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达在路上
2015-11-23 14:28:5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杨赵超
送达,出自《东周列国志》第四回:“庄公启缄看毕,重加封固,别遣人假作姜氏所差,送达太叔。”就法律而言,是指司法机关、执法机关和仲裁机关将有关法律文书依法定程序和方式送交当事人的行为。
读法本的时候,觉着送达不就是送个传票和判决书之类的给当事人,走走法律程序而已,应该是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完成的事情。可是当我真正进入法院特别是到民事审判庭工作之后,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民商事案件承办者来说,最让人为难的就是送达。因为不能顺利送达,就意味着见不到一方当事人,没有调查、质证、调解的可能,案件往往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由于辖区地形复杂,案多人少,车辆紧张,因此庭里总是提前申请车辆,集中到某一天把近期所要送达的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以及制作好的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
这不,今天刚上班,庭长就通知出发,除留下一名值班人员外其余的审判员书记员都迅速整理好资料,警车也在审判大楼前整装待发了。
车子刚驶出县城平整的柏油路,就开始在砂石土路上颠簸了。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山区里独有的油料作物“荏”正在紧赶慢赶的收获中,独特的香味飘入鼻孔,美妙极了!路途虽然遥远崎岖,但是并不沉闷。庭长和年长的同事讲述着以前办案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故事,说到了送达,便开始了回忆。记得在以前条件艰苦的时候,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移动电话,没有足够的人手,很多时候只能一个人穿行在漫山遍野,沟沟洼洼中。有时迷了山路半夜出不去,有时不慎掉落山崖差点回不来,有时被疯狗追咬,有时挽起裤脚踩过几条河。他们说如今回想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狼狈不堪,满是感慨,何苦操这份心呢?可是最终都坚持了下来。看到他们如今风轻云淡的谈论过往,我的内心满满都是钦佩。
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了一个沿河川道的村子。这边的老百姓居住的很不集中,有的在河边,有的却在山头,而且没有门牌号,挨家挨户找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送达的是一个离婚案子,女方起诉男方。在我们这里,特别是山区农村,“天价彩礼”下的婚姻显然经不起一丁点儿波折。离婚案件特别是男方当被告时,不但觉得是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而且往往人财两空,所以大多都不愿意配合法院工作。因此离婚案子看似平常,但办理起来却是最棘手的,而送达便是这些困难的第一步。
等辗转打听找到被告家,迎接我们的却是铁将军把门,也许是他听到什么风声,又躲出去了。这可咋办,难道这一趟又白跑了?按照年长同事的经验,多动嘴少跑路,我赶忙下了车,找了附件路边一老乡家,一打听,原来当事人是给邻村某家人盖房子做工去了,于是便问了详细地址。当我们找到被告时,被告正在屋顶忙活,听到是法院的找他,当即惊了一跳,在倾斜的屋顶剧烈摇晃了好几下。我们赶忙提醒他注意安全,并耐心地等他安全下来后,才借了主人家一间清净房间,跟他详细说了案子的事情。从惊讶到暴跳如雷,最后是喋喋不休:“好、好、好,麻烦你们给我送材料了,我一定按时来打这个官司,我就不信还没有个说理的地方了……”
然而接下来一起健康权纠纷却没有这么顺利。当事人双方同村且居住不远,因琐事发生口舌,继而扭打致伤。在打听被告住所的途中,四邻八舍的群众就开始议论纷纷。大体是原告一家在村上为富不仁,乡情不好,大家都看不过眼。而被告一家却也是一分不让人的主,这下小事弄成大事,就看法院能不能秉公处理。这些话语让我们顿时有些沉重,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丝丝压力。
果然,刚进被告家中,被告是公公、婆婆和儿媳,公公不在家,婆媳二人连个“请坐”也没有说便大声叫喊起来。
“怎么,还没有王法了?还叫你们来欺负我们一家子了?”
“不是,不是,我们今天来的意思是这样,对方把你们起诉到法院了,现在依法给你送达起诉状和开庭传票,请你们签收,并按时出庭参加诉讼。”
“我不收,拿走拿走!”
“他不是有钱吗?把派出所买通了,还把你们买通了,那怎么不叫人把我一家子抓去坐监呢,怎么不把我一家子枪毙呢?”
“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们给你解释。”
“不听,我不听,我也不去,有本事让他们把我一家子弄死算了…..”
最终,我们也没能说服她婆媳二人冷静下来听我们解释来意,只好留下材料悻悻而走。然而,随着警车的启动声,从冰冷的铁大门里一把扔出的材料,像寒风中的落叶,飘落一地…..
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一家接一户,有笑脸相迎,有悲苦连天,更有横眉冷对,等到返回单位的时候天色已暗,大家疲乏的连吃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便是真实的送达工作。我们这里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很是淡薄,厌诉观念浓重,加上“爱面子”,因此对于司法机关从内心还有着相当大的抗拒意识。加之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被告特别是愿意配合法院送达工作,主动接收法律文书的民事案件被告越来越少了,反而出现了一大堆案件被告出于各种原因,故意躲避、抗拒法院的送达工作,比如送达路上问路时有人支支吾吾掩饰或者故意指错,还有恰巧问到被告本人或者其亲属的,竟说没这个人甚至还有说自己全家早已死光光的桥段,于是经常上演一出出令人无可奈何而又啼笑皆非的话剧。
还有多少次,利用下班或者晚上的时间,办案人员到当事人楼下门前看其家中是否亮灯或者是否有打扫的痕迹来判断是否有人居住,或者每次出发都拐道那些找不到的当事人家中看看,或者向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四邻八舍打听被告方是否回过家等等方式以便送达传票和判决书到被告方的手上。
虽然送达工作很是艰辛,早出晚归,风风尘尘,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也有很多次只能因为被告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拒收法律文书怅然而归。然而,我们并没有气馁,我们依旧坚持,只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和对法律的信念。无论送达成不成功,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通过送达,通过与被告方的亲友,邻居,还有在通过基层组织了解情况过程中,也达到了宣传法律程序、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看到一个个案件因为我们的送达工作能够最终找到被告方,或者在我们的努力下,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引导,让当事人最终认识到法律程序的重要性,最终正确面对纠纷,出庭应诉。只要能够让承办法官多一分做调解工作的可能性,多一次用心沟通的机会,多一方陈述和证据的来源,最终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让公平和正义的天平更加端直,那么这送达路上许多的不被理解和委屈周折也就化成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人民法院
读法本的时候,觉着送达不就是送个传票和判决书之类的给当事人,走走法律程序而已,应该是比较简单而且容易完成的事情。可是当我真正进入法院特别是到民事审判庭工作之后,才发现事情远远没有那么简单,对于民商事案件承办者来说,最让人为难的就是送达。因为不能顺利送达,就意味着见不到一方当事人,没有调查、质证、调解的可能,案件往往得不到最有效的解决办法。
由于辖区地形复杂,案多人少,车辆紧张,因此庭里总是提前申请车辆,集中到某一天把近期所要送达的起诉状副本、开庭传票、权利义务告知书、举证通知书以及制作好的法律文书送达当事人。
这不,今天刚上班,庭长就通知出发,除留下一名值班人员外其余的审判员书记员都迅速整理好资料,警车也在审判大楼前整装待发了。
车子刚驶出县城平整的柏油路,就开始在砂石土路上颠簸了。正值秋高气爽的收获季节,山区里独有的油料作物“荏”正在紧赶慢赶的收获中,独特的香味飘入鼻孔,美妙极了!路途虽然遥远崎岖,但是并不沉闷。庭长和年长的同事讲述着以前办案过程中形形色色的故事,说到了送达,便开始了回忆。记得在以前条件艰苦的时候,没有经费,没有交通工具,没有移动电话,没有足够的人手,很多时候只能一个人穿行在漫山遍野,沟沟洼洼中。有时迷了山路半夜出不去,有时不慎掉落山崖差点回不来,有时被疯狗追咬,有时挽起裤脚踩过几条河。他们说如今回想起年轻时的意气风发和狼狈不堪,满是感慨,何苦操这份心呢?可是最终都坚持了下来。看到他们如今风轻云淡的谈论过往,我的内心满满都是钦佩。
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了一个沿河川道的村子。这边的老百姓居住的很不集中,有的在河边,有的却在山头,而且没有门牌号,挨家挨户找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首先送达的是一个离婚案子,女方起诉男方。在我们这里,特别是山区农村,“天价彩礼”下的婚姻显然经不起一丁点儿波折。离婚案件特别是男方当被告时,不但觉得是件很丢面子的事情,而且往往人财两空,所以大多都不愿意配合法院工作。因此离婚案子看似平常,但办理起来却是最棘手的,而送达便是这些困难的第一步。
等辗转打听找到被告家,迎接我们的却是铁将军把门,也许是他听到什么风声,又躲出去了。这可咋办,难道这一趟又白跑了?按照年长同事的经验,多动嘴少跑路,我赶忙下了车,找了附件路边一老乡家,一打听,原来当事人是给邻村某家人盖房子做工去了,于是便问了详细地址。当我们找到被告时,被告正在屋顶忙活,听到是法院的找他,当即惊了一跳,在倾斜的屋顶剧烈摇晃了好几下。我们赶忙提醒他注意安全,并耐心地等他安全下来后,才借了主人家一间清净房间,跟他详细说了案子的事情。从惊讶到暴跳如雷,最后是喋喋不休:“好、好、好,麻烦你们给我送材料了,我一定按时来打这个官司,我就不信还没有个说理的地方了……”
然而接下来一起健康权纠纷却没有这么顺利。当事人双方同村且居住不远,因琐事发生口舌,继而扭打致伤。在打听被告住所的途中,四邻八舍的群众就开始议论纷纷。大体是原告一家在村上为富不仁,乡情不好,大家都看不过眼。而被告一家却也是一分不让人的主,这下小事弄成大事,就看法院能不能秉公处理。这些话语让我们顿时有些沉重,每个人心里都有了一丝丝压力。
果然,刚进被告家中,被告是公公、婆婆和儿媳,公公不在家,婆媳二人连个“请坐”也没有说便大声叫喊起来。
“怎么,还没有王法了?还叫你们来欺负我们一家子了?”
“不是,不是,我们今天来的意思是这样,对方把你们起诉到法院了,现在依法给你送达起诉状和开庭传票,请你们签收,并按时出庭参加诉讼。”
“我不收,拿走拿走!”
“他不是有钱吗?把派出所买通了,还把你们买通了,那怎么不叫人把我一家子抓去坐监呢,怎么不把我一家子枪毙呢?”
“不是这个意思,你听我们给你解释。”
“不听,我不听,我也不去,有本事让他们把我一家子弄死算了…..”
最终,我们也没能说服她婆媳二人冷静下来听我们解释来意,只好留下材料悻悻而走。然而,随着警车的启动声,从冰冷的铁大门里一把扔出的材料,像寒风中的落叶,飘落一地…..
一个案子接一个案子,一家接一户,有笑脸相迎,有悲苦连天,更有横眉冷对,等到返回单位的时候天色已暗,大家疲乏的连吃晚饭的力气都没有了。
这便是真实的送达工作。我们这里地处西北偏远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很是淡薄,厌诉观念浓重,加上“爱面子”,因此对于司法机关从内心还有着相当大的抗拒意识。加之当前社会的诚信缺失,被告特别是愿意配合法院送达工作,主动接收法律文书的民事案件被告越来越少了,反而出现了一大堆案件被告出于各种原因,故意躲避、抗拒法院的送达工作,比如送达路上问路时有人支支吾吾掩饰或者故意指错,还有恰巧问到被告本人或者其亲属的,竟说没这个人甚至还有说自己全家早已死光光的桥段,于是经常上演一出出令人无可奈何而又啼笑皆非的话剧。
还有多少次,利用下班或者晚上的时间,办案人员到当事人楼下门前看其家中是否亮灯或者是否有打扫的痕迹来判断是否有人居住,或者每次出发都拐道那些找不到的当事人家中看看,或者向当地派出所和村委会,四邻八舍打听被告方是否回过家等等方式以便送达传票和判决书到被告方的手上。
虽然送达工作很是艰辛,早出晚归,风风尘尘,甚至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也有很多次只能因为被告当事人下落不明或者拒收法律文书怅然而归。然而,我们并没有气馁,我们依旧坚持,只因为,这是我们的职责和对法律的信念。无论送达成不成功,我们都能很清楚地看到,通过送达,通过与被告方的亲友,邻居,还有在通过基层组织了解情况过程中,也达到了宣传法律程序、普及法律知识的过程。看到一个个案件因为我们的送达工作能够最终找到被告方,或者在我们的努力下,苦口婆心的教育和引导,让当事人最终认识到法律程序的重要性,最终正确面对纠纷,出庭应诉。只要能够让承办法官多一分做调解工作的可能性,多一次用心沟通的机会,多一方陈述和证据的来源,最终依法解决矛盾纠纷,让公平和正义的天平更加端直,那么这送达路上许多的不被理解和委屈周折也就化成我们最大的欣慰了。
作者单位:甘肃省宁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