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卡牌盲盒热”对未成年人的伤害
2024-08-10 09:44:59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张鲲鹏 刘倩
 

  “卡牌盲盒热”极易对未成年人造成伤害,要从根源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卡牌“黑手”,应筑牢监管“防火墙”,上好司法“关爱课”,织密家庭“关怀网”。

  据央视新闻报道,近期一款以动漫“小马宝莉”人物形象为内容的集换式卡牌盲盒风靡暑期市场,获得未成年人痴迷追捧。各种款式卡牌出现的概率不同,越稀有的卡牌越受青睐,在交易市场上售价越高,甚至有特定卡牌以21万元天价售出。为获得稀有款式卡牌,孩子们不惜成本购卡拆卡,各地卡牌门店充斥着他们的忙碌身影,卡牌成为了未成年人的“社交货币”,这一现象迅速引起了社会关注。

  “卡牌热”带给未成年人的有刺激、有满足,但更多的则是伤害。其一,买盲盒抽卡的过程极具诱惑力和冲击力,这种如同赌博的游戏模式使得参与的孩子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分散其注意力,对学习、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其二,未成年人涉世不深,尚未对金钱形成科学的认知。在花光自己的零用钱后,有的擅自使用家长的账户付款,家长察觉后平台也不会退款,只能诉至法院;有的对外大肆借款,甚至不惜通过非法渠道筹款,有遭受诈骗的风险。其三,开出稀有卡则能变卖获利,这种在短时间内能迅速获得财富的行为,会改变未成年人的财富观、价值观,对其产生不良引导。

  此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颁布《盲盒经营行为规范指引(试行)》,其中第二十三条规定盲盒经营者不得向未满8周岁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向8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当依法确认已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按理说,在法律规制下,上述现象本不应发生。但现实中,卡牌销售商只是象征性地在店内张贴提示标语,但对络绎不绝排队买卡的未成年人大开方便之门。除了制作销售盲盒的厂商之外,还有为稀有卡牌评级定价的鉴定机构,有回购转卖稀有卡牌的二手商家,有代下单代开卡并以此牟利的网络主播……围绕未成年人,集换式卡牌盲盒俨然已形成了一个利益链、一张利益网,为谋取利益,他们对法律监管置若罔闻,不断逾越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要应对卡牌热,我们首先得明确其成因。追本溯源,动漫盲盒卡牌走红的原因是其巧妙利用人的心理逻辑构造了一种刺激机制。抽卡游戏从法律上来说是一种射幸行为,其本身的随机和不确定使其极具刺激性、挑战性。参与人通过努力反复抽卡最终取得稀有卡牌,这一过程能获得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满足感,因此参与人无论成年与否,都难以抵御。尤其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因该活动已成为同龄人共同话题,故参加抽卡活动成为了一种社交语言,而拥有更多稀有的卡牌则是在同龄人之间展现自己实力的标志。尤其是当孩子们面临繁重学习压力,且缺少来自家庭的陪伴疏解时,抽卡活动就成为孩子们逃避压力、寻求刺激、释放自我的慰藉,直至沉溺成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是家庭的未来和希望,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全社会都要关心少年儿童成长,支持少年儿童工作。要从根源斩断伸向未成年人的卡牌“黑手”,首先,应筑牢监管“防火墙”。市场监管部门、教育、共青团等建立联席工作组,定期开展联合执法活动,严厉打击未按法定程序即向未成年人销售盲盒的违规经营行为;加强校际沟通,合理控制未成年人学业压力范围。其次,上好司法“关爱课”。用活法治副校长制度,以案例教学、家长会等形式到校授课;以开放日、互动庭等形式邀请孩子们来院体验,提升未成年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家长自觉履行监护人教育责任,关爱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最后,织密家庭“关怀网”。呼吁家长在关注学习成绩外,更要关注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加强沟通、了解孩子痴迷原因,理性对话、引导孩子树立正确三观,持续陪伴、共同寻找健康的课余爱好,必要时可共同寻找心理咨询。

  (作者单位: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


责任编辑:罗一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