。”

  叩开人的心扉也许就是一句话,所以,点金之语往往能扭转局面。记得一个离婚案子,尽管感情早已破裂,但女的死活不离,并扬言:“我不离,不是因为我还爱他,我就是要拖住他,到老、到死……”看来只有调解才能打开她的心结,但多次劝说都无法奏效。“你的长相、身材都挺好,何必拿自己的青春跟一个不爱你的人耗,难道非要等到人老珠黄才罢休?”女法官这样说道,作为女人,她知道女人最在乎什么。当事人转过身,正好对着窗玻璃中自己的身影,她下意识看了看,像在重新审视自己,我知道那一瞬间,她的想法已经改变。

  “你要用他们的语言与他们交流。”这是老法官对我的告诫,说告诫一点不过,因为之前一个大学生刚到法庭,操着一套法言法语,最后被激动的群众打了。不懂他们的语言,就无法与他们打成一片。一个赡养案子中,副庭长将五个儿媳妇全交给我,自己把老人的五个儿子叫到一起单独调解。不久,他们那边已传出了笑声,我推门只见满屋烟雾和一地烟头。副庭长事后告诉我,他用一包烟和两个笑话说服了他们。我很纳闷这一包烟是怎么回事儿。他解释,抽烟也是一种交流,与他们一道抽烟才能拉近距离,距离近了,话也好说了,用他的话说“烟一抽,就表示这是男人之间的对话”。我终于明白用他们的语言交流不仅仅指说话,更多的是指他们所习惯的方式。

  调解的确是一门学问,没有哪一个固定模式可以“包治百病”,因为矛盾就像万花筒,永远是千变万化,也是千差万别。调解更是一门艺术,矛盾的变化促使调解的方式要不断变化,它考量着法官的智慧和技巧,但无论怎样,我想万变不离其宗的应当是法官心里的公正。

作者单位:重庆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胥立鑫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