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无法官”愿天下无讼
2010-01-20 18:58:04 | 来源:人民网-京华时报 | 作者:欧钦平
人物简介
陈燕萍,女,汉族,江苏盐城人,1964年4月出生。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招干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任江苏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燕萍扎根基层法庭14年以来,办理案件3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无一投诉,被称为“三无法官”。
爱美“小女人”
陈燕萍是个爱美的女人。
虽然那身长年不变的藏青制服多少掩盖了她的妩媚,但在淡淡的妆容下面,你能一眼看出那份精致和用心。
她有一点臭美。
她很满意自己的苗条身材和一头长发,被人称做“资深美女”,她会欣然接受。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小女人”。
韩剧是最能让她放松的消遣,她喜欢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故事。
她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
琴棋书画早年都学过,现在虽然很少有时间操练,郁闷的时候还是习惯拿起毛笔写上几笔自我欣赏一番。
然而温婉柔美绝对无法概括这位江南女子的全部:30年前她是淮剧舞台上能在原地连翻50个跟斗的刀马旦,现年46岁的她则是一名深得民众信服的基层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对她的评价是简洁有力的四个字:曲直可鉴。
法庭第一课
陈燕萍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家教甚严的军医之家,15岁进入艺校学习刀马旦,后来的理想是搞舞美,再后来学了3年图书管理,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她的职业。
24岁那年,陈燕萍遵照父母的意愿考入盐城市城区法院,成了一名书记员。去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郑重其事交待她:你将要成为一名法官了,要有一颗爱心,一颗仁德之心、善良之心。
父母的这些教诲,年轻的陈燕萍理解不深,“不就是做法官嘛,哪来这么多道理?”
所谓实践出真知,对于没有学过法律的陈燕萍而言,真正的课堂就在法庭之上。
刚到法院后不久处理的一起货款纠纷,至今让陈燕萍记忆深刻。原告王某是一名山东汉子,他将一批建筑材料卖给盐城李某,李某却拖欠7万余元货款不还。王某多次到盐城催要,李某都避而不见。无奈之下,王某来到法院求助。
陈燕萍记得那时已近年关,天寒地冻,身材高大的王某衣衫单薄。她赶紧给对方倒了一杯热茶,听完王某的讲述,她和审判员唐玉兰当即立案。在他们的努力下,王某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货款。
让陈燕萍没想到的是,案件了结的那天傍晚,雪还在下,王某又来了,他不仅送来一面锦旗,还从怀里掏出一把雪亮的尖刀。
王某说他来法院之前其实已经做好准备,如果这次再要不到钱,他就一死了之,一是无法面对其他债主,二是无法面对妻儿,是法院救了他一命。
王某的一席话让陈燕萍震惊不已,这让她意识到法官的工作是多么重要,自己的举手之劳,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甚至一个家庭。她慢慢懂得了父亲所谓做法官要有一颗仁德之心、善良之心的涵义。
望闻问切笑
当年小有名气的淮剧演员陈燕萍,就这样从零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开始了自己在司法道路上的探索。
辛辛苦苦记录的26页纸的庭审记录被庭长当面摔到桌上,好不容易草拟的判决书被分管院长骂得一钱不值,认认真真办案却因为听不懂方言惹怒当事人……在成长为一名法官的道路上,陈燕萍的每一步都走得殊为不易。
不过她说早年学习刀马旦的经历养成了她性格中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特点。庭审记录抓不住重点,她就拿来其他案件的卷宗啃,看那些有经验的书记员都是怎么记录的;初到靖江因为语言问题闹了不少笑话,她就找来当地有名的“宝卷”,一边学习靖江方言,一边从中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她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
长期办案过程中,陈燕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参照中医的“四诊”之说,她将这套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笑”五字法。
她自学心理学,喜欢察言观色,善于把握当事人在诉讼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神情变化。她说自己连当事人脸红、气粗等细微变化都非常在意。
她办理的案子,尤其是发生在农村的案子,都要亲自到现场去看一看,这是她多年来给自己定的规矩,很多时候她会直接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或农家小院。
“有话慢慢说”——这是陈燕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要有耐心,听当事人把话说完,通过倾听的过程建立起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信任。
有一次,一位当事人来来回回重复了十几遍自己的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瞌睡,陈燕萍却静静地听他诉说,直到对方再也没有新的理由需要说明,陈燕萍才开始跟他摆事实讲道理。没等她说完,这位当事人出人意料地说:“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经常和陈燕萍打交道的季律师说,陈燕萍办案有一个秘诀,就是她的笑。笑脸相迎,是她多年来“攻心为上”的法宝。
不过陈燕萍说她的笑其实有多重涵义多重功效,有时是为了给当事人以宽慰,也有的时候是为了和当事人斗智斗勇,暗藏“温柔一刀”。
调解高手
因为身处基层法庭,陈燕萍日常办理的案件多涉赡养问题、家庭纠纷、邻里冲突。不过她从来不认为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就是小事情。
她总是说:“我审理的案件虽然不是什么大案,但一个人一生也许就打一次官司,我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她总是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
她总是说:“小案子,大事情。”
她深知老百姓的心理:“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做‘一代官司三代仇’,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闹上法庭的。”因此,她不认为一判了之是化解矛盾的好办法。
很多案件如果当庭宣判,对法官来说似乎省心省力,可是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因为一桩官司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社会效果并不好。
陈燕萍认为,与宣判相比,调解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让他们不仅口服,而且心服,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她都会尽力调解。
在陈燕萍所办案件中,有70%以上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是高达90%以上。
常常有人问陈燕萍,为什么她办的案子调解率这么高?陈燕萍说其实诀窍也很简单,就是多跑两趟路,多说几句话,反反复复地把法理讲透,直到当事人理解、接受。
“我看她是讲话多,跑路多,流泪多。”谈起这名手下爱将,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形象地将陈燕萍称做“三多法官”。
与这个“三多法官”相对应,陈燕萍又被人称做“三无法官”,在她办理的3000多件案子中,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无一投诉。
两个女儿别样爱
去年夏天,陈燕萍的女儿诗仪高中毕业了,可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这让陈燕萍异常愧疚,她深知为了自己钟爱的职业,她亏欠家人很多,家人的付出也很多。
诗仪说,她其实从小对母亲是心存埋怨的:“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周六、周日都有家长陪着上公园玩,我妈妈却从来没有陪过我,一直都蛮怪她的。现在才觉得,她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她是个大忙人。”
亲生女儿的埋怨,外人可能很少知道。陈燕萍对另一个“女儿”的关爱,却在靖江尽人皆知——这个女孩,名叫小敏。
小敏生在一个普通农家,7岁那年父亲因癌症去世,留下一大笔债务。一个多月后,母亲离家出走,听说跟了邻村一男子。小敏只好和爷爷奶奶生活。更不幸的是,小敏从一岁多起便患上面部神经纤维瘤,两个瘤子分别在她的左额和右下巴越长越大,导致整个脸部严重扭曲变形。
2002年,生活无着的小敏无奈之下将母亲告上法庭。
陈燕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敏时的情形,那天都快下班了,小敏的奶奶来到法院,跟她介绍了小敏的情况,要求法院判令小敏母亲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
谈话间,一个小女孩怯怯地推开门,虽然此前有奶奶的介绍,但是小敏的样子还是吓了陈燕萍一跳,她的脸实在变形得厉害。
临走,小敏小声地说出了她的请求:“阿姨,帮我找妈妈……”这句话让陈燕萍潸然泪下。
帮助小敏找妈妈的过程却是艰难的。起诉书邮寄多次均被退回,陈燕萍亲自登门将小敏母亲堵在家里。对方一开始不承认自己是小敏母亲,继而称无力抚养小敏,陈燕萍只好留下开庭传票离开。
然而,小敏母亲此后便再无音信,至今不知所踪,缺席判决也成了一纸空文。
陈燕萍说,小敏母亲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遗弃罪,但她还是心软,不愿意让小敏打这场官司,“我总是跟小敏说,妈妈可能受了蒙骗,应该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
陈燕萍最终没能帮助小敏找到妈妈,自己却从此多了一个“女儿”。
她定期为小敏送去衣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中秋节一起吃月饼,春节给小敏买来和自己女儿一样的新衣服,带上丈夫、女儿和小敏一家三口同吃年夜饭。
为了给小敏治病,陈燕萍四处打听,多方募捐,南通、南京、上海的医院跑了不知多少趟,最终上海的一家医院接收了小敏。目前她已经完成第四次手术,16岁的她今年即将初中毕业。
8年坚持甘苦自知,陈燕萍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法官妈妈”。
不过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看来,陈燕萍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远比“法官妈妈”这四个字的内涵丰富。在她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一名优秀法官的操守和品格,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可学、可信、可追、可感的典型。”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陈燕萍常常想起的,是父亲在病床上给她写的二十个字:“凡人成楷模,干群称奇妙。走向高平台,步伐稳为好。”
她说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也许就是农村法庭。有一句话她常常跟人念叨:“法官不是官,决不能摆官样。”
在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心里,其实藏着一个宏大的愿望:“我希望天下无讼。”
陈燕萍,女,汉族,江苏盐城人,1964年4月出生。1979年12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招干进入法院系统工作,历任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现任江苏靖江市人民法院园区法庭副庭长,第11届全国人大代表。陈燕萍扎根基层法庭14年以来,办理案件3000余件,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无一投诉,被称为“三无法官”。
爱美“小女人”
陈燕萍是个爱美的女人。
虽然那身长年不变的藏青制服多少掩盖了她的妩媚,但在淡淡的妆容下面,你能一眼看出那份精致和用心。
她有一点臭美。
她很满意自己的苗条身材和一头长发,被人称做“资深美女”,她会欣然接受。
她毫不掩饰自己的“小女人”。
韩剧是最能让她放松的消遣,她喜欢那些爱得死去活来的故事。
她追求一种精致的生活。
琴棋书画早年都学过,现在虽然很少有时间操练,郁闷的时候还是习惯拿起毛笔写上几笔自我欣赏一番。
然而温婉柔美绝对无法概括这位江南女子的全部:30年前她是淮剧舞台上能在原地连翻50个跟斗的刀马旦,现年46岁的她则是一名深得民众信服的基层法官。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王胜俊对她的评价是简洁有力的四个字:曲直可鉴。
法庭第一课
陈燕萍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家教甚严的军医之家,15岁进入艺校学习刀马旦,后来的理想是搞舞美,再后来学了3年图书管理,但这些都没能成为她的职业。
24岁那年,陈燕萍遵照父母的意愿考入盐城市城区法院,成了一名书记员。去报到的前一天晚上,父母郑重其事交待她:你将要成为一名法官了,要有一颗爱心,一颗仁德之心、善良之心。
父母的这些教诲,年轻的陈燕萍理解不深,“不就是做法官嘛,哪来这么多道理?”
所谓实践出真知,对于没有学过法律的陈燕萍而言,真正的课堂就在法庭之上。
刚到法院后不久处理的一起货款纠纷,至今让陈燕萍记忆深刻。原告王某是一名山东汉子,他将一批建筑材料卖给盐城李某,李某却拖欠7万余元货款不还。王某多次到盐城催要,李某都避而不见。无奈之下,王某来到法院求助。
陈燕萍记得那时已近年关,天寒地冻,身材高大的王某衣衫单薄。她赶紧给对方倒了一杯热茶,听完王某的讲述,她和审判员唐玉兰当即立案。在他们的努力下,王某终于拿到了被拖欠的货款。
让陈燕萍没想到的是,案件了结的那天傍晚,雪还在下,王某又来了,他不仅送来一面锦旗,还从怀里掏出一把雪亮的尖刀。
王某说他来法院之前其实已经做好准备,如果这次再要不到钱,他就一死了之,一是无法面对其他债主,二是无法面对妻儿,是法院救了他一命。
王某的一席话让陈燕萍震惊不已,这让她意识到法官的工作是多么重要,自己的举手之劳,也许就能挽救一条生命,甚至一个家庭。她慢慢懂得了父亲所谓做法官要有一颗仁德之心、善良之心的涵义。
望闻问切笑
当年小有名气的淮剧演员陈燕萍,就这样从零开始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开始了自己在司法道路上的探索。
辛辛苦苦记录的26页纸的庭审记录被庭长当面摔到桌上,好不容易草拟的判决书被分管院长骂得一钱不值,认认真真办案却因为听不懂方言惹怒当事人……在成长为一名法官的道路上,陈燕萍的每一步都走得殊为不易。
不过她说早年学习刀马旦的经历养成了她性格中的韧劲和不服输的特点。庭审记录抓不住重点,她就拿来其他案件的卷宗啃,看那些有经验的书记员都是怎么记录的;初到靖江因为语言问题闹了不少笑话,她就找来当地有名的“宝卷”,一边学习靖江方言,一边从中了解当地风俗习惯;杂七杂八的书看了不少,她想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杂家”。
长期办案过程中,陈燕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工作方法。参照中医的“四诊”之说,她将这套方法总结为“望、闻、问、切、笑”五字法。
她自学心理学,喜欢察言观色,善于把握当事人在诉讼中表现出来的不同心理状态和神情变化。她说自己连当事人脸红、气粗等细微变化都非常在意。
她办理的案子,尤其是发生在农村的案子,都要亲自到现场去看一看,这是她多年来给自己定的规矩,很多时候她会直接把法庭搬到田间地头或农家小院。
“有话慢慢说”——这是陈燕萍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说当事人来到法庭往往难以理性对待,需要一个情感宣泄的过程,作为法官要有耐心,听当事人把话说完,通过倾听的过程建立起法官和当事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和互相信任。
有一次,一位当事人来来回回重复了十几遍自己的理由,旁边的人都打起瞌睡,陈燕萍却静静地听他诉说,直到对方再也没有新的理由需要说明,陈燕萍才开始跟他摆事实讲道理。没等她说完,这位当事人出人意料地说:“你怎么说怎么好,你是第一个完完整整听完我的理由的人,你尊重我,我信任你。”
经常和陈燕萍打交道的季律师说,陈燕萍办案有一个秘诀,就是她的笑。笑脸相迎,是她多年来“攻心为上”的法宝。
不过陈燕萍说她的笑其实有多重涵义多重功效,有时是为了给当事人以宽慰,也有的时候是为了和当事人斗智斗勇,暗藏“温柔一刀”。
调解高手
因为身处基层法庭,陈燕萍日常办理的案件多涉赡养问题、家庭纠纷、邻里冲突。不过她从来不认为这些家长里短的事情就是小事情。
她总是说:“我审理的案件虽然不是什么大案,但一个人一生也许就打一次官司,我要让老百姓体会到法律的公平与正义。”
她总是说:“官司一生一次,影响一生一世。”
她总是说:“小案子,大事情。”
她深知老百姓的心理:“我们这里有句俗话,叫做‘一代官司三代仇’,不到万不得已,他们是不会闹上法庭的。”因此,她不认为一判了之是化解矛盾的好办法。
很多案件如果当庭宣判,对法官来说似乎省心省力,可是乡亲们低头不见抬头见,如果因为一桩官司埋下心结,从此老死不相往来,甚至反目成仇,社会效果并不好。
陈燕萍认为,与宣判相比,调解能消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对抗,让他们不仅口服,而且心服,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所以,只要有百分之一的调解可能,她都会尽力调解。
在陈燕萍所办案件中,有70%以上是调解结案的,婚姻家庭类案件的调解率更是高达90%以上。
常常有人问陈燕萍,为什么她办的案子调解率这么高?陈燕萍说其实诀窍也很简单,就是多跑两趟路,多说几句话,反反复复地把法理讲透,直到当事人理解、接受。
“我看她是讲话多,跑路多,流泪多。”谈起这名手下爱将,泰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院长张培成形象地将陈燕萍称做“三多法官”。
与这个“三多法官”相对应,陈燕萍又被人称做“三无法官”,在她办理的3000多件案子中,无一错案、无一信访、无一投诉。
两个女儿别样爱
去年夏天,陈燕萍的女儿诗仪高中毕业了,可成绩不理想,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这让陈燕萍异常愧疚,她深知为了自己钟爱的职业,她亏欠家人很多,家人的付出也很多。
诗仪说,她其实从小对母亲是心存埋怨的:“小时候看到别的孩子周六、周日都有家长陪着上公园玩,我妈妈却从来没有陪过我,一直都蛮怪她的。现在才觉得,她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她是个大忙人。”
亲生女儿的埋怨,外人可能很少知道。陈燕萍对另一个“女儿”的关爱,却在靖江尽人皆知——这个女孩,名叫小敏。
小敏生在一个普通农家,7岁那年父亲因癌症去世,留下一大笔债务。一个多月后,母亲离家出走,听说跟了邻村一男子。小敏只好和爷爷奶奶生活。更不幸的是,小敏从一岁多起便患上面部神经纤维瘤,两个瘤子分别在她的左额和右下巴越长越大,导致整个脸部严重扭曲变形。
2002年,生活无着的小敏无奈之下将母亲告上法庭。
陈燕萍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到小敏时的情形,那天都快下班了,小敏的奶奶来到法院,跟她介绍了小敏的情况,要求法院判令小敏母亲承担抚养女儿的责任。
谈话间,一个小女孩怯怯地推开门,虽然此前有奶奶的介绍,但是小敏的样子还是吓了陈燕萍一跳,她的脸实在变形得厉害。
临走,小敏小声地说出了她的请求:“阿姨,帮我找妈妈……”这句话让陈燕萍潸然泪下。
帮助小敏找妈妈的过程却是艰难的。起诉书邮寄多次均被退回,陈燕萍亲自登门将小敏母亲堵在家里。对方一开始不承认自己是小敏母亲,继而称无力抚养小敏,陈燕萍只好留下开庭传票离开。
然而,小敏母亲此后便再无音信,至今不知所踪,缺席判决也成了一纸空文。
陈燕萍说,小敏母亲的行为已经涉嫌构成遗弃罪,但她还是心软,不愿意让小敏打这场官司,“我总是跟小敏说,妈妈可能受了蒙骗,应该给她一个改正的机会。”
陈燕萍最终没能帮助小敏找到妈妈,自己却从此多了一个“女儿”。
她定期为小敏送去衣服、学习用品和生活费,中秋节一起吃月饼,春节给小敏买来和自己女儿一样的新衣服,带上丈夫、女儿和小敏一家三口同吃年夜饭。
为了给小敏治病,陈燕萍四处打听,多方募捐,南通、南京、上海的医院跑了不知多少趟,最终上海的一家医院接收了小敏。目前她已经完成第四次手术,16岁的她今年即将初中毕业。
8年坚持甘苦自知,陈燕萍也因此获得了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法官妈妈”。
不过在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发言人孙军工看来,陈燕萍身上值得学习的地方,远比“法官妈妈”这四个字的内涵丰富。在她的身上,不仅体现着一名优秀法官的操守和品格,更散发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可学、可信、可追、可感的典型。”
面对纷至沓来的荣誉,陈燕萍常常想起的,是父亲在病床上给她写的二十个字:“凡人成楷模,干群称奇妙。走向高平台,步伐稳为好。”
她说最适合自己的岗位,也许就是农村法庭。有一句话她常常跟人念叨:“法官不是官,决不能摆官样。”
在这个看似柔弱的“小女子”心里,其实藏着一个宏大的愿望:“我希望天下无讼。”
责任编辑:崔真平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