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刀马旦”到女法官 完美诠释法律艺术
2010-01-20 19:31:52 | 来源:新华网 | 作者:余英杰
  陈燕萍,个子不高,偏瘦,一身黑色的套装配上她乌黑的长发,看上去很安静。

  然而,说起自己曾经刀马旦的学艺生涯,她顿时变得活跃起来:她每天早上4点起床练功,可以一口气原地翻50个跟头,可以踢高难度的16根枪--8个人从各个方向扔枪过来,她要冷静地观察,迅速做出判断,用最敏捷的身手把枪踢走。

  之后,机缘巧合,她改行做了一名法官,把在艺校锻炼出的韧性和习得的平衡艺术发挥到了极致。

  一手牵法治 一手牵乡土

  关于基层法官,有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一个刚从学校毕业的法官到农民家里判案大谈权利义务等,结果被老乡给打出了家门。

  陈燕萍开始也有这样的尴尬。她是江苏盐城人,嫁到了靖江,由于不懂当地方言,被当事人以"洋腔京调"为由申请撤换。这让她尴尬不已。

  此后,她开始加紧学习当地方言,并借助电视上的字幕去学习当地流传已久的说唱艺术--靖江讲经。靖江讲经以纯粹的靖江地方语言流传于世,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陈燕萍希望从这些学习中了解当地的风俗习惯和人们的习性。

  陈燕萍在基层做法官,办的案子十有八九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她的脑中要始终绷着两根弦,一根是现代化的市场法则,一根是传统文化占主导的农村社会。

  2004年,家住东兴镇惠圣村的李洪根和李洪军兄弟,因赡养母亲等事频繁拌嘴,后来演变为互相殴打,在一次殴打中,弟媳误打了大伯李洪根一个耳光。

  在当地农村,男人被女人打耳光,被认为是一件触霉头的事情。因此,李洪根要求弟媳用猪、牛、羊的六眼敬菩萨,同时还要放鞭炮去晦气。对大哥的要求,李洪军坚决不同意。由此两家矛盾开始升级,冲突不断,哥哥甚至在弟弟家必经之路上挖了个坑。村干部调解无效,甚至警察来了劝解都没用。

  后来事情闹到了法庭,主审法官是陈燕萍。接案后,陈燕萍发现原被告是亲兄弟,便没有简单地启动司法程序,而是找准矛盾症结做工作。

  陈燕萍先找到大哥李洪根做思想工作,在听了李洪根的一番话后,明白了兄弟矛盾的根源是"男人被女人打耳光晦气"的思想。她意识到,这个案件虽小,但办好这个案件对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倡导新风有益处。

  随后,陈燕萍来到李洪军家了解情况,得知弟弟李洪军也想早点化解矛盾,只是苦于没有合适的办法,见状,陈燕萍就和李洪军说,"现在跟我到你大哥家,按我说的做。"随他们前往的还有陈燕萍请的村干部和村里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洪根,我们跟洪军谈过,他觉得自己做的不对,洪军是特地来向你赔礼道歉的,兄弟间的事情没必要闹上法庭,让人家笑话。你就不要拘泥礼数了,你提的那些要求我们已经不提倡了。今天,村干部在这里,几个长辈也都来了,你不看僧面看佛面,让洪军给你斟杯茶,向你陪个不是,你看呢?"陈燕萍一席话入情入理,再加上来了那么多人,弟弟又亲自端茶赔罪,李洪根心理那个解不开的结终于松开了。

  "哎,不是什么大事,看大伙说的,洪军,走,咱们现在就去把坑填起来。"说完,李洪根和弟弟李洪军扛着铁锹填坑去了。

  后来,陈燕萍总结到,农村有句俗话叫:"一代官司三代仇"。很多案件如果当庭判决,对法官倒是省心省力,但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老百姓很多时候争的是一口气,这口气没了这人也就没了,所以化解心结比化解法律矛盾更为重要,这时候调解比判决更有效。

  在陈燕萍所办的案件中,有70%以上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是达到了90%以上。

  农村很多人害怕和法院和法官打交道。在采访中,很多乡亲,对法官有着不小的误解,"法官,法官,那不就是官嘛!",也不愿意多谈。但是一说到陈燕萍,他们就拥上来七嘴八舌地直夸"好!"。

  "以前,我没打过官司,害怕法官,他们都很威严",家住新桥镇三兴村的农民沈仁义说,"父亲临死前,让我跪在他面前发誓,'穷死不当贼,冤死不告官'。"

  然后,因为女儿的婚姻问题,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抱着试一试的态度,让女儿起诉到了法院。

  见到陈燕萍后,他的认识发生了改变,"陈法官完全不是我想象中的样子,她朴实、和气、平易近人,说话做事特别公道,在法律容许的范围内处处帮我着想。她用自己的手机,一次又一次打电话帮他们做调解工作,很让人感动。"

  后来,拖了很久都没解决的问题,在陈燕萍那里两个月得到了解决。判决那天,沈仁义一家从法庭走出来,像是卸下了沉重的包袱,轻松了很多。

  "这回我知道,老父亲的话错了。"他说。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江苏省靖江市江阴工业园区是中国农村经济发展转型期的缩影,作为江苏省跨江联动的工业园区,这里相对全国农村而言经济发展较快,但是仍处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的转型期。

  陈燕萍作为这里的基层法官,经常会遇到一些事关大局的案子,稍有不慎就会引发更大的麻烦,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不良后果。

  地方官员告诉记者,以前最头疼的问题是计划生育,现在最头疼的是拆迁。

  陈燕萍也不得不面对这个问题。

  2007年上半年,辖区发生一起因新建学校涉及30多户村民的拆迁案件,因部分村民对补偿方案不满意,出现了集体阻工和聚众上访的征兆。

  如果不迅速妥善处理,不仅学校建设无法按期完成,而且还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影响社会稳定和党群关系。

  陈燕萍接受案件后,知道事情的分量,不敢有丝毫怠慢,带领合议庭的同志,立即挨家挨户没日没夜做工作,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安抚群众情绪,耐心讲解法律法规,协调解决群众困难,争取拆迁村民的合法权利。

  为解决一名村民的建房困难,她多次跑有关部门帮助办手续,筹资金。一个星期下来,她人瘦了一圈,满嘴起泡,村民见了都十分心疼,表示:"陈法官是真心为我们办事,她的话我们听。"

  最后,案件全部协调解决。

  2008年1月1日,新的《劳动合同法》开始实施。靖江作为中国最早的沿江开放城市,有船舶修造、能源电力、石油化工等产业,企业大大小小,不计其数。面对新的《劳动合同法》,一些企业压力感到很大。终于,矛盾爆发了,案子到了陈燕萍手中。

  一家企业的几十个职工把公司告上了法庭,要求企业按照新劳动法履行义务。按说这个案件的法律问题并不复杂,判起来很容易,但是陈燕萍了解到,如果按照法律去判,那么这个企业可能就会因此垮掉,企业跨了,职工不仅得不到应得权利,反而连工作也没了。而且,这个案子后面还有若干劳动者和企业在观望。

  陈燕萍知道此案在当地分量,觉得不能轻易判决,于是,她开始耐心做双方当事人的工作。她把企业的困难讲给职工听,并分析强力执行后的利弊,同是也劝企业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拿出一些钱来满足职工的要求。后来,双方经调解结案,一场风波就此烟消云散。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陈燕萍法官明白法院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角色,凡是党委、政府的工作难点,都是法院和法官的工作重点,妥善处理好企业改制、城市建设、劳动保障等困扰地方发展的案件,就成为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辨析法理不忘人情

  中国有句古话"天理国法人情",从三个层面规范古代官员的审判行为。这三者经常产生冲突,关系紧张会导致很多问题发生。而陈燕萍法官却是一个贯通三者的高手。

  郭广洪、郭广银、郭广福三兄弟家住靖江澄靖园区五圩村后怀兴圩16号,他们感情甚好,闲暇时常会聚到一起拉拉家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段浓浓手足情曾一度濒临破裂。

  原来,郭氏三兄弟的父母生前有4间180平方米的老式平房,父亲在世时,弟兄三个曾经对父母的财产进行过分割,约定三兄弟都有一份,但老三郭广福因当年顶替父亲到云南工作,曾经口头承诺放弃家中财产继承权,因此4间老房就由至今都是农村户口的大哥、二哥继承。而22年后,老三郭广福的生活越来越不如两位留在农村的哥哥,他想回到原籍靖江,从两个哥哥手中要回父母遗留下来的4间老屋的部分房产。

  而事实上,4间老屋早已被拆除,两个哥哥筹资在原址上重建了新的平房。而且22年里,郭广福很少从云南回来,赡养父母的义务基本由两个哥哥承担,直到送二老走完最后的人生历程。

  2007年,老三郭广福一纸诉状将两个哥哥告上法庭。两个哥哥一边很愤怒,一边也担心这一告兄弟之间就会形同陌路。

  开庭后,陈燕萍第一句话就让他们提到嗓子眼的心落下来了,"我们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更加重视兄弟之间的手足之情。"

  她接着说:"每个案子都能用国家的法律来判决,这个案子也不例外,但是判决后,你们兄弟之间的感情就断了。"她还分析说,本案的焦点就在于原告要求的权利是否在法律保护范围之内,是否在情、理、法中。

  听到这,三兄弟都沉默了。

  之后,经过陈燕萍的耐心细致的调解和入情入理的分析,两个哥哥原谅了弟弟,三兄弟握手言和,原告撤回诉讼。

  像这种徘徊在人情与法理之间的案子,陈燕萍经受过很多,几乎件件成功。她14年办理过3000多件案件,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访。

  善良的"冷面"法官

  关于人情,更大的挑战是当事人说情送礼。

  2007年,陈燕萍在审理一起离婚案时,女方父母鼓动女儿闹离婚,并通过熟人找到陈燕萍,请求她帮忙,顺手递给她一个装有1000元的红包,被陈燕萍当即蜿蜒谢绝。女方父母以为她嫌少,又从口袋中掏出一叠钞票。陈燕萍板起面孔进行制止,并严肃批评他们不要强迫女儿离婚。

  经调解,本无大矛盾的小俩口和好,女方父母感慨地说:"陈法官认法不认钱,只怪我们一时糊涂,以后再也不干涉小俩口的婚姻了。"

  一次,陈燕萍在审理一起借贷纠纷案件时,被告是一名农村干部,与她丈夫关系非常要好。被告就请她丈夫吹吹"枕边风",请陈燕萍关照一下,原告听到风声后非常担心。但陈燕萍在查清事实,分清是非的基础上,依法判决被告败诉。

  被告接到判决书后非常服气的说:"陈法官只认法不认人,这样的法官,我佩服。"并很快履行了法院判决。

  陈燕萍不是不懂人情世故,是她对此有着更高的看法。"法官不是生活在真空,难免有人情关,如果说情的人从法律的角度客观处理这起案件的话,我会采纳他所提出的观点,如果是违背法律的话,我当然不能给他面子。我给了他面子,谁给我面子?法律是不会给我面子的。"

  陈燕萍告诉记者,"既要坚持办案原则,又要让说情者不难堪,这是一门艺术。"

  如果遇到当事人请吃,她一般会说:"不吃了,吃多了毁了我的好身材。"如果当事人坚持,她会说那改天吧,这一改就没有下文了。要是遇上"死缠烂打"型的当事人,陈燕萍也会生气,"收礼受贿判错案会葬送我一生,你们忍心毁了我?"

  十四年来,陈燕萍无数次拒礼、拒贿、拒吃,这个口碑传开了,当地的父老乡亲都知道陈燕萍是个不收礼的好法官,不少当事人都盼着陈燕萍接手自己的案子,"案子到了陈法官手里,我们放心,心理踏实。"慢慢地给她送礼说情的人也少了。

  只认法,不认钱,不认人,让人觉得这个法官肯定是个特别"冷"的人,但事实上恰恰相反。

  陈燕萍救助面部畸形女孩何小敏,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故事,"法官妈妈"的美誉也不胫而走。如今,陈燕萍照看小敏的时间比自己的女儿还多,女儿有时候会有怨气。陈燕萍这样做女儿的工作:和小敏相比,你有爸爸妈妈,有幸福的家,而小敏爸爸去世,妈妈离家出走,和奶奶爷爷相依为命,她更需要关爱。

  对弱势者的关爱,不仅体现在小敏身上,很多当事人都给我们流着泪讲述和陈法官的故事。

  一次,一位当事人来回几十遍反复讲述自己的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了瞌睡。而陈燕萍却静静地、耐心地听着当事人诉说,很少打断当事人的讲话。直到他没有新理由需要说明时,才向当事人讲起法律的规定和处理的方案,可没等陈燕萍讲完,当事人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怎么说怎么好,我听你的。"陈燕萍很纳闷:"为什么?"当事人说:"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在一次下乡采访中,中央采访团的记者采访完后准备返程,陈燕萍突然提出要等等,然后独自返回采访对象家中呆了片刻。记者对此很好奇,事后陈燕萍解释道,这个采访对象,是因为女儿的意外死亡才告到法庭的,这次为了宣传我,又勾起了人家的伤心事,我觉得于心不忍,回去和大姐说声对不起。

  "司法为民不能只体现在法庭内,还应该体现在法庭外。如果我们的真情唤醒了当事人的理智,我们送出的温暖化解了他们的矛盾,我们奉献的爱心使当事人对生活充满希望,那么,我们的付出就值得。"这段看似很宏大的话从陈燕萍的口中说出,变得很自然。

  在陈燕萍法院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句她最喜欢的格言。"法律是一门艺术,在能够获得对它的认识之前,需要长期学习和实践。--柯克(英国法学家)"。

  很显然,陈燕萍最在乎这句话中的"艺术"二字,正如她曾经的学艺生涯,法律也给了她一个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不过这个艺术不是戏曲展现的美的艺术,而是追求公正与爱的善的艺术。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