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高新区法院:拢好心、管好人、干好事
2024-07-31 14:59:22 | 来源:人民法院报 | 作者:王贺
 

  翻开首批全国相对薄弱基层法院名单,“河南省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人民法院”赫然在列。

  都说“中原崛起看郑州,郑州发展看东区”,地处中原大省、省会城市、核心经济区,怎么会和“薄弱”二字沾上边?

  带着疑惑,7月中旬,记者走进了高新区法院。

  “小马拉大车”的现实困境

  2022年4月,组织安排田保忠到高新区法院担任院长。

  来之前,田保忠就听说这里“案多人少”,工作难度大。“想到难,没想到这么难。”即使善于打硬仗、做好了啃“硬骨头”的心理准备,眼前的困境还是让他倍感压力。

  高新区法院的前身是郑州矿区法院,年收案量不过200件,是典型的小院。2003年初,郑州矿区法院被撤销,高新区法院成立,但人员编制仍沿旧制,干警数量少,整体素质也不高。

  随着管辖面积的扩大,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郑东新区范围内的各类一审案件均纳入高新区法院管辖,案件量20年间增长了50多倍,但政法编制只增加了1.3倍。2023年,员额法官人均结案数更是全市均值的2倍、全省均值的4倍。干警们形象地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小马拉大车”。

  为提升服务效能,高新区法院不得不聘用大量司法辅助人员,其数量是正式干警的5倍。司辅人员倒挂问题突出,管理难度大,直接影响了群众对法院工作的感受。

  “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之前办案只看‘量’,现在还看‘质’”“工作成效不明显,找不到好方法”……今年年初,高新区法院成了全国“薄弱院”,聊起当时的感受,干警的话语里有委屈,也有不甘。

  “客观上,人员少,历史包袱重;但根本原因还在于主观上思想滑坡、客观上审判管理落后。”经过深入调研与广泛谈心谈话,法院党组对各业务条线进行了精准画像,找到了薄弱的“病灶”:脱薄攻坚,关键在人,在“一把手”,在领导班子,在干部队伍——每个人都必须往前看。

  做好“人”的工作,才能把“事”干好

  在被确定为全国“薄弱院”的日子里,党委政府和上级法院始终惦记着高新区法院的发展,不断向其“输血”:主要领导先后到高新区法院调研指导脱薄工作,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安伟还在相关情况报告上作出批示,要求郑州市委政法委协调高新区和郑东新区管委会抓紧解决机制、体制、人员及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以实际行动支持法院工作;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选派优秀年轻干部胡涛到高新区法院担任副院长,对3名任职超过10年以上的副院长跨区交流,并从全市法院抽调11名员额法官补充办案力量……

  邹艳丹就是被抽调来的11名法官之一。让她惊讶的是,高新区法院干警没有想象中的“躺平”和“丧”,反而充满干劲,一点也不服输。

  “困境是显然的,可危中也有‘机’。帮扶红利从没有如此聚焦,我们的发展有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有什么理由不做好自己的事情呢?”大会小会上,田保忠和其他班子成员持续加强对干警的思想引导,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干警在这场大考中不气馁、不退缩、不自暴自弃,“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要让干警从行动中看到变化,在变化中看到希望。”

  院党组想的第一招,就是向内挖潜,向科学管理要质效,释放人的潜力。

  今年3月,高新区法院通过了员额法官审判质效考评办法,从立案、调解、绩效考核、执行等方面入手,提升以制度管人管事管案的能力,杜绝“萝卜快了不洗泥”;同时,针对司法辅助人员占比高的特殊情况,研究制定审判团队司法辅助人员考核办法,对519名聘用制司辅人员定级定岗,依规解聘56名不合格司辅人员,真正实现“干好干坏不一样”。

  理顺人员管理机制能产生多大能量?在这方面,执行局干警很有发言权。

  “以前执行工作是‘一人包案到底’或‘团队包案到底’,每个案件进度不同,干着这个顾着那个,手忙脚乱。”执行指挥中心干警李龙坦言。

  而现在,执行局采取集约化模式,对人员合理调配,搭建一个执行指挥中心从中调度,同时组建卷宗管理团队、财产查控团队、终本续管团队、财产处置团队等几个小分队,把执行权分化到每一个执行环节中,以类似流水线作业的方式实现专人专责、前后监督、闭环管理。

  在不增加人员编制的情况下,高新区法院强化终本终结管理,首执案件终本率不断降低,完毕率不断升高,两个数据在省内排名分别前进了33名和27名,执行质效大幅提升。

  一边,硬起手腕抓管理,“事事讲规范”的边界感更加清晰;另一边,法院党组也不忘“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修缮食堂、健身房、健康驿站,干警工作起来更加舒心……

  “从昔日的黯淡气象到如今的朝气蓬勃,每个人都愿意往前多迈一步,在工作中多干一分,这种参与脱薄的热情,是从心底涌上来的。”慢慢地,干警们抱怨的少了,干活的多了。

  防衍生控增量减存量,给“案生案”按下“终止键”

  制约高新区法院发展的,除了人,还有案。任何一个社会都不可能通过不断增加司法的供给量,来满足社会无限增长的解纷需求。而高新区法院管辖范围内各类经济体十分活跃,诸如劳动争议类案件的收案量、上诉率一直高居不下。加强源头预防、从根本上减少衍生案件、在每一环节实质性解纷,或许便是破局的关键。

  今年2月,依托“法院﹢工会”劳动争议诉调对接工作室,14名劳动者集体追索报酬案得以诉前化解,并带动80余名劳动者的相关纠纷一揽子化解,真正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尝到了“控增量”的甜头,高新区法院干警们开始研究源头解纷的更多路径。

  “劳动争议要求仲裁前置,但之前某些仲裁裁决与法院的办案思路不统一,解纷效率较低。”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主任汪涛介绍,高新区法院多次主动与郑东新区、高新区劳动人事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座谈,在专业合议庭审理、案件研究、调研学习等方面,与仲裁部门建立沟通协调机制。现如今,裁审衔接更为顺畅,劳动争议仲裁前置分流的功能得以切实发挥。

  今年上半年,郑东新区和高新区劳动仲裁委综合调解率均达到65%以上,相应的,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收案量有所下降,协同共治成效开始显现。

  前端化解分流后,更多繁案、难案进入法院,“案件类型越来越复杂,对基层干警来说,难免力不从心”。面对干警们的畏难情绪,高新区法院大力引导干警使用案例库、法答网,“有问题,找法答”已成为年轻干警们学习提升的重要途径。

  而院庭长则带头办理、包案化解疑难复杂案件,同时将15名任职时间短或上诉多、发改多、信访多的员额法官纳入阅核范围,压实院庭长监管责任。

  如今,来到高新区法院南门东侧的信访接待室,本月每日接访领导的排班表就挂在墙上,清晰明了。

  前端分流、中端提质、末端督促……让更少的案件进入到审判、执行、信访程序,切实减少案件流转过程中的“程序空转”——高新区法院就是要给“案生案”的循环按下“终止键”。

  今年以来,通过诉源治理,高新区法院受理案件数同比下降13.23%;一审裁判被发回重审率、一审裁判被改判率等审判核心质效指标均优于最高人民法院考核合理区间。

  7月13日,记者采访的最后一天,高新区法院召开了2024年上半年述职测评大会,“得好好干,找回我们在群众心中的位置”。大家说的似乎是当下的问题,但看得更多的是这里的未来——“脱薄摘帽”只是起点,最终目标是“创优争先”。

11.jpg

扫码观看视频

12.jpg

扫码观看海报

责任编辑:于子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