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判案”的完美诠释
——法官陈燕萍的故事(上篇)
2010-01-20 19:20:24 | 来源:工人日报 | 作者:王伟
作为一名法官,她从不简单判案,而是通过调解营造案结事了的和谐境界;日复一日地处理家长里短,小事蕴藏大爱,她用柔情演绎法律的公平和生动……
她叫陈燕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
70%的调解率
陈燕萍所在的园区法庭,是一个面对乡村的基层法庭,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民事官司。尽管案多人少,几乎每天都要处理案件,但作为一名法官,陈燕萍却从不轻易判案,而总是“偏好”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案件。
那是一起房屋确权案件。年近七旬的吴老汉被侄女告上法庭。原告认为,吴老汉所住的房屋是其父母的遗产;吴老汉却认为房屋是自己出钱盖的,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陈燕萍接手案件后发现,房屋确实是由吴老汉出钱所盖,原告的诉讼请求应该驳回。按说立马可以了结案件,可陈燕萍却迟迟不判。她分别找来双方,聊他们的叔侄血缘亲情,直聊得叔侄二人泪流满面,握手言和。
“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对法官来说倒是省心省事,但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陈燕萍说,原告父母早逝,只有这一个叔叔,虽然他们积怨已深,但只要用心寻找出他们结怨的症结,唤回亲情,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调解意味着给自己添麻烦,但陈燕萍说,我只不过多费了一些时间和口舌而已。审案中,陈燕萍始终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
靖江位于长江三角洲,是苏中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群众维权意识强,劳动争议、房地产案件相对较多。陈燕萍说,作为一名法官,要有大局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居中斡旋,尽量避免双方的对抗和对立,实现和谐司法。
去年下半年,靖江某民营企业的13名员工,为养老保险把企业主告上了法庭。尽管事实清楚,但陈燕萍并没有急于判案。陈燕萍了解到,如果完全按照职工的主张判案,一方面会引起连锁反应,涉及几百名职工,而更大的问题是,企业会因此垮台。这样一来,即使职工胜诉,企业没了,大家的饭碗也随之丧失。
陈燕萍决定还是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案件。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说,企业存在问题,职工权益必须维护;一方面对职工说,企业存在困难,一步到位解决问题,企业这个“锅”没了,大家也吃不上饭。结果,该企业在陈燕萍的建议下,对同类职工也进行了补偿,从而避免了一起群访事件。同时,采取分期兑现补偿,又给了这个企业生产自救的余地和条件。如今,这家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越办越兴旺了。
“打民事官司为了什么?就是化解人的矛盾。只有让矛盾化解得更彻底、更完善、更和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司法精神。”15年来,陈燕萍受理的3000多起案件,70%是通过调解解决的,而离婚案件的调解率更高达90%。
寻找情与法的结合点
“好多当事人我不让你们去采访,怕揭伤疤,再让他们伤心。”
为当事人着想,寻找情与法的结合点,陈燕萍不放过任何细节。
“我真的不知道你伤成这样,那天不应该传唤你到法庭去,我向你道歉!”新桥镇的张强在妻子提起离婚诉讼期间遭遇车祸,瘫痪在床,妻子要离婚,而张强死活不同意。看到瘫痪的张强被亲友们抬进法庭,陈燕萍深感内疚,于是专程到张强家里看望他。
推开张强家的门,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迎面而来,陈燕萍若无其事地进了屋。从窗户透进的光线,照见张强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根竹棍,面对着墙边开得山响的电视机。陈燕萍意识到,看电视是张强平日的精神依赖,她没去理会电视机,而是跨过竹棍,想去打开窗户。这时,张强大声地说:“不要开,待会儿没人关的。”陈燕萍微笑着说:“没事的,走的时候我会关上。多换换气,对你身体有好处。”
张强的目光从电视屏幕转向了眼前的这位女法官。
“你是第一个不嫌我脏,还那么近地和我谈心的人,今后我都听你的!”
张强心里原本紧闭的窗户终于打开了。强扭的瓜不甜,离就离吧。张强现在天天锻炼身体,生活也能自理了。
情与法常常是冲突的,然而也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陈燕萍看来,调解有多种方法,但总离不开一个“情”字。
每当拿到案子,陈燕萍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情与法的结合点。“因为我相信,赡养案件会有亲情,离婚案件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
当事人老朱与陈嫂就是她反复调解破镜重圆的。
原来,20多年前,老朱上门与带有一儿一女的陈嫂结了婚。没想到前不久,老两口因琐事离了婚,进而向法院提出了分割房产的诉讼。陈燕萍上门了解情况, 陈嫂儿子威胁说,假如这房子分给姓朱的,我就与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陈燕萍慢慢了解到,老朱夫妻两人的感情并没有真正破裂,离婚只是一时之气,老朱有主动和好的意思。因此,陈燕萍没有急着开庭,而是做起了“和”的工作,先后多次找陈嫂和她的儿子谈心,找来陈嫂表妹、儿子的对象和邻居帮助做工作。陈嫂儿子定亲那天,陈燕萍出主意,叫老朱主动帮助儿子张罗亲事,并给准儿媳妇送了个红包。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再后来,陈燕萍又帮老朱向有关方面反映,解决了他家的住房困难,使一家人又重归于好。
有个债务纠纷,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匆匆地找到陈燕萍,说被告回家了。陈燕萍立即开着警车前往被告住地,当她来到村口,只见被告家门口爆竹声声,热热闹闹,原来这里正在办喜事。见此情景,陈燕萍立马调转车头,放弃了这次机会。
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来到陈燕萍办公室,把全部欠款都带来了。被告说,昨天,我看到你们站在村口,心想肯定要来抓我,这下可丢尽了脸。但你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她叫陈燕萍,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
70%的调解率
陈燕萍所在的园区法庭,是一个面对乡村的基层法庭,每天面对的大多是些家长里短、邻里纠纷的民事官司。尽管案多人少,几乎每天都要处理案件,但作为一名法官,陈燕萍却从不轻易判案,而总是“偏好”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案件。
那是一起房屋确权案件。年近七旬的吴老汉被侄女告上法庭。原告认为,吴老汉所住的房屋是其父母的遗产;吴老汉却认为房屋是自己出钱盖的,双方闹得不可开交。
陈燕萍接手案件后发现,房屋确实是由吴老汉出钱所盖,原告的诉讼请求应该驳回。按说立马可以了结案件,可陈燕萍却迟迟不判。她分别找来双方,聊他们的叔侄血缘亲情,直聊得叔侄二人泪流满面,握手言和。
“很多案件,如果一判了之,对法官来说倒是省心省事,但乡亲们抬头不见低头见,可能就因为一件小事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陈燕萍说,原告父母早逝,只有这一个叔叔,虽然他们积怨已深,但只要用心寻找出他们结怨的症结,唤回亲情,矛盾就会迎刃而解。
调解意味着给自己添麻烦,但陈燕萍说,我只不过多费了一些时间和口舌而已。审案中,陈燕萍始终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
靖江位于长江三角洲,是苏中经济发展的领头羊,群众维权意识强,劳动争议、房地产案件相对较多。陈燕萍说,作为一名法官,要有大局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维护当事人合法利益的前提下,积极居中斡旋,尽量避免双方的对抗和对立,实现和谐司法。
去年下半年,靖江某民营企业的13名员工,为养老保险把企业主告上了法庭。尽管事实清楚,但陈燕萍并没有急于判案。陈燕萍了解到,如果完全按照职工的主张判案,一方面会引起连锁反应,涉及几百名职工,而更大的问题是,企业会因此垮台。这样一来,即使职工胜诉,企业没了,大家的饭碗也随之丧失。
陈燕萍决定还是采取调解的方式处理案件。一方面对企业负责人说,企业存在问题,职工权益必须维护;一方面对职工说,企业存在困难,一步到位解决问题,企业这个“锅”没了,大家也吃不上饭。结果,该企业在陈燕萍的建议下,对同类职工也进行了补偿,从而避免了一起群访事件。同时,采取分期兑现补偿,又给了这个企业生产自救的余地和条件。如今,这家民营企业渡过难关,越办越兴旺了。
“打民事官司为了什么?就是化解人的矛盾。只有让矛盾化解得更彻底、更完善、更和谐,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和谐司法精神。”15年来,陈燕萍受理的3000多起案件,70%是通过调解解决的,而离婚案件的调解率更高达90%。
寻找情与法的结合点
“好多当事人我不让你们去采访,怕揭伤疤,再让他们伤心。”
为当事人着想,寻找情与法的结合点,陈燕萍不放过任何细节。
“我真的不知道你伤成这样,那天不应该传唤你到法庭去,我向你道歉!”新桥镇的张强在妻子提起离婚诉讼期间遭遇车祸,瘫痪在床,妻子要离婚,而张强死活不同意。看到瘫痪的张强被亲友们抬进法庭,陈燕萍深感内疚,于是专程到张强家里看望他。
推开张强家的门,一股令人作呕的臭味迎面而来,陈燕萍若无其事地进了屋。从窗户透进的光线,照见张强躺在床上,手里拿着一根竹棍,面对着墙边开得山响的电视机。陈燕萍意识到,看电视是张强平日的精神依赖,她没去理会电视机,而是跨过竹棍,想去打开窗户。这时,张强大声地说:“不要开,待会儿没人关的。”陈燕萍微笑着说:“没事的,走的时候我会关上。多换换气,对你身体有好处。”
张强的目光从电视屏幕转向了眼前的这位女法官。
“你是第一个不嫌我脏,还那么近地和我谈心的人,今后我都听你的!”
张强心里原本紧闭的窗户终于打开了。强扭的瓜不甜,离就离吧。张强现在天天锻炼身体,生活也能自理了。
情与法常常是冲突的,然而也常常是密不可分的。在陈燕萍看来,调解有多种方法,但总离不开一个“情”字。
每当拿到案子,陈燕萍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情与法的结合点。“因为我相信,赡养案件会有亲情,离婚案件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
当事人老朱与陈嫂就是她反复调解破镜重圆的。
原来,20多年前,老朱上门与带有一儿一女的陈嫂结了婚。没想到前不久,老两口因琐事离了婚,进而向法院提出了分割房产的诉讼。陈燕萍上门了解情况, 陈嫂儿子威胁说,假如这房子分给姓朱的,我就与他白刀子进,红刀子出。陈燕萍慢慢了解到,老朱夫妻两人的感情并没有真正破裂,离婚只是一时之气,老朱有主动和好的意思。因此,陈燕萍没有急着开庭,而是做起了“和”的工作,先后多次找陈嫂和她的儿子谈心,找来陈嫂表妹、儿子的对象和邻居帮助做工作。陈嫂儿子定亲那天,陈燕萍出主意,叫老朱主动帮助儿子张罗亲事,并给准儿媳妇送了个红包。通过多方努力,终于拉近了他们的距离。再后来,陈燕萍又帮老朱向有关方面反映,解决了他家的住房困难,使一家人又重归于好。
有个债务纠纷,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匆匆地找到陈燕萍,说被告回家了。陈燕萍立即开着警车前往被告住地,当她来到村口,只见被告家门口爆竹声声,热热闹闹,原来这里正在办喜事。见此情景,陈燕萍立马调转车头,放弃了这次机会。
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来到陈燕萍办公室,把全部欠款都带来了。被告说,昨天,我看到你们站在村口,心想肯定要来抓我,这下可丢尽了脸。但你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责任编辑:漆浩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