钉下了灰橛,解开了当事人心中的“结”
2024-10-16 09:30:1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鑫
 

  图为村干部在山东省单县人民法院浮龙湖人民法庭法官杨学建(右二)、法警与村民的见证下钉下灰橛。 魏中飞 摄

  灰橛是农村地区流传下来划分农村宅基地或耕地权属界限的标志。通常用木橛在土壤里凿出深洞,然后将草木灰或石灰粉灌进去,确保能在土壤里长久留下界限标志。

  “砰、砰、砰……”看着相邻边界的灰橛一锤锤打下来,围观的乡亲们纷纷感叹道:“处理得好啊,他们家这件事终于有个着落了!”

  田垄边,当事人老冯激动地握住山东省单县人民法院浮龙湖人民法庭法官杨学建的手,久久不肯松开。

  这起耕地边界纠纷由来已久,错综复杂。原告张大姐原是被告老冯的弟媳,2021年10月,张大姐和老冯的弟弟协议离婚,约定二人共同承包经营的2.4亩耕地由张大姐耕种。案涉耕地与老冯的耕地相邻,在实际种植过程中,双方因边界问题多次产生纠纷。2024年7月,张大姐将老冯诉至法院,称老冯耕种了其田地,要求老冯返还。

  案件受理后,杨学建第一时间向老冯了解情况。老冯对杨学建说,自己的儿子多年前因意外去世,坟墓紧邻老冯弟弟耕地的边界。当时张大姐还没和老冯的弟弟离婚,兄弟两家也未因此产生过矛盾。但自从张大姐独自耕种案涉耕地后,老冯发现儿子的坟墓多次被人损坏,随即向当地警方报案。经过派出所民警的勘验调查,最终确认坟墓系在耕种过程中被农业机械破坏。老冯便将这一责任推到张大姐身上,同时为了确保儿子坟墓的完整,老冯将耕地边界私下进行了延伸。

  由于双方本就在赡养老人、财产分割等问题上存在隔阂,这起事件导致双方矛盾愈发激化,村干部多次调解未果,双方最终对簿公堂。

  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办案经验,杨学建敏锐地察觉到案件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他在同村干部交流时说:“这个案子争地事小,积怨事大,涉及农村善良风俗,处理不当极易激化矛盾,还会在辖区内产生不良影响。”

  7月9日,在法庭和村委会的主持下,大家走进案涉耕地,进行现场勘验。张大姐和老冯各执一词,年近花甲的双方在现场争论得面红耳赤,僵持不下。

  “土地确权时你们在现场吗?指认灰橛了吗?”听了杨学建的问题,张大姐和老冯都摇了摇头。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们调解不成,法院很难依据你们各自的经营权证作为处理纠纷的依据。”杨学建一边做调解工作,一边仔细观察二人的反应,“大家过去也曾是一家人,现在也在一个村子中生活,都是邻里邻居,本就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事情闹大了只能让别人看笑话。”

  见二人逐渐低下了头,杨学建又趁热打铁地结合法理、情理,打开了二人的心结。在杨学建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双方最终同意由老冯用另一块地与案涉耕地进行置换。双方待秋收后进行移交,届时由村委会向相关部门申请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

  协议很快签好,但双方仍认为以灰橛为证,心里才踏实。杨学建和村干部当即决定第二天就带着他们去钉灰橛。

  在法官、法警与邻里群众的共同见证下,村干部现场开砸,“砰、砰”声砸开了冰封多年的心墙,震开了两家多年的矛盾纠葛,在场的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张大姐和老冯心里既惭愧又感动,灰橛钉好后,两家人目送着杨学建一行人离去的身影,久久说不出话。

责任编辑:张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