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精神是共产党人永远的精神财富
——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
2007-08-24 08:13:06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郭兵
 

    “抬头望见北斗星,
    心中想念毛泽东,
    ——想念毛泽东。
    迷路时想您有方向,
    黑夜里想您照路程,
    ——黑夜里想您照路程。

    抬头望见北斗星,
    心中想念毛泽东,
    ——想念毛泽东。
    困难时想您有力量,
    胜利时想您心里明,
    ——胜利时想您心里明。”

    正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热播的大型献礼片——36集电视连续剧《井冈山》一经开播,即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强烈反响,主题歌《抬头望见北斗星》那优美动情的歌声在广大观众心中引起强烈共鸣。

    八十年前,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创建的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星星之火。

    八十年来,中国革命和建设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已成燎原之势,燃红了大江南北。

    八十年后,我们饮水思源,“形势越好越要增强忧患意识,执政越久越要增强公仆意识,条件越优越要增强节俭意识。”

    在举国上下,隆重纪念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80周年大庆的日子里,我作为曾在吉安地区任过多年中级法院院长的井冈山儿女,心情格外激动,特写本文,以此缅怀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而英勇献身的死难先烈,以此表达我们对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革命前辈和领袖的崇敬之情。


    2007年7月26日, 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四十二次集体学习时,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在井冈山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艰辛实践中,我们党和人民军队培育了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特别是培育了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和高尚情操,对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也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宁冈、永新、遂川、莲花县及湖南的炎陵、茶陵县等,总面积达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50余万。
   
    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毛泽东率湘赣边界的秋收起义部队经“三湾改编后”,于1927年10月27日胜利到达茨坪,随后逐步改造了袁文才、王佐部队。开始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峥嵘岁月。
   
    1928年5月4日,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保留下来的部队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并成立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接着,召开了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会上讨论和制定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的政策,决定在湘赣边界全面进行打土豪,分田地的革命运动。从而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入一个全面建党、建军、建政的新时期。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成为中国革命力量的立脚点,武装力量的集合点和革命胜利的出发点,它标志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革命武装,开创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开篇。
 
    1965年5月,在阔别井冈山38年后,毛泽东同志重上经历血与火洗炼的井冈山,感慨万千地告诫我们:“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1972年11月中旬,满怀对红土地的深厚情谊的邓小平同志来到井冈山,语重心长地教导我们:“井冈山精神是宝贵的,应当发扬。”

    1989年10月,刚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的江泽民同志登上井冈山,深有感触地说:“这里是革命的摇篮,能从中汲取精神养料,我看这一点很重要。” 他并且意味深长地指出:“井冈山精神,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中国革命的胜利离不开井冈山精神,实行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样需要发扬井冈山精神。” 2001年6月3日,在建党80周年前夕,江泽民同志在江西考察时多次强调坚持和发扬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明确指出:“井冈山精神,是我们不断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在新世纪的征途上,全党和全国上下始终要大力弘扬井冈山精神。”

    2003年9月,胡锦涛同志在视察江西时明确指出:“伟大的井冈山精神集中反映了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我们要结合时代的发展,结合党的历史方位和历史任务的变化,结合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突破,让井冈山精神大力发扬起来,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放射出新的光芒。”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弘扬崇高革命精神和优良革命传统,就是要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觉奉献。

    中国共产党的几代领导人的这些指示和论断,高度评价了井冈山精神的历史地位,深刻揭示了井冈山精神的现实意义,强调了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井冈山精神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作用。

    一、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崇高理想、坚定信念

    (一)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使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成为执政党。

    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定的信念。”一个人、一个政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倘若没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就会失去奋斗的目标,偏离前进的方向。共产主义的理想与坚定不移的信念,正是井冈山军民一切力量的源泉,成为井冈山军民在极为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思想基础。

    由于当时革命正处于低潮,与强大的敌人相比,革命力量太弱小,加上原来收编的旧白军残部(指起义前夕收编的流落在鄂南一带的黔军夏斗寅残部邱国轩团)反水叛变,秋收起义遭受严重的挫折,一支5000余人的工农红军仅剩下1500人,失败的阴影笼罩全军上下,没有目的没有归宿的凄凉向他们袭来。1927年9月20日秋收起义部队从浏阳文家市出发,毛泽东充满信心地对全体指战员说道:“打几个败仗没有什么大不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我这里好有一比:国民党反动派就像一口大水缸,我们呢,就像是块小石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依靠千千万万的工农群众,我们这块小石头就总有一天要打破那口大水缸!” 在毛泽东坚定的革命信念鼓舞下,秋收起义部队打起精神,开始了向井冈山的伟大进军。

    然而,在抵达井冈山脚下的三湾之前,起义部队屡战屡败,此时南方天气又十分炎热,艰苦的长途急行军中,打摆子患疟疾的人越来越多,伤病员痛苦的呻吟声声入耳,部队情绪十分低落,一些耐不住艰苦的人公开询问“你走不走”、“准备往哪儿去”,一些人甚至悄悄扔下枪,不辞而别。毛泽东眉头紧蹙,大口吸着劣质的烟草,开始了他著名的“三湾改编”的沉思。经过五天的改编和整顿,部队面貌一新。10月3日,脚伤未愈的毛泽东精神抖擞跑步到部队前面,他说:“敌人只是在我们后面放冷枪,这有什么了不起!大家都是娘生的,敌人有两只脚,我们也有两只脚。贺龙同志两把菜刀起家,现在当军长,我们有两营人,还怕干不起来吗!……没有挫折失败,就不会有成功。” 朴实的语言,而不是空洞的说教,这给了部队很大鼓舞。历史往往惊人的相似,但这种相似绝非偶然!同年10月下旬,朱德、陈毅在赣南安远天心圩、大庾地区对陷入艰苦劳顿绝境中的南昌起义部队进行整顿,朱德精辟分析了形势,预示了革命的前景,发表了一席极为重要而深刻的讲话:“1905年的俄国革命失败了,留下来的‘渣渣’就是十月革命的骨干。我们这次就等于俄国的1905年,我们只要留得一点人,在将来的革命中间就要起很大的作用。过去那个搞法不行,我们现在‘伸伸展展’来搞一下。” 正是基于对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坚定信念,才使毛泽东、朱德这两位中国现代历史上的巨人走到了一起,共同开创了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朱毛”历史。

    1928年3月,在当时中央“左”倾惩办主义的政策下,毛泽东被开除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周鲁 误传开除毛泽东党籍),工农红军远征湘南,边界兵力空虚,边界遭受“三月失败”;1928年7月下旬,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等又将红军强行拉往湘南,脱离根据地大本营,红二十九团几乎全团覆灭,边界红色政权尽失,几毁中国革命的根基,遭受了更为惨重的“八月失败”。“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虑逐渐在红军部队和地方群众中蔓延。正如毛泽东所言:“但是在那个时候,不但红军和地方党内有一种悲观的思想,就是中央那时也不免为那种表面上的情况所迷惑,而发生了悲观的论调。中央二月来信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 针对郁结于红军和群众心头的疑问,毛泽东在1928年10月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大会上郑重指出:“这是没有找出这种红色政权所以发生和存在的正确的解释的缘故。”接着他从社会政治背景、革命影响、全国形势、红军存在和党的组织领导等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国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指出:“我们只须知道中国白色政权的分裂和战争是继续不断的,则红色政权的发生、存在并且日益发展,便是无疑的了。”他还强调:“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不但没有疑义,而且必然地要作为取得全国政权的许多力量中间的一个力量。” 这些论述从理论上科学地回答了“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在此后(1930年1月5日)答林彪的回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泽东以革命家的豪情和诗人气度,描绘了中国革命“星火燎原”的情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精辟的分析和科学的论断,不仅拨开了笼罩在根据地红军和群众中的迷雾,而且指出了中国红色根据地必将成为“取得全国政权”重要力量的发展前景,揭示了中国革命胜利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规律,极大地坚定了井冈山军民革命到底的信念,并对此后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直至新中国的建立,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1965年5月毛主席重上井冈山,5月25日下午,毛主席在其住处与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谈话中说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我才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后来瞿秋白他们在湖南弄到了一个小册子,里面有我说的‘枪杆子里面可以出政权’的话。他们大为恼火,认为‘枪杆子里面怎么能出政权呢?’于是就把我的政治局候补委员给撤了,以后又说中央委员也要撤了。这件事不知怎么传到井冈山,说是把我的党籍也开除了。这样一来井冈山人也火了,不服气,为我打抱不平,要向中央写报告恢复我的党籍和名誉。我劝他们不要写了,开除就开除了,有啥子要紧?他们真开除了我的党籍,我还是要干共产党的。井冈山人听了我的话,很认真地说,开除了你的党籍,你就不能当党代表了,但师长总还是可以当得吧。”
显然,为了革命而不怕撤职、不怕开除党籍的勇气,其根本来源于坚定的理想信念。

    坚定信念不是抽象的,而是体现在具体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正是有了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极端困难的生存条件下,广大的井冈山军民始终保持高昂的革命斗志,知难而进,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将自己的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洒落在井冈山的每一寸土地上。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实现共产主义崇高理想,抱着“为主义而牺牲”的坚定信念,许多人献出了自己的一切甚至宝贵的生命,军民中涌现出许许多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1928年6月23日,在新七溪岭的战斗中,三十一团红军班长马奕夫怒视着敌人机枪的火舌,毅然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口;在老七溪岭“冲锋集群”的战斗中,二十八团三营营长萧劲在腹部中弹、肠子流出的情况下,自己把肠子塞进腹内,又继续冲锋。1928年边界“三月失败”后,年仅32岁的宁冈县茅坪乡工农兵政府秘书、乡党支部书记谢甲开面对敌人的利诱和威胁,大义凛然,高呼“共产党万岁” 、“红军万岁”的口号。敌人灭绝人性,竟将他开膛破腹,挖出心肝,砍成五段,抛入河中。1929年1月29日,敌军进入小井村,正在小井红军医院养伤的100多名重伤病员被敌人押到一块稻田里,面对敌人的枪口,红军伤病员拒绝回答敌人的任何提问,表现出视死如归的崇高革命气节。他们还振臂高呼“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红军胜利万岁”的口号。烈士的鲜血,染红了小井村的溪水,映红了五百里井冈杜鹃,而许多人连姓名都没有留下。
   
    (二)从井冈山的斗争和苏东剧变看当前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

    “红旗到底能打多久?”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的1928年冬,以林彪为代表的“右”倾悲观主义者曾经提出过这一疑问。

    到20世纪90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又有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红旗”还能打多久产生过疑虑。一些人甚至怀疑和否定共产党的领导,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怀疑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出现了理想信念危机。
社会主义是新生的社会实践和社会制度,它不是以一种私有制取代另一种私有制,而是以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同时,包括俄国在内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前的资本主义都未得到充分发展,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里出现和进行建设的。这从根本上决定了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可能是自发的过程,它必须由先进阶级的先锋队──革命政党来领导,一旦放弃这种领导,盲目迷信群众的自发性,后果就不堪设想。因为这种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自发倾向只能是资本主义,或者更糟,陷入混乱。苏联出现的就是这种情况。用戈尔巴乔夫宣称的“内容完全的和无条件的民主”来冲击旧的僵化的思想体系的结果,导致思想理论界的严重混乱和社会舆论的失控。各种反社会主义、反共势力在“自由”、“民主”旗号下兴风作浪,各种否定社会主义制度、攻击马克思主义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成为“时髦”。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反共、反社会主义势力在苏共党内不断发展壮大,苏共领导层、尤其是苏共中央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人(雅科夫列夫)也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产生怀疑,声称“马克思主义不是别的,就是一种打着科学幌子的新宗教”,“我们曾试图为建立真正的宗教和确定真正的耶稣而破坏教堂,但同时我们已模模糊糊地感觉到:我们的宗教本来就是错误的,我们的耶稣是假造的”。

    作为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指的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所创立,由列宁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加以中国化和发展了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它的内涵,是关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革命和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向共产主义远大目标前进的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它是一个完备的和不断发展的理论体系,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划时代的伟大变革。他们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了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秘密的剩余价值学说,发展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总趋势。

    党的事业要向前发展,一方面不能丢掉“老祖宗”,一方面又要开拓“新境界”,这样才能既一脉相承,又不失时机地勇敢地打开新的局面。“老祖宗”不能丢,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共产党的由来和目标,我们的世界观、历史观,我们的最基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是根源于马克思主义“老祖宗”的。丢了“老祖宗”,就会丧失根本,就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同时,一定要有“新境界”,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另一条原则。因为我们党要适应新的需要,解决新的问题,就必须形成新的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去认识、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如果没有新境界,就会停滞不前,也会亡党、亡国、亡社会主义。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格挫折无情地说明了这一点。

    小平同志说得好,共产党要出问题就出在共产党内部,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老祖宗不能丢”。

    曾庆红同志指出:“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却被解散。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精辟论断,深刻汲取了包括前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意在促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警醒起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邓小平坚定而明确地昭告全党全世界:“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取代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象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这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对历史严重曲折时,在对待马克思主义问题上所坚持的坚定立场。

    (三)切实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是人们基于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关系状况而对于社会、人生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必然状态的预期、向往和超越性追求。信仰是对某种主义极度信服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信念是认知、情感和意志的统一。当人们对于某种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在理智上认同,情感上接受,并以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勇于实践这种理论观念,就会逐渐在内心形成一种坚信不疑、矢志追求的精神状态,这就是信念与信心。

    理想、信念、信心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人生的目标追求上的集中体现,科学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信心,是人生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能够激励人们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献身,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动力,能够激励人们为了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而奋斗献身,能够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净化人的心灵,改善和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推动和促进社会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了,眼界就宽了,心胸就开阔了,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立了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和总体趋势,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以及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诞生至今已有150多年。在此期间,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在保证全体人民政治平等和当家作主、消灭剥削人的制度、消除贫富悬殊和两极分化、建设新型的思想道德文化诸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迅速增长,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在中国蓬勃发展,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和旺盛的创造活力。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历史还很短暂,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要在长期实践逐渐线路出来;我们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经过成功与失误的反复比较,才能够逐步得以解决;社会主义制度和体制也需要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加以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艰巨复杂、前无古人的事业,难免会出现一些曲折、巨大的历史进步;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巩固,为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广大人民的真正平等、民主和自由,开辟了广阔的道路,提供了根本的制度保障。共产党人所坚持的建设社会主义和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共产党人对于社会发展规律和自身历史使命的深刻体认,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情感的高度统一。

    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 “现在中国提出‘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其中我们最强调的,是有理想。根据我长期从事政治和军事活动的经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人的团结,要团结就要有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我们过去几十年艰苦奋斗,就是靠用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为人民自己的利益而奋斗。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凝聚力。没有这样的信念,就没有一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有了这样的团结,任何困难和挫折都能克服。过去我们打败国民党用美国装备武装起来的几百万现代化军队,就靠这一条。那时我们没有飞机,没有大炮,主要是靠人。所以我说,人的因素重要,不是指普通的人,而是指认识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为之而奋斗的有坚定信念的人。对我们军队来说,有坚定的信念现在仍然是一个建军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掉,这是中国自已的特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既坚持了我们党对于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目标的追求,又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找到了理想追求与实际国情、远大目标与现实任务的最佳结合点,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目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有机统一。坚持这个共同理想,是保证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和坚实政治基础。

    牢固确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要正确理解和处理以下几个关系:

    一是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与社会主义的多样性的关系。邓小平同志从本质层面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明确指出必须坚持公有制占主体、按劳分配、共同富裕的根本原则,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制度以坚持这些原则而保持其内在的质的规定性。由于各个国家的具体国情、内外环境不同,因而社会主义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多样性的。我们要坚持原则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从国情实际出发,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是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邓小平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要搞共产主义。”而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要经历若干不同的发展阶段。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我们党既有每个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最低纲领,也有确定长远奋斗目标的最高纲领。我们是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论者。在我国现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也就是为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奋斗。我们现在的努力是朝着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纲领前进的。如果放弃现实的奋斗,就会把共产主义变成一句空话;而如果忘记了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现实的奋斗就会失去正确方向。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没有远大理想,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离开现实工作而空谈远大理想,也不是合格的共产党员。”

    三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而我们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领导人民致力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科学文化。我们所实行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以集体主义为主导的思想道德虽然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还有差距,但在本质上又有诸多共同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虽然与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存在着差别,但这是同一社会形态发展程度高低的差别。我们立足现实努力奋斗,创造条件,最终是为了发展到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

    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社会主义的长期性、曲折性的关系。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努力。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说:“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我们既要正视这种曲折和反复,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又要看到这种倒退和逆转的暂时性,坚信社会主义必然要代替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无论是在顺境之中,还是在遭遇挫折之时,都不动摇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信念。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二、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艰苦奋斗、自觉奉献

    (一)血与火、难与险的井冈山斗争锤炼了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湘赣边界的经济,因地处边陲,基本上是封闭式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力水平低下。这种落后的自然经济状况,决定了根据地经济斗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上国民党军队里三层外三层的严密经济封锁,井冈山军民遭受的经济困难是空前未有的。

    民以食为天,首先是“吃饭难”。毛泽东带领秋收起义部队上山时,以70条钢枪换取了王佐 500担谷子的救济,初步解决了燃眉之急。湘南部队会师井冈山后,人口骤增数千,每月耗粮达40多万斤,在“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的井冈山,很难解决吃饭问题。1928年11月,毛泽东在《井冈山前委对中央的报告》中陈述道:“湖南省委要我们注意士兵的物质生活,至少要比普通的工农生活好。现在军中的生活则相反,恐怕什么人的生活很少有红军这样坏的。因为现洋缺乏,每天每人五分大洋的伙食钱(米归地方供给),时常难以为继。‘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士兵的谚语,表示了他们的苦楚,耐得苦,比第四军更耐苦的恐怕也少了。” 其次是缺乏冬衣、冬被。井冈山的冬天是出奇的冷,然而,红军冬天没有棉衣穿,只穿两件单衣,晚上睡觉没有棉被盖,有个夹被就了不起了。冰天雪地、北风呼啸中,他们穿单衣单裤御寒;寒冬腊月、滴水成冰时,他们垫稻草盖稻草过夜。再次是日用必需品的缺乏。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感叹道:“一年以来,边界政权割据的地区,因为敌人的严密封锁,食盐、布匹、药材等日用必需品,无时不在十分缺乏和十分昂贵之中。”由于食盐的奇缺,闹浮肿病的人越来越多,由于没有医药器械,伤病员开刀就用锯木头的锯子、剃头刀、菜刀、梭镖代替,清创用白开水,有的伤员的伤口洗后发炎、生蛆。

    井冈山的物质生活如此艰苦,可红军战士没有怨言,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那首脍炙人口“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道香”的红军歌谣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的牢骚话也变成了“天天吃南瓜,打倒资本家”的战斗口号。为了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渡过严重的困难和危机,毛泽东和边界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生产自救和反经济封锁的斗争。一是大力发展根据地的农业生产,开展土地革命,帮助群众生产;二是创建根据地的军需工业,创办了桃寮被服厂、红军军械处、红军印刷厂;三是开辟红色圩场,繁荣集市圩场;四是创办造币厂;五是开展群众的熬硝盐运动;六是组织全军将士挑粮上山;七是成立竹木委员会,有计划有组织输出根据地山林物资,活跃根据地的经济。上述举措取得了重大成效,有力地支持了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

    (二)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艰苦奋斗精神,是在艰苦卓绝的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所蕴育的党的优良传统之一,是井冈山精神的内核,也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半个多世纪的伟大实践证明,艰苦奋斗精神始终是我们党凝聚人心、克难制胜的强大精神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艰苦奋斗、自觉奉献,是我们党克服各种艰难困苦的重要保证,也是我们党带领人民不断开创事业新局面的重要保证。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的。我们党带领人民夺取政权、建立新中国的斗争充满艰辛,我们党带领人民巩固政权、实现现代化的实践同样充满艰辛。我们要大力发扬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大力发扬一心为民、自觉奉献的优良作风,团结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扎扎实实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

    新的历史条件下,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对于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意义重大.

    首先,艰苦奋斗精神古已有之,它是古圣先贤修养处事之准则,亦为历代明君治国安民之要术。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艰苦奋斗之事迹,劳身苦体,动心忍性,平居不堕其业,穷困不易其志。

    一个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国家,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古罗马曾是地跨欧亚非的强盛帝国,但当它达到鼎盛之后,腐化奢靡之风日盛,最终难逃民族分裂和崩溃的命运。一部二十四史中亦不乏骄奢淫逸,斗志衰退,以至于亡国亡身的成例。今天,我们坐在史册旁边,静听历史驰过时的风声雨声,不时能听见那些政权和宝座被酒杯绊倒时的呻吟,听见那些豪舍巨宅被金玉压倒时的轰然巨响;也能看见因奢侈而从政坛摇落的权贵,飘然一如黄叶。正如孟子所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足以兴国,逸豫足以亡身”。

    其次,艰苦奋斗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一贯倡导和反复强调的重要原则。毛泽东同志在建国前后多次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使我国富强起来,需要几十年艰苦奋斗的时间,其中包括执行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这样一个勤俭建国的方针”。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反复强调:“中国搞四个现代化,要老老实实地艰苦创业。”“我们的国家越发展,越要抓艰苦创业。”“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江泽民同志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一再强调:“过去干革命需要艰苦奋斗,今天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样要靠艰苦奋斗。”“进行伟大的创业,必须有伟大的创业精神。”三代领导人的教导,对于我们各项事业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法院工作当然也概莫能外,因此,艰苦奋斗精神,应当而且必须成为法院工作的一项重要原则而一以贯之地坚持下去。

    再次,艰苦奋斗精神是成就我们事业的一大法宝。艰苦奋斗精神,也是我党根本性质、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是靠艰苦奋斗不断发展壮大的,党和国家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史。党的历史证明,艰苦奋斗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不断走向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

    (三)始终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客观要求。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第一,由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第二,我国工业化的任务还没有完成,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第三,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从全国来看,“三农”问题的困扰、城市化进程的滞后、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的扩大,归根到底都是这个矛盾的反映。第四,我国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第五,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第六,我国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第七,我国资源短缺,人多地少水少油少,许多重要资源人均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第八,我国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四)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贵在坚持,重在落实。

    当前,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而艰巨的创业进程中,继续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要着重理解和把握好六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是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胡锦涛总书记指出:“牢记党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这两者之间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只有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才能保持艰苦奋斗的革命意志和革命品格;只有坚持艰苦奋斗,才能更好地履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艰苦奋斗,根本目的就是要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努力,不断把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坚持立党为公,执法为民,全心全意为最大多数人民谋利益,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这是艰苦奋斗精神在公私关系上的根本要求,充分体现了党员干部应有的崇高境界和奋斗志向。每一位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要十分珍惜我们手中的权力,自觉做到公私分明,不搞以权谋私、损公肥私、化公为私、假公为私。真正做到两袖清风,清正廉洁。

    二是勤俭办事、反对浪费。“勤俭办一切事业,这是艰苦奋斗的一条基本原则。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我们手中所掌管的一切经费,都是人民的血汗,一分一厘都是宝贵的,都应该用到我们的建设事业上,用到为人民服务上,决不能挥霍浪费。我们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勤俭节约,勤俭建国,勤俭办一切事业。

    三是朴素节俭、力戒奢侈。生活上朴素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美德。雷锋同志有句名言:工作上要向高标准看齐,生活上要向低标准看齐。虽然现在环境变了,条件好转了,但这个思想没有过时。在任何时候,我们每一位都不能以聚敛个人财富作为人生的奋斗目标,以个人财产的多少作为衡量人生价值的尺度,以过豪华奢侈的生活作为人生的幸福快乐。在生活上节俭还是奢侈,不是一个小节问题,它反映出一个人的思想境界和人生追求。把金钱、财富这些身外之物看淡、看透,才能保持清廉高尚的精神品格。

    四是埋头苦干、奋发有为。艰苦奋斗精神,表现在对待事业和工作的态度上,就是埋头苦干,迎难而上,拼搏进取,奋发有为。艰苦奋斗,核心在奋斗,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少说空话、大话,多干实事,坚决反对弄虚作假,做样子、摆花架子。作为党员干部,必须有革命加拼命的精神状态,兢兢业业,勤奋工作,不能贪图安逸,怕苦畏难;必须有很高的工作标准,知难而进,有所作为,不能碌碌无为,得过且过。有了埋头苦干、奋发有为的精神,没有条件可以创造条件,困难再大也能克服。同时也必须看到,在这方面,现在我们有些同志不思进取,守摊子,混日子;有的工作指导思想不端正,不愿干默默无闻但党的建设需要的事;不愿干领导不易看到但人民群众欢迎的事;不愿干一时难以见效但对党的事业长远建设有好处的事。这些现象如不克服,就会给我们的事业带来损失。

    五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切实树立艰苦奋斗的良好形象。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政治本色,也是共产党人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的内在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关键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弘扬优良传统,坚决反对奢侈浪费,以勤为本、以苦砺志、以俭修身,自觉加强党性锻炼,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做到夙兴夜寐、勤奋工作。无论在成绩面前还是在困难面前,领导干部都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只有带头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义务,没有搞奢侈浪费的特权。自觉做到职务变了,普通一兵的本色不能变;权力大了,勤政廉洁的标准不能低;条件好了,艰苦奋斗的生活准则不能丢。现在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在遵守廉政规定上,总是看别人的问题多,看自己的问题少;觉得讲艰苦奋斗吃亏,讲清正廉洁容易孤立,左顾右盼,横攀竖比。要坚决克服错误的攀比心理,努力做到凡有政策规定的,决不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凡是上级明令禁止的,决不强调客观搞变通;要带头振奋敬业精神,尽职尽责奋发进取,靠艰苦奋斗带出高昂的士气,带出凝聚力、战斗力。

    三、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结果

    实事求是是事业创新的前提,是事业发展的基础。井冈山斗争的历史已经证明,什么时候坚持实事求是,中国的革命事业就沿着正确的方向取得辉煌的胜利,什么时候不坚持实事求是,中国的革命事业就经历失败和挫折。井冈山革命道路的开辟,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中国革命的胜利就是井冈山道路的胜利。

    毛泽东同志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工作作风,努力使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中国革命的转折关头,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践的革命道路。早在大革命时期,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他撰写了《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12月)、《中国农民中各阶级的分析及其对于革命的态度》(1926年1月)、《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1927年3月)等有关农民问题的论著,开始关注农民阶级在中国革命斗争中的地位和作用。1927年5月,他就提出“山区的上山,滨湖的上船,坚决与敌人作斗争,武装保卫革命。”秋收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根据敌强我弱的实际,力主向敌人统治最薄弱的地方进军,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鉴于起义部队军阀主义习气和农民自由散漫作风严重的现状,创立了把支部建在连队的“党指挥枪”的制度;从1927年11月始,为了解边界的情况,毛泽东以主要精力从事宁冈、永新两县的社会调查,并且要求干部战士都动手做调查研究工作,每到一地就要了解那里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情况,并把了解的情况逐级汇报上来,为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期,中国革命正处于历史的低潮,中国革命究竟应该怎么进行,亟待中国共产党人回答。然而,就党的整体来说,思想还束缚在以城市起义为中心夺取全国政权的俄国革命模式中,在一个很长的时期内,都未能正确回答这一根本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的井冈山斗争实践中,以敢为天下先的大无畏气概,经过艰难的摸索和创新,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正确回答了这一根本问题,开辟了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中国革命的胜利道路。

    1、实践创新: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在上海、南京等中心城市建立了强大的反革命统治,如中国共产党再以仅有的一点弱小武装力量同敌人在中心城市拼“血本”,那无异于以卵击石、自取灭亡。毛泽东敏锐地抓住这一实际,大胆突破十月革命的模式,独辟蹊径,引兵井冈,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新道路——井冈山道路。

    如何建立农村根据地,书本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现实中也没有样板可资借鉴,而只能靠自己的独创去解决。毛泽东提出了井冈山道路的基本点:

    第一,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他指出,中国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是武装斗争,而且这种武装斗争是长期的,以军队为组织形式,党应有自己的军队。

    第二,以土地革命为基本内容。毛泽东谙熟中国农民和农村的实际情况,指出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而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土地革命问题。只有实行土地革命,中国革命才能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1928年12月,由毛泽东亲自起草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部土地法——《井冈山土地法》宣告诞生,土地革命路线由此逐渐走向成熟。

    第三,以农村根据地为根本依托。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过程中,针对当时党和红军存在的一种热衷于走州过府、大块吃肉、轻视建立根据地和红色政权的“流寇”主义思潮,毛泽东明确指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 1927年11月28日,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湖南茶陵召开了第一次县工农兵代表大会,选举成立了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而中央在秋收起义之前是不同意毛泽东建立苏维埃的主张!此后,毛泽东在遂川和宁冈先后于1928年1月和2月成立了遂川县人民委员会和宁冈县人民委员会。为了统一湘赣边界各县红色政权的领导,1928年6月成立了辖茶陵、遂川、宁冈、永新、酃县、莲花六个县的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由毛泽东、袁文才 担任主席和副主席。

    2、理论创新:山沟里的马克思主义

    毛泽东在开创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的同时,还对井冈山斗争实践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初步形成了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其理论创造主要表现在以下五方面:

    (1)提出了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中明确指出:“‘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是共产党和割据地方的工农群众必须充分具备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党和红军如果没有这种“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就没有“建立红色政权的深刻的观念”,也就没有“用这种红色政权的巩固和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的观念”,当然也就谈不上取得夺取全国政权的胜利了。可见,毛泽东身在井冈山,但他不局限于井冈山,而是放眼全中国,把井冈山的红色区域视为全国政权的战略基地和胜利起点,为最终形成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提出了人民军队的建设与游击战术思想。毛泽东创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和党代表制度,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规定了人民军队的“三大任务”和“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实行了军民一致、军政一致、官兵一致的建军原则和民主制度,提出了正确对待俘虏和投诚白军的政策。他还同朱德一起,创造并提出了著名的游击战“十六字诀”。至此,毛泽东军事思想已见雏形。

    (3)提出了关于土地革命的思想和政策。毛泽东在井冈山初期就提出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内容主要是“实行土地革命”的思想。在1928年5月湘赣边界党的“一大”上,又提出了“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的方针,掀起了湘赣边界土地革命的风暴。同年底,又制定了我党历史上第一部法律——《井冈山土地法》。尽管该土地法不尽完善 ,但它开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法律创制的先河,对以后的中国革命斗争和运动提供了宝贵经验,其意义深远。

    (4)提出了关于根据地的思想。以毛泽东为首的边界党,总结和概括了一整套根据地建设的政策和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坚决地和敌人作斗争,营造罗霄山脉中段政权,反对逃跑主义;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军队的党帮助地方党的发展,军队的武装帮助地方武装的发展;对统治势力比较强大的湖南取守势,对统治势力比较薄弱的江西取攻势;用大力经营永新,创造群众的割据,布置长期斗争;集中红军相机迎击当前之敌,反对分兵,避免被敌人各个击破;割据地区的扩大采取波浪式的推进政策,反对冒进政策。

    (5)提出了关于农村环境下党的建设的思想。鉴于党在村落中的组织家族化,“土籍的党、客籍的枪”的矛盾日益激烈等现实状况,毛泽东和边界特委在1928年两次边界党的代表大会上进行了深刻的教育,并开展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上的第一次整党运动——九月“洗党”。尤为重要的是,毛泽东还第一次提出了从思想上建党的原则。他明确指出:“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井冈山革命道路的选择,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结果,井冈山革命斗争的胜利,同样是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结果。

    (二)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是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毛泽东同志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对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所作的简明概括,是指作为毛泽东思想根本点、毛泽东思想灵魂中最基本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领导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中,注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和运用,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对实事求是赋予新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

    1941年12月,毛泽东同志还为当时在延安的中共中央党校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作为校训。至今, “实事求是”四个红色大字嵌刻在花岗岩的石碑上,竖立在中央党校的大礼堂正前方,以时刻告诫来中央党校学习的每一位学员。

    把“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连在一起,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的一种概括,这是从邓小平同志开始的。没有思想的解放就是没有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在于实事求是,必须把二者统一起来,而不能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针对有人把二者割裂开来、对立起来的倾向,邓小平对解放思想的内涵作了科学阐述。他说:“什么叫解放思想?我们讲解放思想,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今后,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继续解放思想。认为思想解放已经到头了,甚至过头了,显然是不对的。”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以全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的,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光辉结晶。了解党的思想路线不断发展的过程,可以使我们更深刻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使我们更深刻体会到党的思想路线本身既是一脉相承同时又具有与时俱进的特征。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三)正确把握理论创新过程中的若干关系。

    推进理论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是一项艰巨繁重的任务。在努力完成这项任务的过程中,我们既要破除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又要抵制各种否定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观点,正确地把握和处理好以下若干问题。
   
    第一,正确把握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以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和感召力。理论创新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活动,绝不是随心所欲的糊思臆想。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遵守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才能使理论创新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取得预期的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整个意识形态的成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以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工作中。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创新以及在哲学社会科学和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工作中的指导地位,是一个基本原则,丝毫不能含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如果搞指导思想多元化,就会导致思想混乱和社会动荡。在这个问题上,前苏联共产党留给我们深刻的教训。他们曾因坚持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潮流和世界形势,取得了革命和建设的巨大胜利。后来则逐步偏离了列宁主义轨道,盲目改革,变“改革”为“改向”,公开反对和取消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使全部哲学社会科学和意识形态处于极端的状态中,最终导致整个国家的解体。

    我们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需要的是富有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马克思主义,而绝不是僵死的、教条式的“马克思主义”。要发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感召力的积极作用,首先,必须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发展而发展的科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宽广的胸怀,正确看待一切新涌现的思想、经验、成果,进行科学的比较、分析、综合,及时地吸纳借鉴,使马克思主义在坚持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始终站在时代的前沿。其次,必须具有良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马克思主义发展的规律性,既不是丢掉老祖宗去标新立异,也不是不顾情况的发展变化,躺在老祖宗的个别论断上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要在不丢掉老祖宗的同时,说出老祖宗没有说过的新话来。

    毛泽东同志说:“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

    第二,正确把握理论创新中的创新与继承的关系。理论创新是解放思想的结果,是对原有理论的超越;理论创新又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批判性继承的基础上实现对原有理论的扬弃。理论创新的天地是广阔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认识原则、解释模式和观察视野的创新,即方法论创新或思维方式创新;可以是创立新的原理、新的体系或新的学派,即构建原创性理论;可以是对前人提出的个别论断、原理,作出新的修正、补充,得出新的见解、论点;也可以是对前人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梳理,使其系统化,例如对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总结概括;还可以是重新发现前人提出的某些有价值的原则和观点,使其发扬光大。例如“实事求是”,原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一个成果,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毛泽东同志把它发觉出来,赋予马克思主义的创新性阐释,成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上述理论创新的多样性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不限于现成的结论,努力寻求突破,实现对原有理论的飞跃。

    但是,任何理论创新都不可能同原有理论割断联系、无根无源,或对原有理论全盘否定、推倒重来,而是从已有的思想材料出发,对原有理论作出批判性的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向来承认,它是从历史发展过来的,有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三大来源。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主义同属于一个科学体系,都有共同的世界观、共同的立场、方法和共同的理论品格,这就决定了它们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和创新的大道上,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邓小平同志在1989年5月《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谈话中说:“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列宁之所以是一个真正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在于他不是从书本里,而是从实际、逻辑、哲学思想、共产主义理想上找到革命道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干成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中国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毛泽东,并不是在马克思、列宁的书本来寻求在落后的中国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途径。马克思能预料到在一个落后的俄国会实现十月革命吗?列宁能预料到中国会用农村包围城市夺取胜利吗?”“革命是这样,建设也是这样。在革命成功后,各国必须根据自己的条件建设社会主义。固定的模式是没有的,也不可能有。”
   
    继承前人又突破成规,不丢老祖宗又讲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有科学根据的新话,这是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开拓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的极为可贵的理论风格。

    说新境界、新阶段,根本的标志是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过去也提出和回答过,但是不系统,有些回答还不正确,现在系统地正确回答了。
   
    马克思主义就其本质来说,是革命的、批判的,这种批判当然也包括自我批判。正是借助于批判与自我批判,使马克思主义在原有理论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和创新。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没有离开人类文明大道,善于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加以比较借鉴,不断批判地吸收世界一切有益的、优秀的成果,充实和发展自己;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实行自我批判,对自己原有理论中不科学的部分加以纠正,陈旧的部分加以更新,促进了自我完善和自我创新。邓小平同志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一方面没有丢掉“老祖宗”,另一方面又讲了“老祖宗”没有讲过的新话,体现了新境界、新水平、新判断、新体系,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原有理论的扬弃,真正做到了继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

    第三,正确把握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关系。理论创新离不开实践,要注重同实践中发现理论创新的生长点;理论创新要注重把实践经验上升为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创新,并经受实践创新的检验。创新系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统一。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是密切相连的两个方面。从理论创新看,理论创新的基础和推动力是社会实践,理论创新如果离开了实践就难以成功,也毫无意义。这是因为,首先,理论创新要来自实践。理论创新是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实际问题为中心,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经验,从而不断推动理论发展,而不是用现有的原理去图解实践,企图从本本中寻求答案。其次,理论创新要紧跟实践发展。相对于活生生的社会实践来说,理论总是有自身局限、滞后的一面。人们只有时刻关注变化着的实践呈现出来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概括,才能在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对实践活动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概括,才能在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总结新经验,揭示新规律。再次,理论创新要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成果只有回到社会实践中,才能检验其真理性。当理论创新成果的某些方面与实践不相符时,应该对其进行补充、修改乃至摒弃,使理论创新更加符合实际、符合真理。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武装反抗国民党的艰苦卓绝的斗争。在1927年8月到1929年间,党领导的城市和农村的大小起义近百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受传统的“城市中心论”的影响,那时的起义,无论是在城市发动的,还是在农村举行的,大都是以攻占城市为目标的。毛泽东在1927年领导的秋收起义开始时也以攻取长沙为目标,结果失败了。由于毛泽东在大革命时期有从事农民运动的经验和八七会议后就有“上山”的考虑,他从实际出发,果断地作出了向敌人统治力量较弱的井冈山地区进军的重大战略决策。

    在四周白色政权包围之中,共产党领导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怎么才能巩固和发展?这不仅是个尖锐的实践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和命运的重大理论问题。毛泽东带领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创建了党领导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同时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调查研究,虚心向群众请教,善于不断总结经验,从理论上探讨中国革命的道路。他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和国内政治形势,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武装斗争、建立革命政权和土地革命三位一体的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提出了中国革命要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中国革命独创性道路的开辟和新理论的提出,是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的重要标志。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认真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新经验,深入研究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课题,不断以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使我们的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更加符合人民群众的期待,奋发有为地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四、弘扬井冈山精神,就是要始终坚持依靠人民、服务人民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是井冈山精神的重要内容。从井冈山斗争时期开始,我们党和红军就一直在“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因而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的沃土,为战胜敌人一次又一次“会剿”、渡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颁布“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制定秋毫无犯的群众纪律。1927年10月23日,毛泽东率领受挫的秋收起义部队抵达井冈山,为了部队上山后能和山上的群众特别是和王佐部队搞好关系,防止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发生,在荆竹山村前“雷打石”处向部队正式宣布了“三项纪律”:第一,行动听指挥;第二,筹款要归公;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1928年1月,工农革命军攻占遂川,部队由于分散行动,出现了部分战士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毛泽东于1月25日在遂川县城李家坪召开了工农革命军全体军人大会,宣布了“六项注意”:(一)上门板;(二)捆稻草;(三)说话和气;(四)买卖公平;(五)不拉夫,请来夫子要给钱;(六)不打人骂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的诞生,对于加强人民军队的建设,密切军队与群众的关系,起了重大作用。正是有了这一纪律机制,确保了红军政治任务的完成和革命战争的胜利。后来发展为“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2、实行土地革命,从根本上为广大贫苦农民谋利益。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是群众的根本利益所系。1928年5月,边界党的“一大”提出“深入割据地区的土地革命”方针后,边界党和毛泽东抽调大批红军干部深入宁冈、永新、遂川、莲花等县的区、乡、村,发动群众,武装保护,掌握政策,指导分田。1928年5、6月间,毛泽东亲自三到永新夏幽塘边村,前后40余天,深入实际,调查研究,领导分田,总结经验,亲自制定了《分田纲领十七条》。经过从1928年4月至7月的群众土地斗争,湘赣边各县的土地分配基本完成。土地革命的深入开展,使广大贫苦农民得到了实际利益,因而极大地激发了贫苦农民的革命热情。

    3、体察群众疾苦,关心群众生活。尽管红军的生存条件十分艰苦,但党和红军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还十分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关心群众的疾苦,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毛委员大井访贫”、“朱军长送盐”、“陈毅大井割禾”、“彭军长分发银元”等故事在井冈山广为流传。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正如毛泽东所言:党和红军“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广大人民群众就会“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在艰苦的岁月里,井冈山人民倾其所有支援红军,甚至不惜冒着生命危险,为红军送粮、送盐,根本原因在于党和红军领导群众打倒了土豪劣绅,给了他们土地,给了他们生存的权利;在艰难困苦的岁月里,红军指战员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以弱小的武装力量战胜敌人,重要原因就在于党和红军得到了千百万群众真心实意的拥护和支持。

    真心实意为群众谋利益是取得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前提,也是坚持和弘扬井冈山精神的要求。如何为群众谋利益,井冈山的革命斗争为我们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红军干部,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对群众的具体利益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

    (二)坚持把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贯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方面。

    人民群众的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最重要的观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

    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实现群众的根本利益,领导红军干部,发动广大群众,实行土地革命;除从根本利益上解决土地问题外,对群众的具体利益给予了极大关注,在极端困苦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切实解决群众日常生活中的疾苦和困难。马克思主义群众路线在井冈山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具体实践和运用,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今天,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有利于增强广大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始终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因此,贯彻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我们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从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全党同志要始终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深入群众,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集中群众智慧,使各项决策和工作符合实际和群众要求。” 摆好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实现执政为民的前提。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要求党员干部坚决反对和克服脱离群众的形形色色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心里时刻装着老百姓,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真正理解他们,从他们的需要出发来思考问题,从他们的利益出发来决策和行动,依靠他们的力量实现各项工作目标。没有这样的群众观点,无视群众的力量,甚至蔑视群众,不注意倾听群众的呼声和要求,不了解群众的愿望和需求,不善于依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我们的党员和领导干部就会一事无成,就会被群众抛弃。

    坚持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根本观点,必然要坚持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党的工作中的体现,是党的工作和事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是党具有不可战胜的力量的源泉。实践证明,群众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我们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业绩,是人民群众的伟大历史性创造;我们党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遇到的许多难题,也都是依靠群众,集中群众智慧解决的。因此,情况越是复杂,矛盾越是突出,党员干部就越要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只有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才能使我们的决策和工作真正反映群众意愿,符合群众要求。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要求党积极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这是执政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片面性,很大程度上照搬了苏联模式,形成了一套以党代政、党政不分、党包揽一切的体制。这套体制的本质也是人民民主,但从形式上看,它更多地表现为党代替人民当家作主,而不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这种形式,对我们这样一个经历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民所受民主训练较少、比较缺乏民主意识的国家来说,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发展,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确立、人们民主意识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这种代替式的民主已经难以适应需要。更多地让人民自己当家作主,越来越成为人民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内容,也越来越成为必然的趋势。我们党看到时代变化,把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党执政的一项根本原则。党的十六大报告正确地指出:“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实践中,我们党积极推广村委会直选,社区管理,干部公开招聘,充分发挥人代会的作用,这些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具体表现,也是执政为民、科学执政的一个重要方面。

    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我们要牢记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同人民群众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从党和国家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使党和国家事业不断获得最广泛、最可靠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坚持在司法过程中,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毛泽东同志说:“应该使每个同志明了,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在我国社会深刻变革、党和国家事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必须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但是,正如江泽民指出:“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这是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的。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我们赢得绝大多数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为改革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必需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为此,我们制定和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基本着眼点是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制定和实施深入改革、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各项方针政策,都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依据,坚持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适合人民的利益,如果有了错误,定要改正,这就叫向人民负责。”我们既不能借口照顾群众的利益而对领导机关的正确政策和指示拒不执行,或消极延宕;又不能因为要执行领导机关的政策指示而不问这种政策指示是否合乎实际,是否符合当时当地群众利益和要求;更不能只对党的领导机关负责,而忽视人民群众,不对人民群众负责。要把对党的负责和对人民群众负责辩证地统一起来。

    法作为掌握国家权力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有其鲜明的阶级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此相应,我国社会主义法也必然是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共同意志的体现,是广大人民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有力武器。
   
    在我国,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因为工人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要求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最富有革命的彻底性。无数事实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就不可能实现人民民主专政的历史使命,不可能胜利地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工人阶级要解放自己,就必须解放全人类。建设社会主义,不仅是工人阶级的事业,而且是在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和一切拥护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进步力量的共同事业。工人阶级有自己的同盟军,最亲密的同盟军是农民,还要结成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社会主义法既是工人阶级意志的体现,也是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但不是这些阶级、阶层的意志的简单相加,而是在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工人阶级为首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

    在我国,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其他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是国家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祖国的繁荣富强,系这些人的共同利益、根本利益所在。这种客观上的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就是能够形成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的物质前提。

    我国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决定了在我国不但法的创立必须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意志,同时也决定了人民法院的全部司法活动必须坚持司法为民。人民法院的司法活动,是人民法院以国家的名义,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度行使权力,运用法律处理具体案件的专门活动。如果法的规定不能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实现,那再好的法律也是一纸空文,不能具有法的现实意义,没有法的现实价值。因此,司法活动对于最广大人民意志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实现至关重要。人民法院的司法过程,就是实现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过程,就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

    (四)坚持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审判、执行权力

    权力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社会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管古今中外的学者对权力作何种解释,权力所体现的并以之作后盾的国家、阶级、集团的意志;权力主体对权力客体所拥有的支配权、控制权;权力所表现的不平等性;由权力所衍生的权威、权势、权利等等;足以使权力拥有者在缺乏有效的监督下把权力变成牟取个人私利的工具。权力与腐败往往相随相伴。权力的正确行使,除了权力拥有者本人的素质,监督至关重要。绝对的权力必然导致绝对的腐败。

    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必须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我们党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由革命党变成了执政党。坚持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领导,就必须牢牢掌握国家政权。我们党能否正确对待和运用权力,始终如一地坚持党的根本宗旨,坚持为人民谋利益,是党在今天面临的严峻考验。

    人民法院依法行使的审判、执行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对待和运用手中的审判、执行权力,经受住权力的考验,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明确权力属于谁,这是正确认识权力的首要问题。我国宪法规定,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执行权力也不例外。对审判执行权力的使用,只能体现在为人民谋利益上。其次,要充分认识到,权力是一种责任,是一种义务。人民给予的权力越大,职位越高,责任也越大。因此,为人民掌好、用好执行权,依法公正、高效、文明地审判、执行各类案件,从本质上充分体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这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人民法院执行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人民法院反腐败斗争的实践告诉我们,有些法院法官,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审判、执行权力,把党和人民给的权力,用来谋取私利,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打了败仗。有的以权谋私,大肆收受贿赂;有的长期挪用、侵吞执行款;有的放任、纵容配偶、子女和身边工作人员利用审判、执行权力谋取非法利益等,由人民的公仆变成人民的罪人,既毁了自己的前途、自由和幸福,也给人民法院的形象和司法权威带来损害。

    在审判、执行工作领域,无论是分管审判、执行工作的领导干部还是具体实施案件审判、执行的一般干部,其手中都握有一定的审判、执行权力。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手中的权力是党和人民赋予的,只能用来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

    肖扬院长强调:“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些权力是公共权力,是人民赋予、用来为人民服务的。党的纪律和国家法规就是用以规范权力运行的,必须自觉遵守、严格执行,确保司法权力的使用体现‘公正司法,一心为民’。权力越大,腐败的危险性就越大,防腐败的警惕性就要越高。我们每一个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始终保持一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心境,人民赋予我们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造福,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利。”

    当前,人民法院必须紧密联系审判工作实际,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帮助广大法官和党员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权力观、价值观,切实增强党的观念和党性修养。要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和纪律教育,表彰勤政廉政典型,剖析典型腐败案件,进行警示教育,督促各级法院法官、党员领导干部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已之心,自觉抵御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

责任编辑:张涵
网友评论:
0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