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长龙社区党委书记、主任 邓智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在社会基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完善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机制。我作为重庆市人大代表,也是一名基层工作者,工作中时常要直接处理张家长李家短的矛盾纠纷,愈发感受到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工作需要更多司法力量给予保障和支持。
当选重庆市第六届人大代表后,我多次受邀参加法院组织的视察座谈、旁听庭审、见证执行等活动,通过一次次面对面、零距离交流、参观、见证,真切地体会到了人民法院对接受人大代表监督的高度重视,使我更加全面了解法院工作,更为我处理基层社会矛盾积累了更多经验。
我国国情决定了我们不能成为“诉讼大国”。近年来,重庆法院坚决落实“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的要求,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陆续推出一系列便民、利民、惠民诉讼服务举措,把司法服务送到老百姓家门口,打通司法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充分体现了人民法院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上的决心。
在日常工作中,我也真切感受到人民法院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过程中,把“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切实落到了实处,把以人民为中心与“和为贵”“无讼”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化解,推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使新时代“枫桥经验”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显示出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价值。
我工作所在的村社,地处城区周边,历年来因征地拆迁、土地流转等导致的各类矛盾纠纷较多,我的笔记本里记录了密密麻麻我所参与调解的案例,乡亲们常常调侃我从“8小时书记”变成了“24小时调解员”。而这些矛盾纠纷的化解,离不开人民法院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主动延伸职能,以强基导向“六项工作”机制为载体,以司法力量和为民情怀从源头化解矛盾纠纷,让我清晰地感受到了司法的温度,也让我对基层社会治理有了更深的认识和体会。
去年,在梁平区人民法院的帮助下,我们妥善化解了一起相邻权纠纷,实现“小事没有出村、矛盾没有上交”。李某与刘某两人是多年的邻居,数年前,李某因修房子要占用刘某家部分土地,两人经过一番商量后,重新划定了边界,并由李某向刘某给予了一定数额的金钱补偿。事后,因李某家的新房房檐超出了原先两人商定的边界,二者便闹起了矛盾,邻里间就有了裂痕。其间,我和居委会先后多次从中调解,但双方各说各的理,都互不相让。2023年底,积怨已久的二人因口角再次将矛盾升级,差点大打出手。为避免事态升级,我想到了请求“专业力量”介入,将情况反映给了法院,经过初步了解后,法院立即组织调解工作室调解员、诉调对接中心法官以及社区干部、乡贤等共同参与调解,制定“一调情绪、二谈利弊、三建共情、四联合力”的调解方案,打出“情﹢理﹢法”调解“组合拳”,通过多元化解,让双方能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协商,并最终达成和解。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正本清源,才有和美与共的一湾“活水”。身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密切联系群众和服务群众的第一线,今后我将当好群众和人民法院之间的桥梁纽带,深入调查研究,及时反映民声民意,为人民法院高质量发展积极建言献策。同时,当好“24小时调解员”,用情与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助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法治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