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边陲口岸盛开和谐花
——记新疆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霍尔果斯法庭工作纪实
2008-07-21 15:27:30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崔建民 张伟森 黄春萍
法官在霍尔果斯口岸国际商贸中心解答当事人的问题
  我国西部边陲新疆伊犁州霍尔果斯口岸远在隋唐时代,便是古丝绸之路新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如今它是我国西北五省综合运量最大的国家一类口岸,也是我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开展经济、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通道和桥头堡。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霍城垦区人民法院霍尔果斯法庭就设立在这里,据了解,它也是我国唯一的口岸型法庭。

  霍尔果斯人民法庭也成为这边境口岸的守护者,他们服从大局、执法为民和公平正义出发,认真践行司法为民宗旨,充分发挥审判职能作用,着力提高服务质量,保障边境口岸经济发展,赢得了当地党委和人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当好企业用工人员的好参谋

  霍尔果斯口岸现有贸易企业150多家,口岸去年进出口货物达64.8万吨,实现对外贸易额13.5亿美元,对外贸易量年均增长9.2%;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3.3%。近几年,随着霍尔果斯口岸经济的迅速发展,涉及买卖、租赁合同纠纷、货物运输合同纠纷、劳务纠纷也逐年增多。

  在口岸的工作实践中,法庭工作人员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以案普法等形式,提高企业和员工的法律意识,并且不断总结出了不少好的调解方法,如“真情打动法”、“排忧解难法”、“苗头预防法”、“背对背法”、“面对面法”等,让这些来自实践的“妙招”变成为化解买卖、租赁合同、劳务等纠纷的“法宝”。 

  2008年1月7日,霍尔果斯法庭辖区的伊犁龙泽皮革化工有限公司与霍尔果斯皮革公司发生一起22万元的买卖合同纠纷。原来,2007年8月至12月原告伊犁龙泽皮革化工有限公司陆续向被告霍尔果斯皮革公司提供皮革化工材料,当原告向被告索要货款时,被告都说等到下一个月再给,就这样一拖再拖,被告欠原告22万元的皮革化工材料款。最后,造成伊犁龙泽皮革化工有限公司经济困难,无奈之下,伊犁龙泽皮革化工有限公司就把霍尔果斯皮革公司诉到法庭要求讨回货款。

  法庭在立案后,经过调查了解,由于口岸闭关导致霍尔果斯皮革公司大量的货物都积压在仓库,无法偿还所欠的货款。法官找到该公司的负责人,经过法官用耐心调解,最终该公司负责人决定从其它地方借钱支付这笔货款,因此,双方当即达成调解协议。法官还建议伊犁龙泽皮革化工有限公司负责人完善企业规章制度,增强企业防范、降低化解经营风险的能力。该公司负责人听了法官的建议后感动地说:口岸法庭法官们办案快,又为企业出谋划策,你们真是我们企业的好参谋啊!

           老百姓的便民法庭

  近几年来,霍尔果斯法庭为进一步方便口岸群众诉讼,扩大审判工作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法官主动走出法庭,积极开展案件巡回审理工作,将工厂车间作为化解矛盾的舞台,使审判工作贴近群众、方便群众,让法庭真真变成老百姓的便民法庭。

  “没有想到法庭的法官为我们这对80岁老人的事到家里跑了5趟,要不是法官耐心说服,也许我和老伴现在就各奔东西了。”刘老太太感激地说。

  去年3月,年过八旬的李老头和刘老太来到法庭要求离婚。法官热情地接待了他们,通过了解后,才知道两位老人都是后来才重新组合的家庭,由于李大爷是退休工人有退休金,而刘老太以前是个家属现在也没有什么经济来源。李大爷退休金都交给儿女们,没有给刘老太,刘老太为此很生气,所以两老人闹得要离婚。

  法官在了解案情后,考虑到两名老人年岁已高,行动不便,法官五次上门到老人的家中,并且找来老人的邻居和同乡一起给两位老人做思想工作,告知夫妻之间有相互抚养的义务,两位老人被法官耐心所深深打动终于和好,法官在老人家中办理了撤诉手续。

  针对口岸企业工人法律知识缺乏、诉讼能力不高、交通不便、经济困难等实际情况,法庭积极推行各项便民、利民服务措施,法庭在办公区域设置了公示栏、宣传栏,并在立案大厅将诉讼费收费交纳办法、当事人权利义务须知、诉讼风险提醒、举证须知等内容上墙公示,将有关立案知识、诉讼文书写作格式公开张贴。

  法庭定期到口岸各大工厂、企业以及商贸区巡回审判点开庭办案,改变法庭法官“坐堂办案”的传统模式,并且降低诉讼费。为方便上诉人交纳诉讼费,法庭经过多方联系在中国农业银行霍尔果斯支行办理了交纳点,极大地方便了当事人。当地老百姓把口岸法庭亲切地誉为便民法庭。

           农民工的亲人法庭

  霍尔果斯法庭辖区人口近5万人。随着霍尔果斯口岸一些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众多国内外企业纷纷落户口岸,劳动力需求量大大幅度上升,常年在霍尔果斯口岸务工人员达1万多人。为民工讨要工资也成为口岸法庭法官们的家常事了。

   去年年初的一天,五十多名民工冲进法庭,显得异常激动,声称如果事办不好就要杀人。法官热情的接待了他们,当一杯杯热水送到他们的手中时,民工们的情绪缓和了下来。原来他们都是从内地来疆务工人员,在口岸一个建筑工地上打工,到结帐时老板却拿不出钱,现在避而不见,民工们讨债不成,想以绑架老板家人的手段解决此事。法官听后,对民工们说:"请相信法院会把这件事处理好,你们采取极端的手段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可能会受到法律追究"。

  三九严寒,户外滴水成冰,法庭没有交通工具,但为了民工们的血汗钱,法官靠步行四处奔波,查清了事情的原委:民工们所诉的老板是某建筑公司的一个项目经理,所承揽的工程由于施工中出了事故,该经理将工程款挪用于赔偿,造成无力支付民工工资的窘境,而建筑公司已按合同付清了工程款。在这种情况下,法官找到该建筑公司领导协调此事,最后达成一致意见:民工的工资由公司垫付,该款再从该项目经理第二年施工中应付的工程款中扣除。当民工们拿上自己的工资时,都激动的泣不成声:“真没想到,这么麻烦的事,法官在三天之内就给解决了,我们可以回家过年了,法官是我们的亲人。”

  今年5月25日,巴特尔等三名少数民族农民工来到法庭,求助法庭帮助。原来,霍尔果斯口岸一家沙石厂老板欠他们一年的劳务费,共计3000多元钱。他们想起诉老板,但身上又没有钱交诉讼费,法官知道情况后,立即给沙石厂的老板打电话联系并耐心地做思想工作,沙石厂老板听了法官的话后答应给三位农民工支付所有的劳务费。当三名民工拿到他们的劳务费时,他们激动地说:“谢谢口岸法官,你们是我们的亲人啊!”

  像这样用电话帮助农民工讨薪的事今年就已经有20多起了。

  霍尔果斯法庭重视审判主阵地作用,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法律服务,为口岸经济法制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法庭经常开展口岸普法宣传活动,定期采用广播、电视、板报、宣传画和现场解释等多种形式进行普法。还经常利用周末、节假日时间深入到口岸企业、商贸区进行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还把货物运输合同、租赁合同范本发给口岸商客,让商客们提高法律意识。法庭为边疆稳定助力,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

  霍尔果斯口岸人民安居乐业、经济贸易持续增长,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这正是霍尔果斯法庭这朵和谐之花在这里悄然盛开。
责任编辑:陈思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