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国多地出台相关政策举措,加大对合成生物产业的支持力度。合成生物产业化进程持续提速,有望成为新的黄金赛道。
市场前景可期
合成生物的学科基础是合成生物学,即采用工程化的设计理念,融合生物学、化学、计算机和数据科学等,旨在改造或创造超越自然功能的人造生命体系或功能系统的新兴学科。作为颠覆性前沿技术,合成生物是生物制造和绿色制造的底层支撑。
《中国合成生物产业白皮书2024》显示,全球合成生物产业过去5年经历了高速增长,市场规模从2018年的53亿美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过170亿美元,平均年增长率达27%。白皮书预计,合成生物市场在可见的未来仍将保持较快发展势头,2028年体量将达到近500亿美元。
作为生物制造产业的核心技术,合成生物已成为新一轮产业升级的必争领域。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打造生物制造等新增长引擎。
“总体来讲,合成生物是一个基础前沿领域,国家将其定位于未来产业,实际上近年来合成生物技术已经有了一些具体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元英进表示,从2013年开始,合成生物技术在透明质酸等一些生物制造领域已经有所应用。随着AI技术发展,基因测序、基因合成、基因编辑技术快速升级迭代、成本下降,全球合成生物技术研发有望取得持续突破。
政策密集支持
合成生物学已成为世界各国增强核心竞争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领域。截至目前,我国已有上海、天津、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河南、湖北等地出台专门产业支持政策。
去年9月份印发的《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创新策源 打造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争取到2025年,涌现若干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合成生物领域科研成果、一批领先企业和高端人才;到2030年,建设合成生物全球创新策源高地、国际成果转化高地和国际高端智造高地,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端生物制造产业集群。
上海市金山区委书记刘健表示,金山区将进行“一核多点”布局,打造“生物创新城”“生物医药港”“生物材料湾”“生物农业园”“生物能源谷”,加速构建适宜产业发展的“生态圈”,使更多生物制造技术在上海湾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深圳市培育发展未来产业行动计划(2022—2025年)》将合成生物作为5年至10年内有望成长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产业予以支持。2021年10月份,深圳市光明区推动打造合成生物“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建设全球合成生物创新策源地和产业集聚地。
近日,《合肥市推进生物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发布。行动方案以效率提升、性能优化、环保降碳等领域应用需求为牵引,突出企业为主体和产学研联动、技术创新和产业应用协同,以示范应用带动技术迭代,丰富拓展新场景新赛道。
产业集聚成势
最近3年,国内新成立的合成生物企业约有40%落户深圳,初步构建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合成生物产业全过程创新生态链。截至今年6月底,深圳市光明区集聚了116家合成生物企业,合成生物产业集群估值近320亿元。
今年4月份,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正式揭牌,将通过促进合成生物领域科技交流和产业合作,组建新型研发机构,推动上海合成生物领域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进程。上海合成生物学创新中心战略发展委员会主席、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院长金勤献表示,希望依托上海在合成生物领域先发的科研实力、国际化的合作网络和完备的工业体系,建设合成生物领域全球领先的开放合作体系、工程转化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形成创新链、产业链和人才链相融合的合成生物创新生态。
合肥市政府、招商局创新科技集团与凯赛生物不久前签署协议,三方将联合在合肥市高新区设立复合材料企业,并依托凯赛生物的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域开展应用开发,落地制造项目,打造合成生物材料产业集群。此外,三方还将在合肥市建设合成生物学研究和产品应用开发平台。
合肥经开区投资促进局副局长徐庆介绍,合肥经开区已形成天港医诺、阿法纳、天麦生物等为代表的生物制药和生物制造企业集群,并集聚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大健康研究院、合肥单原子材料研究院、邦泰·天玑智能医疗创新中心三大重点支撑平台,构建了集研发、生产、销售和科研为一体的产业生态。