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法院宣传的不解之缘
2015-02-02 10:26:38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肖建宏
从小学到大学,最让我引以为荣的事就是语文老师把我的作文当作范文在班上读,每当此时,心里总是美美的,那欣喜久久不能平静。工作后,忙于记录、审案,似乎忘记了写作这件事。一个偶然,我重新开始写点东西,从此便与法院宣传结下了不解之缘。
那是在2005年,我从基层法庭调到纪检组工作,办公室对门是研究室,主任是我高中的老师杨逢春,他改了行到法院工作。不幸的是,杨老师患上了癌症,做了手术后身体很虚弱,看着他每天坚持着写这写那,心里很是担心,想为他分担点什么。“我可以学着写写宣传稿件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跳了出来。我把这想法一说,杨老师很高兴的当起了我的第二次老师,他和我讲了法院宣传稿件的写作要领和技巧,我便尝试着写起了宣传稿件。
东西写出来容易,但要发表就不是容易的事了。一开始,向报社投了很多次,但都石沉大海,我像泄了气的球一样失去了信心。杨老师鼓励我别放弃,才又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找了些报纸、杂志,认真研究刊登的新闻稿件的写作方式,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的《宾川法院创新机制结硕果》稿件被《大理日报》采用,这是我撰写的宣传稿件第一次见报,看到报纸那天,我激动万分!随后,我的稿件不断被各级媒体采用,连《法制日报》和《人民法院报》都采用了我的稿件。而今,十年过去了,在法院宣传战线上我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五次在全省法院系统征文活动中获奖,多次被评为宣传先进,2013年撰写的一篇调研论文被最高法院评为“审判管理优秀论文”,一系列的成绩见证了我十年的努力与付出。
然而,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还是2006年6月15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政务网站云南法院网的开通,这是云南省审判机关又一个法制宣传重要阵地,这一阵地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新兴的网络宣传媒体。我向云南法院网的邮箱投了稿,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很快稿件就在网站上出来了。网络媒体比起报纸、杂志来说,内容更新快,用稿量大,每次写完稿件,我都投到法院网的邮箱里,云南法院网迅速更新的内容,新颖的设计、权威的信息,深深吸引了我,也成了我每天一进办公室就第一个浏览的网站。云南法院网负责人唐时华老师还多次打电话指导我的稿件修改和约稿,这让我非常感动,往来多了,我和唐时华联系也多了起来,但一直都没有谋面。
2009年,我从北京培训回到昆明,才见到了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唐时华老师,在昆明,他请我和同事小聚,他的真诚热情豪爽一如电话中留给我的印象,我们相见恨晚。我也才知道,云南法院网每天的投稿高达四、五百篇,可想工作量之大,网站的老师们把电话指导作者作为每天的常规工作之一,我也更也理解了云南法院网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之间点击率飙升到500万人次,在全省法院有那么多的粉丝,在全国法院的影响有这么广,实非偶然!
回想我这十年从事法院宣传工作的经历,最让我珍惜和感动的,不是发表了多少稿件,得过多少奖励,而是认识了一群从事法院宣传工作的良师益友,他们对法治的追求和法律人的执著,深深感染了我,我为自己能加入这个激情四射的团队而骄傲自豪。除了唐时华老师兄弟般的情谊,还有省高院的田成有副院长、新闻办童晓宁主任、茶莹、牛光新、胡鹏、刘学斌、赵赢、姜光鑫、杨帆、刘雅婷、柳明海等老师,还有曲靖中院的区红雁、红河中院的钟旭、楚雄中院的刘琼、怒江中院的李晓槲、熊燕等朋友同仁,一口气能说出几十个。省院新闻办的同仁路过宾川有空都会来看看我们基层法官,有什么问题向他们请教,他们都会不厌其烦的解答,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是2014年底,省法院新闻办和《云南法制报》联合组织的“小庭大事”征文颁奖,我因家中母亲生病,不能前去领奖,新闻办童晓宁主任到宾川做法治讲座,讲座结束时特意为我补颁了奖。看着视频上播放的颁奖词,我不禁感动,这种感动不是因为我本人获奖,而是觉得我们法院新闻人之间真诚的友谊和关爱是如此珍贵。
细细想来,是法院宣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有种回家的感觉,彼此没有拘束,有的只是真诚。我见识了田成有副院长弹奏古琴的潇洒,没有严肃的领导模样,更有学者的淡泊自然;欣赏了童晓宁主任信手拈来小诗一首的才女风范,流露出她对生活的热爱;记得茶莹老师为了我的一篇稿件多次认真修改一丝不苟的认真;不忘牛光新老师对我新闻图片摄影手把手的指导;感受过胡鹏老师四川口音的谆谆教诲,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听到过李晓槲略带湖南口音的发言,展示豪放不羁的性格;领悟了熊燕妹妹对兄长般的关怀,那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我喜欢这样一群法院新闻宣传人,他们身上,有爱有真诚有敬业,是满满的正能量!
从事宣传工作很辛苦,经常为了赶写一篇稿子埋在电脑前几个小时,想不起喝口水,甚至加班加点,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而很多法院宣传人的职级待遇却难以解决,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官员额制的落实,法院宣传人路在何方?这是近期我在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舍不得离开这群良师益友,舍不得放手这份真挚的情谊,无论如何,我会坚持留住这份感动,珍惜这难得的缘份。用唐时华老师的话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的人,走过很多的路,跨过很多的桥,看过很多的风景,总会许多美丽与温暖在心空中难以抹去”。
路在脚下,心在远方,这不解之缘,将会陪我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云南省宾川县人民法院
那是在2005年,我从基层法庭调到纪检组工作,办公室对门是研究室,主任是我高中的老师杨逢春,他改了行到法院工作。不幸的是,杨老师患上了癌症,做了手术后身体很虚弱,看着他每天坚持着写这写那,心里很是担心,想为他分担点什么。“我可以学着写写宣传稿件呀!”一个念头从我心里跳了出来。我把这想法一说,杨老师很高兴的当起了我的第二次老师,他和我讲了法院宣传稿件的写作要领和技巧,我便尝试着写起了宣传稿件。
东西写出来容易,但要发表就不是容易的事了。一开始,向报社投了很多次,但都石沉大海,我像泄了气的球一样失去了信心。杨老师鼓励我别放弃,才又激发了我的斗志,我找了些报纸、杂志,认真研究刊登的新闻稿件的写作方式,我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我的《宾川法院创新机制结硕果》稿件被《大理日报》采用,这是我撰写的宣传稿件第一次见报,看到报纸那天,我激动万分!随后,我的稿件不断被各级媒体采用,连《法制日报》和《人民法院报》都采用了我的稿件。而今,十年过去了,在法院宣传战线上我获得了不少的荣誉,五次在全省法院系统征文活动中获奖,多次被评为宣传先进,2013年撰写的一篇调研论文被最高法院评为“审判管理优秀论文”,一系列的成绩见证了我十年的努力与付出。
然而,最让我感动和难忘的还是2006年6月15日,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官方政务网站云南法院网的开通,这是云南省审判机关又一个法制宣传重要阵地,这一阵地让我从另外一个角度认识了新兴的网络宣传媒体。我向云南法院网的邮箱投了稿,经过编辑老师的修改,很快稿件就在网站上出来了。网络媒体比起报纸、杂志来说,内容更新快,用稿量大,每次写完稿件,我都投到法院网的邮箱里,云南法院网迅速更新的内容,新颖的设计、权威的信息,深深吸引了我,也成了我每天一进办公室就第一个浏览的网站。云南法院网负责人唐时华老师还多次打电话指导我的稿件修改和约稿,这让我非常感动,往来多了,我和唐时华联系也多了起来,但一直都没有谋面。
2009年,我从北京培训回到昆明,才见到了神交已久却素未谋面的唐时华老师,在昆明,他请我和同事小聚,他的真诚热情豪爽一如电话中留给我的印象,我们相见恨晚。我也才知道,云南法院网每天的投稿高达四、五百篇,可想工作量之大,网站的老师们把电话指导作者作为每天的常规工作之一,我也更也理解了云南法院网为什么能在短短几年之间点击率飙升到500万人次,在全省法院有那么多的粉丝,在全国法院的影响有这么广,实非偶然!
回想我这十年从事法院宣传工作的经历,最让我珍惜和感动的,不是发表了多少稿件,得过多少奖励,而是认识了一群从事法院宣传工作的良师益友,他们对法治的追求和法律人的执著,深深感染了我,我为自己能加入这个激情四射的团队而骄傲自豪。除了唐时华老师兄弟般的情谊,还有省高院的田成有副院长、新闻办童晓宁主任、茶莹、牛光新、胡鹏、刘学斌、赵赢、姜光鑫、杨帆、刘雅婷、柳明海等老师,还有曲靖中院的区红雁、红河中院的钟旭、楚雄中院的刘琼、怒江中院的李晓槲、熊燕等朋友同仁,一口气能说出几十个。省院新闻办的同仁路过宾川有空都会来看看我们基层法官,有什么问题向他们请教,他们都会不厌其烦的解答,就像是一家人一样。让我难忘的一件事是2014年底,省法院新闻办和《云南法制报》联合组织的“小庭大事”征文颁奖,我因家中母亲生病,不能前去领奖,新闻办童晓宁主任到宾川做法治讲座,讲座结束时特意为我补颁了奖。看着视频上播放的颁奖词,我不禁感动,这种感动不是因为我本人获奖,而是觉得我们法院新闻人之间真诚的友谊和关爱是如此珍贵。
细细想来,是法院宣传把我们联系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有种回家的感觉,彼此没有拘束,有的只是真诚。我见识了田成有副院长弹奏古琴的潇洒,没有严肃的领导模样,更有学者的淡泊自然;欣赏了童晓宁主任信手拈来小诗一首的才女风范,流露出她对生活的热爱;记得茶莹老师为了我的一篇稿件多次认真修改一丝不苟的认真;不忘牛光新老师对我新闻图片摄影手把手的指导;感受过胡鹏老师四川口音的谆谆教诲,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听到过李晓槲略带湖南口音的发言,展示豪放不羁的性格;领悟了熊燕妹妹对兄长般的关怀,那是发自内心的感动!我喜欢这样一群法院新闻宣传人,他们身上,有爱有真诚有敬业,是满满的正能量!
从事宣传工作很辛苦,经常为了赶写一篇稿子埋在电脑前几个小时,想不起喝口水,甚至加班加点,眼镜的度数越来越高,而很多法院宣传人的职级待遇却难以解决,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法官员额制的落实,法院宣传人路在何方?这是近期我在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
我舍不得离开这群良师益友,舍不得放手这份真挚的情谊,无论如何,我会坚持留住这份感动,珍惜这难得的缘份。用唐时华老师的话说:“人的一生,总会遇到很多的人,走过很多的路,跨过很多的桥,看过很多的风景,总会许多美丽与温暖在心空中难以抹去”。
路在脚下,心在远方,这不解之缘,将会陪我一路前行!
作者单位:云南省宾川县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侯裕盛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