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经验:三种方法实现良好执行效果
2013-03-20 11:15:45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王淑霞
  执行工作的终极目的是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如何在维护裁判文书权威的同时,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这是执行法官经常面对的考验。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总结出以“三必谈四公开五不结”为核心的规范执行工作法、以“三种战术”为核心的能动执行工作法和以“五小效应”为核心的和谐执行工作法,收到了较好的执行效果。

  首先,“三必谈四公开五不结”中的“三必谈”,是指每个执行案件都做到与审判阶段案件承办法官必谈,与申请人、被执行人双方必谈,与来访当事人必谈。“四公开”,是指坚持向申请人和被执行人公开联系方式及监督方式,公开执行措施及理由,向申请人公开执行进展及理由,公开依职权查找到的线索。“五不结”,指在未完成以下五个环节的工作前,不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即未进行风险评估的不结,未做完“四查”工作的不结,未穷尽执行手段的不结,未当面向申请人解释原因的不结,执行流程不完备的不结。

  在秦某与侯某物权纠纷一案中,法院判令侯某一家腾退出秦某以前借予其居住的公房。这起案子在诉讼阶段就比较棘手,秦某的儿子兼代理人王某态度偏激,还曾给诉讼法官送贬义锦旗。收案后,我首先按照程序告知申请人的代理人王某我是承办此案的法官,并将座机、手机电话、约见方式等一一说明;接着找被执行人发出限期履行通知书,做调查。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申请人秦某在宣判后的第二天就去世了,以其为承租人的公房租赁关系也应当自动解除,但为了拆迁利益,秦某的儿子王某在伪造授权委托书后向法院申请执行。在情况证实后,我找来了王某,拿出了自己的工作日志,向他展示了查案的结果和整理好的证据材料,在铁证面前,前一天还振振有辞的王某低下了头,反省了自己的错误并主动撤回了执行申请。

  其次,“三种战术”是本着“对症下药”和“教育为主、强制措施为辅”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执行案件而通常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是攻坚战术,啃下骨头案。针对骨头案,必须做到提前阅卷,通盘分析,找准问题的症结所在,制定出详细的工作计划,通过与被执行人经常性的沟通,分步采取合理的执行措施,打破执行僵局。二是协同战术,拔去钉子案。涉及城市拆迁改造等类型的案件,群体性、敏感性强,如果盲目采取强制措施,容易激化矛盾,引起上访、暴力冲突等不良后果。对此类案件,必须提前评估案件风险,制定详细的执行预案,在领导审批后,积极争取本院法警大队、公安分局等部门的支持,并邀请基层组织和代表委员全程参与执行,做好事前通知、全程安抚、突发事件防控等工作。三是生道战术,救活休克案。当事人部分履行能力不足时,如果盲目采取查封银行账户、扣押固定资产等措施,很可能会进一步削减当事人的履行能力。

  在某银行与某公司借款合同纠纷一案中,法院判决某公司给付某银行借款本金和利息总计600多万元。进入执行程序后,银行提出要冻结该公司的银行账户,迫使其还钱。通过调查,我发现,该公司现有在职职工250余人,离退休人员640余人,由于历史原因,公司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企业也在积极调整和应对,但因问题由来已久,一时难以解决。考虑到企业一旦倒闭,在岗职工将全部下岗,离退休职工的生活也将失去保障,很有可能对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最终我采用放水养鱼的生道战术,在申请人与被执行人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最终促成了双方的和解,既有利于债权的实现,也帮助企业起死回生。

  最后,和谐执行工作法中的“五小效应”是“攻心为上”执行原则的具体化,即讲清“小道理”,化解双方当事人的疙瘩;肯定“小亮点”,为执行双方当事人达成合意增添动力;解决“小困难”,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让当事人切实感受到法院的为民之情;注重“小细节”,以看得见的方式让当事人感受到法律的权威与公信;团结“小圈子”,依托亲情、友情、乡情、爱情,最大限度地争取外部支持,形成促动执行的合力。“五小效应”究其根本就是换位思考,从小处下功夫,四两拨千斤,以推动执行案件的顺利执结。

  (作者单位:北京市门头沟区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周利航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