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拒情理法律温暖如斯
——记江苏靖江法院江阴园区人民法庭副庭长陈燕萍(下)
2010-01-20 19:17:52 | 来源:法制日报 | 作者:张亮
患有“老烂腿”的老李只能无奈地接受离婚的现实。做了20年入赘女婿,最终,不得不带着9.8万元补偿款黯然离开。
天色昏暗,飘起了细雨。曾经恩爱的前妻,要求老李连夜搬家。陈燕萍阻止了女方,“就让他再住一个晚上吧,明天到法庭办理交接。”
“这9万多块钱,你要存到银行,不能随便动用。”
“你的腿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能上当受骗。”
“不要在外面租房,先到兄弟家暂住一段时间,抓紧时间找点事做。”
陈燕萍一遍遍叮嘱老李。打了几年官司没掉一滴泪的老李,在陈燕萍面前泪如雨下。
陈燕萍说,法律规定是刚性的,判决结果也是冷冰冰的,但审理的过程应该是温暖的,法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这种温暖。
看到当事人办喜事她掉转车头
朴实善良的农民群众,没多少文化,但是他们大都通情达理。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不尊重他,他也不买你的账!
有一个债务纠纷案件,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呼呼地找到陈燕萍,说被告回家了。陈燕萍立即开着警车前往。
当她们来到村口,发现当事人家门口热热闹闹,爆竹声声,原来正在办喜事。陈燕萍一看这情况,立马调转车头,返回了法庭。
“陈法官,多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找他?”当事人不理解。
“人要脸树要皮,做事不能太伤害人的感情。”陈燕萍说。
没料到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到法庭,把全部欠款都带来了。
被告说:“昨天,我看到警车开到村口,心想肯定要来抓我,这下可丢尽了脸。但是你们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这件事给陈燕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领悟到,法官要想赢得民心,必须坚持“人性化”执法。
法庭上,当事人朱某在阐述自己的理由。朱某不善言辞,反反复复讲了好几遍,旁边的人都已不耐烦,只有陈燕萍静静地听着。
终于,朱某说完了。
陈燕萍问:“还有什么需要说明吗?”朱某说:“没有了。”
陈燕萍刚要开口,朱某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怎么说怎么好。”
陈燕萍爱笑,对谁都是一张笑脸相迎。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她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会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架起沟通当事人心灵的桥梁,唤起当事人的真情与良知。
一位律师说,不管当事人到法庭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化解,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办案离不开一个“情”字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使者。但是法官必须冷若冰霜,不食人间烟火吗?
不是的。陈燕萍从来不忌讳谈“感情”,而且是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地“鼓吹”。
“办案有多种方法,我认为总离不开一个‘情’字。每当拿到案子,我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情与法的结合点。因为我相信,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陈燕萍说,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所有的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的。
因此,她总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可能。
卢老太有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大和老三出去当了上门女婿。1997年3个儿子订立养老协议,由老二继承父母财产,承担老人生活费用并料理百年后事。去年卢老太的老伴临终前,老大将父亲接回家中并办了丧事。老二认为,既然老大争着为父亲办丧事,那么母亲也由他养老送终好了。老大则认为,作为长子,为父亲办丧事理所当然,至于母亲仍然由老二赡养。
“老大,你父亲在的时候不去赡养,死后你争着开丧,现在又不赡养你母亲,你到底什么意思?我知道你并不是为了孝敬父亲,你们这里有老人的丧事由谁办,就保佑谁子孙兴旺的说法,是不是?”陈燕萍说。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纷纷指责老大不地道。只见刚才还脸红脖子粗的老大,低下了头。
此时,陈燕萍话锋一转:“老二,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多好,你不去勤劳致富,光指望着祖先保佑?为了所谓的开丧,连老母亲都不要了?”
乡亲们也开始埋怨老二得理不饶人,拿母亲当枪使。
这时,陈燕萍对在场的群众说:“乡亲们哪,我们的一些旧思想、老习惯真要改改了。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3个儿子还能养不好一个老母亲?我们都有老的时候,将来子孙这样对待你,你们又会怎样呢?”
一席话讲得现场群众纷纷议论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只见3个儿子走过去搀扶着老人悄悄地走了,此时的晒谷场上响起了群众热烈的掌声。
法官要有一颗体恤之心
陈燕萍是1988年通过法院招干考试成为一名法官的。她说,一生中给她影响最大的是父亲。
陈燕萍的父亲陈广曾是当地一所治疗麻风病医院的医生。
“当时,为了隔绝传染,从小镇到麻风病医院,架了3座吊桥。20多年,父亲风雨无阻,每天穿梭其间。一次,一位老人被浓痰哽住了,随时都有窒息的可能,父亲当即口对口给老人吸痰。”
“这件事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父亲常对我说,当法官,跟做医生一样,首先要立德,要有体恤之心。”陈燕萍说。
2002年8月的一天,临下班时,一位老奶奶到法庭来找陈燕萍,说要帮9岁的孙女何小敏起诉生母。
奶奶说,孙女1岁多时,左眼上方长了个瘤。6岁时,右下巴又长了个肿块,家里没钱治。小敏7岁那年,爸爸得鼻癌死了。一个多月后,妈妈跟了邻村一个男人,再没回来……
谈话间,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又轻轻地关上了。老奶奶说:“是那孩子。”
陈燕萍看到了小敏,天哪,孩子左右两腮上各长着两个肿瘤,足有小碗口那么大,孩子的小脸几乎看不见了。陈燕萍的心里一阵酸痛,不知道怎样安慰。
陈燕萍一次又一次上门去找小敏的妈妈,但对方始终不肯露面。从此,陈燕萍成了小敏的妈妈。每逢节假日,陈燕萍总是带着大包小包去小敏家。邻居们看到陈燕萍来了,老远就喊:“小敏,你的‘法官妈妈’来了。”
从2002年到2007年,陈燕萍一有时间就带小敏求医问药。终于,上海第九医院传来答复:小敏的病可以手术。
手术需要25万元,社会各界共为小敏捐款20多万元。2007年8月10日早晨,小敏被推进手术室。11小时后,医生从小敏的脸上切下了一个重达两公斤的瘤子。
躺在病床上的小敏,抓着陈燕萍的手,喊:“妈妈!”
陈燕萍说她现在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期盼小敏成为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正常人,她们母女能早日相认;另一个愿望就是期盼中国法治更加完善、乡村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
天色昏暗,飘起了细雨。曾经恩爱的前妻,要求老李连夜搬家。陈燕萍阻止了女方,“就让他再住一个晚上吧,明天到法庭办理交接。”
“这9万多块钱,你要存到银行,不能随便动用。”
“你的腿病,要到正规医疗机构治疗,不能上当受骗。”
“不要在外面租房,先到兄弟家暂住一段时间,抓紧时间找点事做。”
陈燕萍一遍遍叮嘱老李。打了几年官司没掉一滴泪的老李,在陈燕萍面前泪如雨下。
陈燕萍说,法律规定是刚性的,判决结果也是冷冰冰的,但审理的过程应该是温暖的,法官有一项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让当事人感受到这种温暖。
看到当事人办喜事她掉转车头
朴实善良的农民群众,没多少文化,但是他们大都通情达理。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你不尊重他,他也不买你的账!
有一个债务纠纷案件,被告长期在外打工,有意拖欠还款。一天,原告急呼呼地找到陈燕萍,说被告回家了。陈燕萍立即开着警车前往。
当她们来到村口,发现当事人家门口热热闹闹,爆竹声声,原来正在办喜事。陈燕萍一看这情况,立马调转车头,返回了法庭。
“陈法官,多好的机会,为什么不去找他?”当事人不理解。
“人要脸树要皮,做事不能太伤害人的感情。”陈燕萍说。
没料到第二天一早,被告就主动到法庭,把全部欠款都带来了。
被告说:“昨天,我看到警车开到村口,心想肯定要来抓我,这下可丢尽了脸。但是你们给我留了天大的面子,我不能不识抬举。”
这件事给陈燕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领悟到,法官要想赢得民心,必须坚持“人性化”执法。
法庭上,当事人朱某在阐述自己的理由。朱某不善言辞,反反复复讲了好几遍,旁边的人都已不耐烦,只有陈燕萍静静地听着。
终于,朱某说完了。
陈燕萍问:“还有什么需要说明吗?”朱某说:“没有了。”
陈燕萍刚要开口,朱某突然出人意料地说:“陈法官,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怎么说怎么好。”
陈燕萍爱笑,对谁都是一张笑脸相迎。在平时繁忙的工作中,她再苦再累,脸上却总洋溢着春天般甜美的微笑,她用这真诚会心的微笑,送给当事人问候、鼓励和祝福,架起沟通当事人心灵的桥梁,唤起当事人的真情与良知。
一位律师说,不管当事人到法庭带有多大的怨气、怒气甚至是火气,总能在陈燕萍的微笑中化解,她的微笑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功效,这既是一种办案方法,更是法官难得的修养。
办案离不开一个“情”字
法官是公平正义的使者。但是法官必须冷若冰霜,不食人间烟火吗?
不是的。陈燕萍从来不忌讳谈“感情”,而且是光明正大、大张旗鼓地“鼓吹”。
“办案有多种方法,我认为总离不开一个‘情’字。每当拿到案子,我总是想方设法找到情与法的结合点。因为我相信,赡养案件还会有亲情,离婚案件还会有旧情,邻里纠纷还会有乡情,欠款纠纷还会有友情,交通事故还会有同情。”陈燕萍说,只要我们唤起人间真情,所有的恩恩怨怨,都会烟消云散的。
因此,她总是用百分之百的努力,去实现哪怕百分之一的可能。
卢老太有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老大和老三出去当了上门女婿。1997年3个儿子订立养老协议,由老二继承父母财产,承担老人生活费用并料理百年后事。去年卢老太的老伴临终前,老大将父亲接回家中并办了丧事。老二认为,既然老大争着为父亲办丧事,那么母亲也由他养老送终好了。老大则认为,作为长子,为父亲办丧事理所当然,至于母亲仍然由老二赡养。
“老大,你父亲在的时候不去赡养,死后你争着开丧,现在又不赡养你母亲,你到底什么意思?我知道你并不是为了孝敬父亲,你们这里有老人的丧事由谁办,就保佑谁子孙兴旺的说法,是不是?”陈燕萍说。
乡亲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来,纷纷指责老大不地道。只见刚才还脸红脖子粗的老大,低下了头。
此时,陈燕萍话锋一转:“老二,现在党的惠农政策多好,你不去勤劳致富,光指望着祖先保佑?为了所谓的开丧,连老母亲都不要了?”
乡亲们也开始埋怨老二得理不饶人,拿母亲当枪使。
这时,陈燕萍对在场的群众说:“乡亲们哪,我们的一些旧思想、老习惯真要改改了。现在大家生活条件都好了,3个儿子还能养不好一个老母亲?我们都有老的时候,将来子孙这样对待你,你们又会怎样呢?”
一席话讲得现场群众纷纷议论起来。就在这个时候,只见3个儿子走过去搀扶着老人悄悄地走了,此时的晒谷场上响起了群众热烈的掌声。
法官要有一颗体恤之心
陈燕萍是1988年通过法院招干考试成为一名法官的。她说,一生中给她影响最大的是父亲。
陈燕萍的父亲陈广曾是当地一所治疗麻风病医院的医生。
“当时,为了隔绝传染,从小镇到麻风病医院,架了3座吊桥。20多年,父亲风雨无阻,每天穿梭其间。一次,一位老人被浓痰哽住了,随时都有窒息的可能,父亲当即口对口给老人吸痰。”
“这件事深深刻在了我的脑海里。父亲常对我说,当法官,跟做医生一样,首先要立德,要有体恤之心。”陈燕萍说。
2002年8月的一天,临下班时,一位老奶奶到法庭来找陈燕萍,说要帮9岁的孙女何小敏起诉生母。
奶奶说,孙女1岁多时,左眼上方长了个瘤。6岁时,右下巴又长了个肿块,家里没钱治。小敏7岁那年,爸爸得鼻癌死了。一个多月后,妈妈跟了邻村一个男人,再没回来……
谈话间,办公室的门被轻轻推开了一条缝,又轻轻地关上了。老奶奶说:“是那孩子。”
陈燕萍看到了小敏,天哪,孩子左右两腮上各长着两个肿瘤,足有小碗口那么大,孩子的小脸几乎看不见了。陈燕萍的心里一阵酸痛,不知道怎样安慰。
陈燕萍一次又一次上门去找小敏的妈妈,但对方始终不肯露面。从此,陈燕萍成了小敏的妈妈。每逢节假日,陈燕萍总是带着大包小包去小敏家。邻居们看到陈燕萍来了,老远就喊:“小敏,你的‘法官妈妈’来了。”
从2002年到2007年,陈燕萍一有时间就带小敏求医问药。终于,上海第九医院传来答复:小敏的病可以手术。
手术需要25万元,社会各界共为小敏捐款20多万元。2007年8月10日早晨,小敏被推进手术室。11小时后,医生从小敏的脸上切下了一个重达两公斤的瘤子。
躺在病床上的小敏,抓着陈燕萍的手,喊:“妈妈!”
陈燕萍说她现在有两个愿望:一个是期盼小敏成为一个健康的、自食其力的正常人,她们母女能早日相认;另一个愿望就是期盼中国法治更加完善、乡村更加美丽、社会更加和谐!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