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公信的催化剂
——青岛市李沧区法院信息化工作侧记
2014-05-11 08:40:0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洪坚 郭栋
  5月8日上午9时30分,山东省青岛市李沧区人民法院四号科技法庭内,法官齐青华正在审理一起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在院外大型LED屏幕上,庭审情况正在同步全程直播。“在马路上就能清清楚楚地看到法官开庭,啥情况都在咱老百姓眼皮底下。这样的法官处理案件,俺们信得过。”翠湖社区前来立案的许大爷对记者说。

  其实,庭审户外直播只是李沧法院在信息化建设整体布局中的一项工作而已。近年来,围绕信息化建设,李沧法院坚持周密论证、统筹规划、积极推进、分步实施,一步一脚印,一年一变化,短短几年时间,信息化建设风生水起,成果喜人。

  精准化管控 催进规范司法

  墙上的时钟已经指向晚上8时,李沧法院330办公室里,民三庭副庭长李霞刚送走一同合议某保险合同纠纷案件的陪审员,又坐到电脑前忙碌起来。

  “现在系统要求很严格,庭审结束后5日内必须合议,否则就要被锁定。不仅不能进行任何操作,还直接影响案件质量的评定。最近天天连轴开庭,没顾得上合议。所以今天加班也必须完成工作,要不明天就只能向分管副院长去申请解锁了。”李霞解释说。

  据李霞介绍,严格与规范是李沧法院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一大显著特点。像要求庭审结束后5日内必须合议一样,系统对案件的近20个关键节点进行了严格的时限控制,要求办案法官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规定步骤完成规范操作,并且实施全面、动态和实时监控,随时掌控案件运转情况。层级管理、多方监督、案件锁定、跟踪督办等措施多管齐下,共同防止司法行为失控。

  “无规矩,不成方圆,系统对不规范的操作一个也不放过。去年审执结的5500余起案件中,自查发现程序性瑕疵的不到1%,也没有产生因程序违法被改发的案件。部分干警办案节奏松散拖拉的坏习惯被切实纠正,今年前4个月,结案数量同比增长25.67%。我们已经连续5年在全市基层法院工作考核中名列前茅,连续5年在全区机关工作考核中获得优秀。”李沧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韩闽自豪地说。

  人性化服务 提高工作效率

  见到记者时,书记员小綦刚刚从审委会讨论案件的现场回来,“稍等一下,我先把审委会笔录打印出来。”“那么多审委会委员,逐个签字很麻烦吧?”记者问。“不麻烦,现在审委会研究案件也实现信息化了。笔录在案件研究结束后当场在系统内提交,委员们可以实时查阅并进行电子签名。我回来只需要打印存档,不用来回跑腿。很快,很省事。”小綦扬了扬说话间已打印好的笔录,高兴地说。

  服务性强且便捷实用,是李沧法院信息化工作中的另一大特色。记者看到,一个信息化管理平台,涵盖了审判管理、执行管理、行政后勤管理、绩效考核管理、廉政风险防控等方面的全部工作,实现一网融合。许多事务性的工作都可以由电脑系统代劳:诉讼文书自动生成、案件结案自动识别、统计数据自动汇总、文书事项网上审批、电子签章集中印刷……甚至连办公用品领取、图书借阅、会务安排这样的行政办公事务,也都是在系统内完成的。“系统就像一个小管家,许多事情,动动鼠标它就帮助完成了,非常简单,也容易上手。事务性工作上省力省心,就能腾出更多精力研究案子了。”民一庭庭长韩雪梅说。

  李沧法院信息系统的有效运转,为干警减轻了约30%的事务性工作负担,审判效率因此明显提高,据测算,该院案件的平均审判周期压缩近四分之一。纸张、硒鼓等办公耗材的使用也大大减少,每年节省办公经费10余万元。信息化系统已经越来越成为李沧法院干警爱用会用善用的小小管家和得力助手。

  全程化公开 催生广泛信赖

  在李沧法院的立案大庭里,律师刘均在等待立案的当口儿,拿出手机登录了李沧法院的官方网站,一串密码输入后,出现了案件进程信息的界面。

  “这是我代理的另一个案件,你看,这里显示司法鉴定程序结束,法官已经排期准备调解了。有句话叫打开窗户说亮话,现在,法院把这么多的信息全都阳光化了,老百姓怎么能不信赖呢?”刘均一边向记者展示手机里的画面,一边感慨地说。

  其实不仅是网站,人们通过手机短信和触摸查询终端机等载体和设备,都可以随时随地获得自己所涉案件的相关审执信息;通过法院在微博平台、LED户外显示屏等公开发布的内容和消息,能够更加全面快速地了解法院工作情况;数字技术的有效运用,让电子卷宗远程查阅、庭审在线录播直播、裁判文书上网等离老百姓有些遥远的事情,都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信息化建设带动下的司法公开,让公众了解法院的渠道更多、范围更广、程度更深。近3年来,该院上诉案件率始终保持在5%以下的低位运行,信访案件数量则以近20%的幅度逐年下降,未出现涉法涉诉严重信访事件,群众对司法工作的信赖程度与日俱增。
责任编辑:杨青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