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赵精武
普法工作是法治现代化事业的重要一环,公民知法、懂法和守法是树立法律权威的重要路径。法律不能以高高在上的姿态“俯视”众生,更应当以各种形式走入寻常百姓家。不过,在全媒体格局下,普法工作方式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持续进行创新,一次有效的普法工作远比多次的机械式普法更为深刻和实在。三位一线法律工作者也在各自的工作中身体力行地践行创新型普法,让人民群众真正理解法治的内涵和意义。
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秦学伟的普法工作特点是“急百姓之所急,解百姓之所困”。原因在于,对于一般人而言,最直观感受到司法公正的环节便是“高效”,即在立案之后尽可能快地开庭审理并获得判决结果。秦庭长及其所在的立案庭通过集约化管理调查取证、诉前保全、诉前鉴定、庭审排期、电子卷宗生成与应用等活动,创新工作模式,充分体现了“司法为民”的理念。这种集约化管理再结合智能信息系统能够将诉前的相关工作时间缩短,更加高效地满足公众对于“快速立案、快速审判、快速维权”的合理期待。
四川省成都市中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刘平的普法工作特点是“以案普法、以案释法、以案解法”。事实上,以案释法,通过典型案例进行普法活动早已有之;但与此前不同的是,刘庭长在普法工作中,致力于将一个个枯燥乏味的案例“讲活”,以故事的形式让大众真正理解法律在具体实践中的运作逻辑。作为《法律讲堂·法官解案》栏目的固定主讲人,刘庭长深刻展现了一名法律人的“浪漫情怀”——她不仅将法律深入人心,还将法律精神沁入心脾,让大众真正理解法官为什么会作出这样的判决。
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宣教处谢君源同志的普法工作特点则是“接地气与艺术美感并存”。谢君源同志的普法工作充分契合了数字时代的发展趋势,基于微博、微信、微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将普法内容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于大众视野。尤其是其视频文案和内容的设计,真正贯彻了普法工作的核心——引发共鸣、产生共情、形成理解和达成共识。此外,微视频这一普法工具也能够让普法效果最大化,让大众在短时间内真正理解司法正义和法律精神。
普法工作始终处于进行时。普法工作需要与全媒体宣传格局充分结合,无论是短视频、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还是报刊、官网等传统媒体,都仅是普法的形式之一,普法工作的关键核心,在于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法律知识说好、说活。一方面,普法工作需要强化定制化服务,不同人群的普法需求千差万别,需要真正明确“向谁普法”和“普什么法”两个基础问题,及时满足不同人群的法律需求。另一方面,最理想的普法工作效果应当是“如沐春风”,令公众在忙碌生活中以轻松有趣的形式获取必要的法律常识;还要运用长期的法治文化宣传熏染,让公众自觉地提升法律素养、培养法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