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国内首个完成网信部门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的法律行业基座大模型——“法信法律基座大模型”。部分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发布会。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互联网司法研究院院长刘奕群,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张凌寒等人就法律基座大模型研发成果回答了本报记者提问。
清华大学科研院院长、互联网司法研究院院长 刘奕群
问:您如何看待法律基座大模型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前景?这个基座大模型的出现会对整个法律科技行业带来怎样的变革和影响?
答:法律基座大模型是未来数字法院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赋能并重塑审判业务流程的巨大潜力。更进一步讲,其对法院系统之外的政法系统乃至各行业的人工智能赋能推广都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通过对业务流程进行细致拆解和重构,可以采用不同方式将法律基座大模型的能力与法官的专业经验、技能相结合,实现“以人为主、人机协同”的创新赋能模式,为一线法官的各项实务工作有效赋能,切实提升其获得感。
问:您认为法律基座大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在您看来,还有哪些潜在的应用领域值得探索?
答:在未来法律基座大模型的发展中,“通专结合”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范式。通用模型负责专业性较低、重复性较高的细分任务,能够提供高效、广泛的智能辅助;而专业模型则聚焦于对司法逻辑和专业知识精度要求高的复杂任务。通专模型协同合作,在平衡成本与性能的同时,实现更多的司法场景覆盖。
目前,清华大学正基于“通专结合”的思想,探索持续提升模型的自主规划、决策和判断能力,做到“该通则通、该专则专”。在提升人工智能模型赋能司法的效率与性能的同时,清华大学也与人民法院出版社深度合作,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法信”这样的高质量数据,为模型提供场景化的精准知识注入,以提升应用性能。
问:您认为法律基座大模型的应用对法律教育和人才培养将产生哪些影响?
答:以法学为代表的实践性学科,长期面临数据壁垒和机制差异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实务需求与人才培养脱节的现象。传统法学实证研究获取样本的成本高、难度大,且样本数量有限,难以及时、准确、全面地反映社会实际运行状态。以法律基座大模型为基础的多智能体技术,能够模拟复杂系统中多个主体的交互行为,包括各主体之间的博弈与协作。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司法多智能体技术在复杂系统模拟、协同决策以及动态调整中的能力,模拟法律适用过程中不同角色(如法官、律师、当事人等)之间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互动行为,为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提供仿真、高效、便捷的基础实验设施平台,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实证法学研究范式的变革,为法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贡献一份微薄之力。
中国政法大学数据法治研究院教授 张凌寒
问:您如何看待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法律基座大模型对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治理价值?
答: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法律基座大模型无疑在人工智能与法律治理的融合中迈出了关键一步。
首先,从技术层面而言,该模型通过大规模的法律数据预训练,拥有了强大的法律语义理解、逻辑推理等基础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法律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它为法律工作者提供了智能化的辅助工具,使他们能够更为迅速地找到相关法律条文和案例,这无疑减轻了他们的工作负担。
其次,在法律实践层面,该模型有助于保障法律的正确、统一适用。通过智能化的法律文本处理和信息抽取,能够辅助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更准确地引用法律依据,进而提高裁决的公正性和准确性。
最后,从社会治理层面来看,该模型的推广和应用有助于推动法治社会的建设,提升司法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并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法律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因此,法律基座大模型无疑为人工智能在法律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路径,为法治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问:您对法律基座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有哪些期待和建议?
答:我此前参加了人民法院出版社组织的法律基座大模型论证会,对于法律基座大模型的未来发展,我怀有极高的期待。
其一,我期待该模型在算法和性能上持续优化,尤其是在处理复杂法律场景时的准确性和适用性方面能够取得更大的突破。例如,通过引入更为先进的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提升模型对复杂法律文本的理解能力。
其二,我期望模型能够更紧密地融入法律实践,拓展应用场景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除了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领域,模型还可以应用于涉外法务、知识产权保护等多个领域,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成为法官、律师等法律专业人士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
在建议方面,一方面,我认为应加强对法律基座大模型的监管与评估,建立健全伦理和法律监管机制,确保其输出结果既符合法律法规,又遵循伦理标准,以保护用户权益。另一方面,法律基座大模型的研发和应用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以及法院等多方面的支持与协作。建议推动跨学科研究,整合法学、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推动模型的技术革新与应用领域拓展。
问:在国际上,其他国家在法律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也很快,您认为我国的法律基座大模型在国际竞争中具有哪些优势和劣势?应该如何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
答:中国法律基座大模型在国际竞争中既有显著优势,也面临一些挑战。
优势方面,我国拥有丰富的法律案件数据库,为模型的训练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政府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大力支持,为模型的研发和应用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法律基座大模型,在数据来源的权威性以及输出结果的精确度、可信度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此外,这一模型直接服务于司法裁判与行政执法的各项辅助工作,实现了法律技术与司法实践的深度融合。相较于域外法律大模型主要由企业开发用于辅助合同审理等市场行为,我国在法律大模型领域的这一探索与实践,无疑构成了重大突破。
然而,劣势也不容忽视。目前,我国的法律基座大模型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国际化程度较低,对国际市场的需求和法律法规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同时,在一些关键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制定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更好地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影响力,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与国际组织、外国政府和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参与技术标准制定,提高模型的国际认可度。同时,培养熟悉国际法律环境的专业人才,推动国际交流,树立国际品牌,也是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关键举措。通过这些努力,我们相信中国法律基座大模型能够在国内法治与涉外法治的统筹推进中发挥更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